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2016-11-19刘农荣
刘农荣
摘要:音乐鉴赏的审美对象是一定的音乐形式,其主体是具体参与音乐欣赏的人,鉴赏的过程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因此,对于音乐鉴赏课而言,它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鉴赏的技巧更是对于音乐旋律和其中所蕴含的美的一种体会。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开设,对于学生音乐评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37-02
普通高中音乐课设置音乐鉴赏模块,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渠道。那么,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使学生更好、更完美地鉴赏作品呢?
1.让学生参与体验进行鉴赏教学
音乐鉴赏的最初阶段是聆听阶段,是欣赏阶段,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鉴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又是鉴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听众,还是对于音乐专家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鉴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过程。实践证明,体验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不仅仅是观众或听众,还是表演者、欣赏者、评论者、创造者,更是参与的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学生听着音乐模仿秧歌舞步,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既锻炼了音乐的节奏感,又发展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学生还根据音乐创编动作,互相交流,再把编创的动作连起来形成一个组合,从中体验成就感。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意犹未尽,口中仍哼着《春节序曲》的主旋律。这种上课形式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立足课堂教学,着力塑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音乐欣赏和鉴别,可以归类为高中艺术教学的范畴即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教牵来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气质,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综合素质方面,无疑是一大创新,也是符合未来教育发展规律的。具体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课堂仍然是主要的阵地,也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在音乐课堂鉴赏教学中,教师的教授、点拨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认知,共同构成了音乐课堂的全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大背景,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的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要知道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更容易进入到音乐的世界,更容易理解音乐的本质,更力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和鉴别的全过程。
音乐鉴赏是一个动态、立体的过程,需要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器官,需要学生思维活跃、言行敏捷,需要师生积极、频繁的互动。其间,将课堂氛围塑造为音乐的氛围,可以自然的将学生的情绪带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鉴赏民族器乐演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映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民族器乐乐曲,让学生们仔细聆听,认真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度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沉醉其中",这其实就是引领学生们进入音乐课堂氛围的过程。诸如此类的氛围塑造和烘托,可以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频繁使用,其实际效果十分显著。
3.在音乐鉴赏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提供音乐鉴赏的有利条件,情境的创设为其提供想象和联系的空间,使学生们对音乐作品有更多的思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在鉴赏教学的基础上设计专门的综合音乐鉴赏教学实践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在实践课中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亲自感受作品中所传达的韵律美和情感,教师对于学生实践的作用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引导而非传统的知识的讲解和传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独立感受音乐。并且通过课堂交流的环节使学生将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描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描述和感受给予一定的评价,引导学生从更深刻的角度来感受音乐,使学生更好来鉴赏该音乐作品。因此,该种教学目的的实现便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4.留出想象空间,适当引导,避免过多的言传身教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作用是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家的美妙音乐,而不是代替学生理解音乐,不能让学生"被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仍试图把音乐给学生"讲明白",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症结在于排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无法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学生们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联想或想象到的音乐内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音乐内容进行过多的讲解和诠释,无益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因此,音乐鉴赏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并且,学生的音乐鉴赏理解与作曲家的内涵不一致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找到与作曲家内涵的共同点,肯定学生音乐鉴赏的闪光处,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以作曲家的意圖,来否定学生有个性的或有创意的理解。由于学生音乐经验积累或联想、想象能力的差异,他们在聆听音乐作品时往往表现为浅表层次的不同反应与理解,更不会与作曲家的作曲意图不谋而合。因此,老师决不能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诠释某一个音乐作品。"雪融化后变成什么了?""变成了一个明媚的春天!""不对!雪融化后变成水!"——新课程的音乐老师,再不能做这样死板的老师。
进行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性教育,是为保证学生获得音乐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程高中学生这一特殊的年龄段的情感同社会价值的融合这一主线,从课堂作品的现场体验共鸣,让学习欣赏成为诱导下的一种自在的愉悦行为,一种自发的感受、欣赏、接纳、升华路径。上好音乐鉴赏课,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必将成为学生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