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数字媒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2016-11-20周宇
周宇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困惑,提出了高职数字媒体的发展必须以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为支撑,利用公共实训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培养方向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数字媒体;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
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性学科。其概念被定义为: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数字媒体专业覆盖的范围有不同的界定方式,有的比较宽泛,几乎将所有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产品纳入旗下;有的相对专一,仅面向数字影像、网络及移动媒体等领域,故也有“新媒体”的说法。因此,我们高职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以其超强的实用性发展迅猛,数字媒体专业既需要具有较强的多媒体技术也需要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面对如此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着眼于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制作层面,也在不断拓展属于自己的空间。而要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高职院校必须以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为支撑,进一步来说要获取这种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必然的路径就是高职专业特色的公共实训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其中“教”,就是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学”就是教师要授之以渔,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就是强调动手能力,让学生注重实践。如果另外加上两个方面,那就是“研”和“产”,“研”就是引导学生参加项目的组建和设计,“产”就是实现项目的成功开发,进入市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实训条件作支撑,应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各项条件,合理规划、综合开发、严格管理,助推“教、学、做、研、产”“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开展。
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全国高职院校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探索基地建设新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经历了数量、规模的扩张后,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重硬件轻内涵”,导致存在资源结构性矛盾、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脱节、基地整体利用率低、實训指导书与设备脱节、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经历了三次创新,第一次是创立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第二次是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第三次就是创建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具有公共性,它让实训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享。这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高端新兴职业和技能的促进,对长周期技能的开发,对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受益对象来看,公共实训基地有利于提升学员(学生)的个人素质,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创新,直至有利于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它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二是对校企合作的改革;三是对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另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实训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产物,是“工学”结合的创新。其运行机制必须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基础”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而有些学者认为公共实训基地中应“以学院为主体、企业为依托”,特别是“政校合作型”的公共实训基地。可见,目前对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并没有定论。而德国的“双元制”“半工半读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香港的专业教育学院等都是服务于职业教育微观课程科学开发、教学有效实施的。
我国公共实训基地是依附或半依附于职业院校的,基本由政府主导。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也便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然而也存在弊端,如受到学校专业和学制方面的限制,不能为社会企业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职业教育培训产品。如果我们能够打开思路,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组织的作用,建立管理独立于职业学校的公共实训基地,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不影响职业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让公共实训基地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补充职业院校教学产品和设备上的不足,拉近职业教育培训同企业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放宽政策,先从法律上促进企业或企业代表,如行业协会进入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发挥他们对职业教育培训产品的检测作用,并在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沟通协作。反之,公共实训基地也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其他系统形成良性的双向促进关系。当我们以这种模式对公共实训基地运作管理时,既可以保证公共实训基地本身的服务质量,又可以与其他相关要素,尤其是企业形成良性的双向促进的合作关系,促进职业教育本身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笔者认为,建设好数字媒体的公共实训基地,要做到:丰富一个内容,坚持两个方向,通过“五位一体”逐步达到“五化一体”的建设模式,即学生员工化、教师技师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使公共实训基地集教学研究、培养鉴定、科研生产等功能于一体。
1 数字媒体公共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内容
公共实训基地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实训任务主要承当主体,需要管理和养护实训设备和设施;接待、组织和实施实训任务,评价和上报实训结果,提供实训配套服务;制定实训教程、标准和规章制度;公布实训基地调度情况、审核实训申请;接受外来生产订单和其他实训任务等。
2 数字媒体公共实训教学基地学生培养的方向
成为订单式人才: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专业定制化程度高。一般在高职院校传统优势或特色专业进行改造和定制,专业基础课由学院教师授课,专业核心课由企业资深设计师授课,并通过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实训,这是职业教育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基础性投入,培养了合格、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师资与专业实力。
成为双证融合人才:通过设置面向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毕业后获得高等学历和高级职业技能资格双证书,这是近年来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模式,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资格证书较多,大部分高职院校选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的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多媒体应用工程师和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系列证书,使学生在校期间达到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毕业后即能持证上岗,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成为产学结合人才:低年级学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时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人才培养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活动的适应能力。
3 数字媒体公共实训教学基地课程实施的方向
实现技术应用和艺术基础的重构:艺术设计教学历来有重艺术还是重技术之争,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上影响的因素更为复杂。数字媒体专业有别于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技术更新快、设备换代快。这就要求数字媒体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专业基础课的开设以及课时量的设定要服务于专业和专业拓展的需要,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三大基础课的总课时数及其各自占有的比例与侧重点;另一方面,专业课要形成紧随技术和时尚进行不断调整的动态“自进化”机制。例如,在专业基础课中的素描、色彩、构成分别需要多少课时,内容如何与数字媒体专业的需求衔接等方面,需要基础教研室与专业教研室共同研究;数字影像方向的专业课要更加强化素材摄制与后期CG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都达到相对专业的水准,并及早探索对接3D技术,争取形成一个专业特色的制高点;网络媒体方向要特别关注移动端媒体,如APP、微信等的发展态势,掌握技术发展对数字媒体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在3G、4G乃至未来5G技术条件下提高UI設计能力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实现专业特色与专业延伸的重构:目前数字媒体已经成为一个热门专业,该专业的市场容量很大,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总量也很大,进而该专业面对的就业竞争将会很激烈。因此,培育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是高职院校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鲜明的特色仍然不应成为唯一的关注点,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定位所决定的。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既要紧随技术前沿,又要顾及专业跨界。换言之,要对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精细设计。
数字媒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只有进一步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尝试在校企之间建立互利共赢的人力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开放、共融、共生的理念办学,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方面,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共建等方面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加大投入,才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高职院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牢固地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黄石,付志勇.游戏策划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吴晓云,于杰.浅谈高职院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环球人文地理,2014.
[3]吴言明.香港职业教育事象及其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4]赵呈领.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杨会,陆天奕,汪海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调研及思考[J].包装世界,2016(2):7-8.
[6]高参参.“政校企一体化”公共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7]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
[8]陈秋媚.集约化理念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
[9]李强,刘继平,任东.国外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10]鲁家皓,张捷,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制课程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
[11]胡颖森.澳大利亚TAFE 学分制课程特点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