APP下载

豫南古民居特色与保护性开发思考

2016-11-20郑家鑫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豫南保护对策古民居

郑家鑫

摘 要:豫南地区传统民居受到地域、气候、文化等因素影响,孕育了灿烂民居建筑文化,创造出豫南丰富多彩的古村镇及古民居。豫南民居具有南北交融特征,仅信阳地区内就出现了板木式和类徽派两种不同的民居形式。这两种民居形式融合南北、重视风水、布局灵活、防御性强、风格温婉,可谓河南民居中独特的存在。针对古民居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合理的旅游定位、与原住民共生、打造特色产业、建筑深度修复的豫南古民居保护对策,来应对老建筑的消失。

关键词:豫南;古民居;现状;分类;保护对策

豫南地区处于鄂、豫、皖三省交叉口,为我国南北过渡地带,交通自古发达,地理环境特殊,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由于地理、气候、历史等因素,豫南传统民居具有融合南北建筑风貌的特征,其建筑既有南方建筑之气韵,又得北方建筑之魂魄,体现了豫南地区自古以来多元的建筑文化。

1 豫南古民居现状

1.1 损毁严重

豫南地区处于我国中部,物产丰富,自古是人口聚集区,存有较多规模较大的古村落。但由于缺少良好的政策指引,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淡薄,使得许多优秀的古民居建筑已经被当地农民自发性的房屋建设所毁坏,留存到今天的相对完整的大型传统村落遗迹已经较少。目前,大部分豫南古村落因为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快速城镇化以及人口向外流等原因,处于濒临凋敝的无序状态。村中居住者80%以上为老人、儿童。许多古宅无人管理,现已成为危房,亟须改造。

1.2 部分开发

在当今建设美丽乡村和振兴大别山老区的时代环境中,地域性民居村落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豫南地区特色古村落与民居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部分地区古民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和开发。例如,信阳地区较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村落与民居开发地,如董家河睡仙桥、明港新集村等,其中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已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还有部分正在进行中的有新县丁李湾村、新县西河村等。但部分古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仅仅對古民居外墙表面进行粉饰,未对其内部院落结构的修缮;修缮过程中未解决原住民的水电、网络等现代化对接问题等。

2 豫南地区的古民居分类

2.1 板木式民居

板木式民居在信阳地区全境都有分布,代表地有信阳柳林乡老街、信阳光山县白雀园镇老街、信阳市区内大部分明清古民居等。板木式民居一般高4~6米,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材不仅是结构材料,而且是主要的外立面材料。建筑南北外立面中,除台阶和屋瓦外,均为木板覆盖,其中大面积为可开启的木板门窗,建筑东西外墙材料则多为砖石。板木式民居为两层,一层为主要居住空间,二层一般由木梯进入,为次要空间,一般不住人,以放置生产工具和杂物为主。民居中比较重要的房间,如堂屋,主要构架方式为抬梁式。板木式民居院落面积较小,多表现为高而小的天井院落,院落与建筑结合比较灵活,不追求严谨的中轴线布局,这点与传统的北方民居建筑不同。

2.2 类徽派民居

类徽派民居在信阳新县较为常见,代表地有信阳新县丁李湾村古民居、信阳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古民居、信阳新县周河乡楼底村古民居等。此类民居外墙主要材料为砖石,内部结构框架主要材料为木材,建筑外观青砖涂以白灰,加之深灰色的屋瓦,给人质朴清新的感觉,呈现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特征,但在布局、院落、空间与细部又与典型的徽派建筑有所不同,故称为类徽派建筑。民居中比较重要的房间,如厅屋,主要构架方式为抬梁式,与板木式民居构架方式相同,可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类徽派民居房屋以合院形式围合天井院落,形式有对合式、三间两搭厢等。豫南的类徽派建筑门楼高大、装饰细致,往往是一组建筑与院落的“门面”。门楼山墙为一阶式的马头墙,墙头覆以青瓦,呈两坡檐,座头形式有朝笏式和鹊尾式两种。

3 豫南古民居保护对策

3.1 合理的旅游定位

古民居的旅游开发应遵循适度原则,多数豫南古村落地理位置偏远,单个村落面积不大,各有特色,多个村落相距不远。基于这种情况,适宜小规模的微型旅游开发,即三天以内的游览观光,游客定位以周边城市家庭出游为主。适宜开发多村落串联旅游路线,如可将同一个区位内的新县的丁李湾村、西河村、楼上村、楼下村统一规划进一条旅游线路。在规划时尽量使路线宏观调整,消除重复路线,多村落建立完善、统一的标识系统等。

3.2 与原住民共生

保护古民居,把里面的居民全部搬迁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那样只能使古村落丧失生机和活力。目前,许多古村落的主要居住者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年轻人几乎没有,通过效益可观的商业开发与村落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可自然回流人口,增加原住民数量。古村落原住民对村落的历史、习俗等更为了解,回流人口可带来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初期政府可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补贴,并聘请专业团队进行产品包装、升级,待形成良性利益链条后可撤销补贴。例如,明港新集村通过建设阅览室、群众广场等公共设施与场所,提升了原住民的整体生活环境和质量,同时特色的农村阅览室、茶室等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亮点之一。

3.3 打造特色产业

自然山水资源非一流的地区,依靠单纯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豫南地区自古物产丰富,品质繁多,如较有特色的绿茶、红茶、农家酩馏酒、商城通鲜鱼等,这些都是能够带来多重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通过深化包装、注重多样的宣传渠道开发,特别是在柳林老街与白雀园老街等传统商业街,可结合购物游推出当地农家手工挂面、豆腐、皮蛋等特色产品。

3.4 建筑深度修复

对古民居的旅游开发应当建立在保护性修复的基础上,而非单纯地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对古民居的修复应建立在重复考证、对比原样和古籍的基础上,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而非迎合当下流行的审美眼光去改造古民居。要充分认识发扬传统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避免开发中各地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由于年久失修,不少豫南明清古民居已成为危房,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更是缺乏,所以亟须对其进行内部结构加固,并改造原住民的水电、配备互联网、监控等现代化设施设备。我们要明白,只有使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接轨,才能使其发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鲁延召.河南古村落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及原因探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3]王冬.乡村社区营造与当下中国建筑学的改良[J].建筑学报,2012(11).

猜你喜欢

豫南保护对策古民居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豫南春茶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豫南民俗文化的困与发展
基于旅游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