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
2016-11-19张兴坤
张兴坤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令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着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个语文课堂之中所涉及的方面众多,其中诵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兴趣的激发,都可以以诵读教学为途径,将其变为现实。尽管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承袭着新课改的春风,积极对诵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但是,教学环节所存在的不足仍值得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诵读教学 实施策略
语文这门课程,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教学一般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式的教学,培养出一大批的文人和大师级的人物,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格外重视诵读,并将诵读与实际充分地结合。
一、分层落实诵读策略,在竞技中落实教学成效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所采用的诵读形式也不尽相同。作为老师,就是要将不同的文章进行区分,并找出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朗读的效率,还可以定期组织诵读比赛,增加学生的兴趣。
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上进心,并且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组织各种诵读比赛,还可以结合我国一些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纪念日,如校庆、国庆等,根据这些节日制定主题,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比赛会制造紧张的气氛,这个过程能轻而易举的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强烈的想表现自己的欲望。比方说,在春回大地之际,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赞颂春天的美文诵读,并以班级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整理,现代美文整理等,将所学课本中诸如《春晓》《春夜喜雨》等文章整理出来,之后再通过小组竞技等形式进行诵读。在这里,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比赛的主题和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通过此种方式增加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诵读最本质的目的。
二、着眼学生认知实际,激发个体诵读兴趣
小学生有着活泼的性格特征,他们喜欢形象化的知识内容,乐于感受和自身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因此,语文教师便可以借助这一特点,设计出与小学生认知实际相吻合的诵读情境。
强化诵读教学,应当符合小学生现实情况。因为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记忆能力、文化素养和其所掌握的知识量都不尽相同,而且对不同类型文章的喜好也不一样,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给他们选择不同的诵读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要多收集不同的素材。在诵读过程中,不能强制学生诵读不喜欢的内容,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了诵读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诵读还可以结合背景音乐,衬托诵读的内容。一些文章意境唯美,富有情趣,语句朗朗上口,这些文章若是加上背景音乐可谓是如虎添翼。当然,背景音乐的选择并不是盲目的,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文章的旋律和感情,音乐的节奏也要与文章的语句相适宜,才能更好的衬托诵读的效果。不过在诵读的过程中,背景音乐的声音要相对小一些,以免抢了诵读的风头,主次颠倒。
小学生的记忆力非常的好,不过好玩会应影响他们的学习,单单只是枯燥的灌输知识、反复地诵读起不到好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与乐要充分地结合,通过这种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创设有效诵读情境,令学生在“读”中增强自信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与世隔绝,所以任何时候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不同的环境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古有孟母三迁,我们可以看出,好的环境引导我们向积极的方向,反之,不好的环境对我们是不利的。
所以说,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诵读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贯彻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好的诵读环境,有诵读的气氛,更加诗情画意,只有在这种情境中,才能加深他们对诵读内容的理解,增加他们的兴趣,通过诵读,能够体会到其带来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这个成功的过程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举例说,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秋天》,老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可以运用现代教育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秋天的美景。秋天特有的美景很多,如硕果累累的果树,一片金黄的麦田,红于二月花的枫叶等,通过这些代表秋天的图片,设定了一个美丽的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理解秋天,进入秋天,再结合这篇文章的情景,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能理解的更加透彻,在诵读的时候,也能更好把握自己的感情,以达到好的诵读效果。
在小学的课程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而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培养学生好的诵读习惯,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2,(02):43-45.
[2]裴丽丽.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