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信念,追寻心灵的艺术圣殿
——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刘刚教授

2016-11-20张晓凌ZhangXiaoli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刘刚材质媒介

张晓凌/Zhang Xiaoling

坚守信念,追寻心灵的艺术圣殿
——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刘刚教授

Adhering to his Conviction in his Pursuit of Art: Impression of Professor Liu Gang, Director of the No. 5 Studio,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张晓凌/Zhang Xiaoling

编者按:在20世纪80年代,抽象艺术开始在中国被关注。在中国艺术的发展中,抽象艺术充当了先锋的角色,但三十余年过去了,抽象艺术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早期的抽象艺术家的心态与观念又有了怎样的改变?作为中国最早的抽象艺术家,刘刚三十多年来始终在摸索,在坚守,在寻求抽象艺术与商业浪潮、学术基础的关系,同时,他还将抽象艺术的方法和经验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也是身为艺术家和教师知行合一的体现。

Editor’s note:In the 1980s, abstract art began to attract public attention in China. It has played a pioneer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However, now, over thirty years later, has the status of abstract art changed? Wh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mental state and ideas of the early abstract artists? As one of China’s earliest abstract artists, Liu Gang has kept groping, creating abstract works, an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tract art and commercial tide as well as academic foundation in the past over thirty years. At the same time, he has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experience in abstract art into the teaching system, embodying hi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s an artist and a teacher.

刘刚 82057102 纸本设色 4尺 2017年

前言

在当今国内的艺术环境中,抽象艺术已经逐渐融入社会文化生活,日益被大众所熟知和喜爱,人们因此想说,抽象艺术在中国的春天是否已经来临?纵观现代艺术发展脉络,抽象艺术早在20世纪的西方就已成为经典的艺术样式,为何又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下看似如此火爆?其实20世纪30年代有一批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希冀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推行现代艺术,从而与西方的现代艺术同步发展,可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自我探索和抵抗外敌的环境中,容纳不了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美术界才有了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讨论,继而在“85新潮”美术运动中,年轻的艺术家们借鉴西方的抽象艺术形式充当先锋、前卫的艺术角色,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从90年代到今天,在各流派艺术繁荣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抽象艺术正在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持续生长逐渐脱离边缘化的处境和状态,从而焕发出全新的生命。

回想起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那一段充满艺术激情和理想主义精神的岁月里,总有一批年轻的艺术学子,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不盲目追随艺术的潮流和艺术的商品化,在抽象艺术语言探索上默默耕耘,为推动抽象艺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的刘刚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

刘刚 9600白·手工 铸塑 400×600cm 2011年

刘刚 9600白•手工 局部1

刘刚 9600白•手工 局部2

一、地域上南北的差异阻止不了求学于艺术圣殿的强烈愿望,在那个充满理想与阳光的时代迸发出探索艺术真谛的激情

在安徽省西部温润的大别山东北麓,有一座千年古城六安,这也是刘刚的家乡。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都城之一,楚文化重要的发源地,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上古四圣之一,与尧、舜、禹齐名的皋陶,北宋大画家李公麟,均是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

刘刚出生于教师家庭,排行老小,自幼跟从师傅学习南拳,体格精壮雄强,行动轻便迅捷,身体素质出众。习武之余,他还自小喜爱画画,在当地小有名气。就读中专时,主修装潢设计,通过所学,自食其力。

1985年,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油画艺术研讨会”在安徽省黄山举行,这在油画创作力量不是很强的安徽是破天荒的大事件,省里应时举办油画探索画展。相对那个年代以苏派宏大叙事题材及现实主义绘画为主流的艺术创作模式,刘刚在当时已经较早地接触到西方现代前卫艺术思潮,参展作品受表现主义绘画影响,初登艺坛就以全新的呈现方式进行个人的艺术表达。在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梦,中央美术学院就是这个梦,是他心中的艺术圣殿。

刘刚 孪生(七) 综合材料 120cm×80cm×2 1998年

1985年到1989年是中国整个美术思潮快速发展的活跃时期,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以及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蜂拥而至,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中央美术学院顺应艺术发展的时代潮流,率先在美术院校中设立了以中国现代绘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第四工作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刚经过努力,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进入了全面塑造自我艺术表达特征与艺术观点的重要阶段,同时他经历过社会的历练,有过工作经验,思想便更加成熟,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在此期间,他以丰富、活跃的艺术创作,成为那个年代美院最充满激情和创造性的学子之一。

刘刚早期一直尝试运用材料进行创作,对材质运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进入学院后进一步丰富拓宽对材质媒介语言的研究。他以废旧工业材料,以日常自然材料作为媒介,在关注媒介的重量、质地和结构等多重因素并加以对比的同时,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对材质进行切割、焊接、并置、积压,在作品中注重表达材料形体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内涵。创作中他试图摆脱画布上传统油彩再现方式的束缚,将材料和亚麻布结合,经过排列、组合构成新的画面,以一种开放而自由且具批判性的姿态,以原始而质朴的物质,灵活地建构了一种更具观念性的语言方式。

