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丽珠教授治疗脑瘤经验举隅

2016-11-19张少聪肖志伟林丽珠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脑瘤名医经验

张少聪 肖志伟 林丽珠

摘要:林丽珠教授为全国中医肿瘤名家,在治疗脑瘤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脑瘤的主要病机为风、痰、瘀、毒、热、虚,其发病以风痰阻窍、瘀毒互结为标,肝肾亏虚为本,提出治疗大法为:补肾健脾益气阴,熄风涤痰祛毒瘀。

关键词:脑瘤;名医经验;林丽珠

中图分类号:R7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4-0008-02

脑瘤是颅内肿瘤的总称,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其临床表现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所在部位而有所差异,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运动、感觉及精神障碍,肢体麻木、偏瘫,甚者昏迷等。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类似于“头痛”、“头风”、“眩晕”、“厥逆”、“癫痫”及“中风”等病症。林丽珠教授从医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受益匪浅,兹介绍林师经验如下。

1临证发微

脑瘤其为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别,临证常见者主要有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①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咽干口喝,腰酸腿软,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等。治以滋补肝肾、祛风通窍,药如枸杞、菊花、熟地、龟板、鳖甲、桑寄生、女贞子、桑葚子等,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②脾肾阳虚型,症见:头昏倦怠,精神不振,气短懒言,形寒肢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白胖边有齿痕,脉沉无力等。治以温补脾肾、补脑填髓,药如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肉苁蓉、桂枝等,方用右归丸、肾气丸之属。

又痰饮与水湿同性,本因质重坠而难达巅顶,然风邪上行而数变,风挟痰上,风痰乘虚而入,上扰清窍,终致脑瘤,故见头痛、眩晕、抽搐、呕吐等症状。风痰还常夹瘀,临证常兼有颜面晦暗、口唇瘀暗、舌质瘀斑、肿物固定等。在脑瘤辨治中痰是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然痰邪常夹风、夹瘀,且病体常先有肾虚髓空,为风痰夹瘀侵脑形成可乘之机。故治疗以熄风涤痰,祛瘀解毒为大法,随其虚实而灵活加减。

林师认为,高巅之上,惟风可至。脑瘤病位居高,痰瘀随风上犯,故用药多取升浮之风药,因风药多味薄升浮,不仅可上行入头,还可引诸药直上达病所而充当引经之用。病根据寒热之异,而甄选不同风药。若症见舌淡苔白,脉浮缓,畏寒肢冷者,此为偏寒,宜辛温祛风之味,如羌活、白芷、苍耳子、辛夷、防风、细辛、荆芥、藁本等。若症见头重如裹,舌淡红苔腻,此为偏湿,宜芳香化湿之品,可加威灵仙、藿香、蛇蜕、石菖蒲之类,其中威灵仙既可祛风上行引经,又可化痰治积,于脑瘤用之最宜。

不少除痰散结类中药对体部肿瘤有效,而对脑瘤疗效欠佳,可能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血脑屏障原为抵御细菌病毒不易侵犯脑部的天然防线,而血脑屏障亦妨碍抗癌药进入脑组织。因此,治疗脑瘤,每用非常之法,选非常之药,并认为脑瘤中的痰为“老痰、顽痰”,非搜风通络之虫类药难以引药入脑,故临证常用虫类药搜风走窜、化痰解毒、通络定痛、活血消癥,常用药物有蜈蚣、全蝎、守宫、僵蚕、土鳖、地龙等。此类药通透性强,既可从血液进入脑和神经组织屏障而直捣窠臼,又有功效兼容之能,如地龙用于伴高血压者适合,蜈蚣、全蝎对具有恶性肿瘤特性的神经胶质瘤颇宜。

2验案举隅

陈某,男,54岁,广州人,门诊号:31.76794。2009年1月1.2日初诊。

患者2004年2月发现左侧眼睛肿大,于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就诊,查CT及MR均提示:“额窦脑膜瘤”,遂入院行左额窦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脑膜瘤”。术后一直于中山大学附属一院治疗,左侧眼睛肿大未见明显缓解,并逐渐加重。2008年1.1月5日再次入住中山附属一院,查鼻窦CT示:“左额窦骨质破坏,硬化,腔内软组织瘤”,遂于1.1月1.3日再行“左前颅底肿瘤切除术+颅骨成形术”,病检示:“(左前颅底)脑膜瘤(血管型瘤)侵犯骨组织”。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门诊延中医治疗。

