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16-11-19刘克琴
刘克琴
[摘要]:学习语文首先要学会读。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们在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可见阅读的重要。因此,就教师如何学生阅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学习 阅读 诵读理解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谈到科学方法时指出:“那些只是极慢前进的人,如果总遵循正确的道路,可以比那些奔跑然而离开正确道路的人走在前面很多。”所以,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切实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不仅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对其将来参加工作或继续深造奠定基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生收益”的道理。
学习语文首先要学会读。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们在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可见阅读的重要。
一、学会“咬文嚼字,知一字而通全篇”
读课文要求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阅读有时候不至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的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对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推敲琢磨,不仅可以领略作者传神之笔,而且还会在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反映出效果。如七年级上册新课堂课外阅读《角落里的阳光》,“角落”是指偏僻,不被人重视的地方,“阳光”给人的感觉是“灿烂、温暖”,而文章中是指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小男孩有顽强、自信、责任感等优秀品质。学生理解了题目,也就理解了文章主旨,懂得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学会想象,仔细体味其内涵
语文课文里不少美妙的地方只有靠读,靠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味,如果离开了读和想象就索然无味。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是什么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只有发挥充分的想象才能体味其中的意境。这十个文字构成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的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也许你到过北方,见过这种景物,有过这种感觉,只是自己没法形容出,现在读到这两句诗,好像作者替你说出了自己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悦。也许你没到过北方,不知北方的景物怎样,读完这两句,你也会领会这意境有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如果死盯文字而不能想象,就感觉不到这种愉快了。
由于人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教师只作点拨即可,切忌强加给学生一种模式。如现在提倡多媒体上课,运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其实在文字阅读上并不很适用。现选了几幅落日的图片,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有你想象中的美吗?其实透过文字欣赏的美,是一些实物和图片无法比拟的。这就象读文学作品领略到的和看电视剧领略到的东西不一样,这就是读文字有一个想象的问题。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扩大自己的眼界,领会作者的意境,感受到读书的愉悦。读书,不应满足一时的热情,而要培养持久的热情;学生有了稳固的读书兴趣和热情,打开书读就足够了。
三、学会诵读理解,加强记忆
学生在初步领会课文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逐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朱熹曾对诵读提出要求说:“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为什么“小九九”我们永久不忘,就是这个道理。实践证明,反复诵读,不断加深理解,逐渐达到诵读者的感情与文章的意境浑然一体,这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对增强语感,巩固记忆力等大有裨益。
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无须多加讲解,学生多读几遍脑子中就会出现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人家有家而独我无家,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当学生熟读成诵时,自然而然的与作者感情融为一体,遇到类似情景,会触发他的感情,发出类似的感慨。如学生写晚自习放学后的感受:残月稀星雪花,高楼昏灯人家,旧路破车不发。夜幕降下,求学人盼归家。学生写的虽然幼稚,不很合诗词的要求,但表现出已理解了原词得意境,达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回吟”的效果。
四、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要查字典辞典,不过字典辞典的解释,不一定和原字原辞十分贴合。例如,“踌躇”,解作“犹豫”;“情操”,解作“最复杂的感情,其发作由于精神的作用,就是爱美和尊重真理的感情”。完全不了解什么是“踌躇”,什么是“情操”的人看了这样的解释,自然能有所了解。但是在文章中间,该用“踌躇”的地方不能换上“犹豫”,该用“情操”的地方也不能拿说明的解释语去替代。可见,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
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在语感敏锐得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这就需要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侯去阅读文章,就真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