刘刚 流动 综合材料 80×120cm 1998 年

1989年5月,刘刚创作的一件综合材料作品《痕迹》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作品是在亚麻布上用废旧铜丝材料等综合制作而成。在当时相对保守年代的国内美术官方最高水平展览上,该作品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这张作品是不是属于油画范畴。如今看来这早已不是学术探讨的话题,但作为综合性材料属性的架上布面作品,这张作品在现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使国内官方美术界开始逐渐拓宽对于架上布面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的认识,对后续艺术工作者从事创作带来了语言上的借鉴和拓展。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真正走向公众,在那个年代,作为综合性材料架上作品第一次入选官方美术最高级别展览并被认可,带来的不仅仅是自信,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年轻艺术家艺术生涯的重要起点。

刘刚 1584之二 布面油画 300×400cm 2010年

二、中国现当代美术抽象性综合材料语言研究的早期代表和践行者之一,学院中依旧坚守着观念性抽象语言研究方向探索并一以贯之

1991年,刘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在创作上继续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1993年作品《平列的金属》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双年展”,获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这次双年展中展出的抽象艺术作品比较客观地体现了中国抽象艺术发展的阶段性进程和面貌。在作品《平列的金属》中,观众看到的是同一符号化的直线条状语言形态,在平面上以严格的态度错落有致地排列,铜质材料所构成的金属世界,保持了严密的秩序化和高度理性的一致性。废旧工业金属材料改变的视觉经验正在割裂着与传统绘画趣味的联系,作品材料的独特性也超越了其自身的自然属性。在制作和技术手段上,除将之前的粘、贴、绘等与材料的结合进一步深化外,还引入一些更复杂的技术,尝试探索更加纯粹的画面语言。材料艺术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它源于工业文明的同时又去批判它,它的技术性、物质性和精神性多重主题使它本身在艺术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工业化时代的过剩材料在架上艺术的运用必然会引起公众和社会对作品的注意和反思。

刘刚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运用工业化材料所做的抽象性综合材料语言作品带有隐含的批判意义,即由工业文明所暴露出的环境问题而生发异化现象,同时又反复运用材料作品实验来加大保持对异化主题批判的锐度。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信息时代下,高科技产业革命为大众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带给艺术家对未来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刘刚 叠 综合材料 200×200cm 1996年

刘刚并没有停留在已经成熟的媒介方式——运用以往的工业材质来构成抽象艺术世界,而是将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他将视角投向信息科技革命下的物质媒介,把材料的研究实践拓展到数字科技领域。

刘刚 93247102 纸本设色 4尺 2017年

苹果手机作为这一时代最前沿、最时尚的特殊符号被赋予了多元化的延伸。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苹果手机技术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功能智能多样,二是外观精致简洁。手机机体材质的制作涵盖了结构设计、模具开发、注塑喷涂、切割打磨等过程,每一制作环节都将人类的技术革新发挥到极致。创作于2008年至2012年间的一系列作品,如《2400黑&白》《9600黑&白》等就是运用苹果手机机体材质密度小、强度刚硬、抗弯曲耐疲劳、不易破损且无毒、无味的乳白色或纯黑色的高结晶聚合物,利用这些最突出的高新科技材料特性来创作作品,把时下流行的苹果手机机体制作原材料运用“铸塑”的科技工艺形成正方形体块作为基本造型元素,以多重反复和理性冷峻的排列方式,在平面上生成抽象的形态。为避免正方形体块的单一,每一个元素运用特殊工艺在偏离中心的位置以不等边三角几何形态突出于平面,在形成立体形态的同时构成了平缓的曲面,进而将上万个单体以特殊的秩序并置,既没有完全脱离现代性的平面结构,又没有完全溢向过度的装置性三维空间。这两种形态之间,黑和白的物质载体在光的作用下形成一种超越几何平面、超越物质媒介的意念重复,作品突破一般形态上的藩篱,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与八九十年代抽象性综合材料作品相比,这些作品除延续刘刚一贯的冷静、克制和重复的方式,还运用最基本的元素,在不断重复其意义本身的同时,又有着比枯燥更高的指向,同时,新旧媒介物性在前后两个时期所隐含的社会内涵不同,前者是对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回应,后者面对的却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带来的人际关系、情感的剧烈变化,是赞誉还是毁损等诸种问题。这种看似观念上的悖论,可能有着作者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另外,刘刚还真正做到了创作主体的“全身而退”,他不是被束缚在作品精湛制作技术上的工匠,而是使自己从技术里完全抽离,作品中的“我”消失了,作品成为一个无我无他可以自身不断重复繁衍的内在结构——一个物质性自由自在的抽象世界。