初诊时症见:活动后稍气促,左眼睑下垂,稍肿胀,左眼视力下降,活动欠灵活,鼻窦处无压痛,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中医诊断:脑瘤病,西医诊断:左额窦脑膜瘤(血管型)二次术后。辨为痰湿内阻,治以祛湿化痰、散结开窍为法,处方:桔梗10 g,甘草6 g,地龙10 g,钩藤1.5 g(后下),石菖蒲1.5 g,守宫6 g,蜈蚣3条,土鳖6 g,龙葵草30 g,麦冬1.5 g,泽泻1.5 g,云苓25 g。日1剂,水煎服。

2009年2月2日诊:上方加减服20余剂,诸症稍减,口干,余无明显不适,舌红苔薄白,脉弦滑。遵前法,增祛瘀散结之力,处方:地龙10 g,钩藤1.5 g(后下),石菖蒲1.5 g,守宫6 g,蜈蚣3条,山慈菇1.5 g,僵蚕10 g,菊花1.5 g,栀子1.5 g,八月札1.5 g,泽泻1.5 g,桃仁10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

2009年2月9日诊:上方服7剂后,晨起稍口干,余无明显不适。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1.5 g,白芍1.5 g,枳壳1.5 g,甘草6 g,黄芩10 g,地龙10 g,守宫6 g,土鳖6 g,钩藤1.5 g,泽泻1.5 g,山慈菇1.5 g,半枝莲1.5 g。日1剂,水煎服。

患者此后坚持2周1次门诊治疗,情况稳定,2009年9月1.5日外院MR示:“1、左侧额部脑膜瘤术后改变,未见明确复发;2、左侧筛窦内异常信号(大小约37 cm×10 cm×20 cm),考虑为囊肿”。症见:左眼睑肿胀较前明显好转,无头痛头晕,继续以健脾化湿、祛瘀散结、通络开窍为法巩固疗效。随访至201.3年5月,患者发病9年余,术后以中医药治疗4年余,症状改善,情况稳定,生活基本如常人,KPS评分90分。

按: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和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男性多于女性,病程较短,发病高峰在45岁左右,儿童少见。凡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1]。其不同的位置、大小及生长速度导致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乳头水肿等。手术切除是目前根治颅内大型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2],对颅底中线结构周围的大型脑膜瘤,位置深,与颅底重要神经、血管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大、死亡率、致残率高[3]。此例患者为左额窦脑膜瘤(血管型),经二次术后,虽切除病灶后,得以控制病情进展,然生存质量仍差。初诊时症见:活动后稍气促,左眼睑下垂,稍肿胀,左眼视力下降,活动欠灵活,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综合四诊,辨为痰湿内阻证,痰浊内阻清窍,与瘀血、毒邪相互搏结而成癌瘤;肿块积于脑中,阻碍脑络,清窍失养而致视物模糊,可见视力下降。然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痰湿不化,风痰夹湿得以上犯脑窍,眼睑属脾,脾虚不举则眼睑下垂;痰浊与热邪蕴结眼睑,则见肿胀矣。治当以燥湿化痰、散结开窍为法,而治痰不离益气健脾,故方中重用云苓健脾益气,复加泽泻以增淡渗利湿之功,此为顾护脾运之法;复加钩藤平肝熄风,石菖蒲化湿开窍,土鳖、地龙、守宫、蜈蚣虫类搜风通络,龙葵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桔梗散结化痰并载药上行,麦冬养阴以防燥湿太过,甘草调和诸药,用药丝丝入扣,以期标本兼治。2009年2月2日诊时诸症稍减,可见药已中的,故遵前法,增祛瘀散结之力,后以疏肝健脾、熄风涤痰、祛瘀散结为法随证加减,患者症状得以明显改善,生活如常人,可征中医药在脑瘤术后防止复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理盛,吴承远,章翔,等脑膜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255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57-476

[3]李英显微手术治疗颅底大型脑膜瘤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0):909-910

猜你喜欢

脑瘤名医经验
美高中110名毕业生先后确诊脑瘤
头疼,会不会是得了脑瘤
警惕早期脑瘤的十大征兆
新警示
脑瘤,没那么可怕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