格林伯格在《论现代绘画》中谈到,现代主义绘画开始于自身的材质确认、平面的恢复及其抽象性。刘刚认为,材料本身就是媒介,媒介自身就能体现其物性特质,所以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是要把媒介的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抽象视觉语言效果的表达通常与所选择材质本身内在特质有关。宣纸、水性颜料和墨以及它们材质的自然性,是一种超越了艺术的制作性且与自然性内在相关的材质,这在艺术表现媒介中是相对纯粹的。刘刚最近两年的这批抽象性纸本设色作品其实还是对材料研究的一种延续,只是他并没有刻意去选择媒介,而是随着他本人的教学实践过程很自然地把对材质的把握落实在水性颜料、墨和纸本上,正是因为这些材质以及墨的结合,在颜色随着笔触侵入纸张的过程中,通过水和色的自然流动与渗透,笔触所形成的痕迹是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视觉效果保持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既带来理性观念下的某种必然性,一切又似乎有着偶发的不确定因素,不同色块的融合、交织与覆盖,微妙地激活了画面的韵律,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画面布局与观看特性,这种观看特性与西方油画材质在反复厚涂形成的肌理效果下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是有区别的。东方特色绘画材质与西方传统媒介材料背后隐含的精神指向不一样。在刘刚之前的作品中,画面的抽象语言表达是通过工业原材料本身的特性带给观者强烈直接的视觉冲击与个人体验,而在其近期的纸本设色抽象作品里,他通过持续性的实践,运用从宣纸、水性颜料和墨等东方媒介中提取出的抽象性因素创造出了一种含蓄却又丰盈的全新视觉效果,在这里,观众的审美期待会不自觉地被带进一个材料物质性与人精神性并存的双重抽象世界。

刘刚 81067102 综合材料 200×220cm 2017年

所有这一切,包括从媒介选择到绘画方式以及视觉效果的最终呈现,都建立在刘刚想画的基础上。正是这种无法抑制的过程促使他最后表达自己最需要的情感。今天的艺术表现重要的不是结果的好与坏,而是你喜欢与否。因为这种选择是非常个人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我们当下艺术作品里最为缺少的个性和真实。刘刚不同时期运用不同物质属性的材料进行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当下各个艺术发展阶段的思考和探索。

回溯中国抽象艺术发展历程,抽象艺术在“85新潮”运动里充当先锋、前卫的艺术角色,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和摸索中,在艺术商品化浪潮的冲击、学术探讨活动的缺乏以及大众对抽象审美的不足等多重背景下,刘刚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坚守和实践,对观念性抽象语言保持着持续性的探索,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

刘刚 35137102 纸本设色 4尺 2017年

三、在教学上默默奉献,拥有坚实的学术根底,开创一片新天地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原有四个工作室,体现了中国现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完整的体系,2015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教学结构,刘刚组织、筹建了致力于发展中国抽象艺术教育的第五工作室。

抽象艺术是20世纪重要的艺术成果之一,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审美趋向,尤其在信息全球化发展和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艺术的表现方式和覆盖领域已经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抽象艺术的魅力逐渐融入大众的生活当中,并在中国艺术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抽象艺术在中国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却一直是薄弱环节,第五工作室的成立填补了中国抽象视觉教育体系的空白,成为中国未来艺术教育和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以刘刚为核心的教学团队致力于研究和发展抽象艺术教学,以探索建立中国抽象视觉教育体系为目标,秉承主体性、开放性、创造性、多样性的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基础出发形成可持续的抽象艺术学习研究方法。把握未来艺术发展的格局与方向,拓展传统抽象艺术语言与新媒介结合的可能性,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出独具特色的抽象视觉语言表达。

刘刚一直强调,相对于艺术家,自己更倾向于教师这个职业,他认为身处艺术院校的自己,首要的任务就是做好一个教师,这一职业责任重大,艺术家可以进行天马行空的个体性创作,而身为教师的自己则需要通过记录和总结自身的创作实践,将其转换为系统性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从而因材施教,把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准确地传授给他的学生。刘刚说,由于自己在大学任教,所以平时更多的时间是在看,是在想,是在说。看的是年轻人的画,思考的是与年轻人交流的过程,同时要与学生保持持续性的交流和沟通。他说,当下艺术的种类很丰富,但是有态度、有个性的作品比较少,他鼓励学生在跨领域涉猎的同时,将自身的艺术态度和创作个性通过绘画的过程表达出来,这样在其探索的过程中,从材料的选择、实践的方式到最终呈现的结果便都会指向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而这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表达,正是当下纷繁艺术样式中最为珍贵的态度。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中国美术报》总编辑

猜你喜欢

刘刚材质媒介
绿水青山 朗朗乾坤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衣服材质大揭秘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