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书画线性语言对建筑速写的启示

2016-11-19黄妍

艺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国书画线条

黄妍

【摘要】 文章从线性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谈起,过渡到对中国线性语言特质的探讨,并着重分析中国书画线性语言和中国建筑线性语言的体现与特质,认为中国书画线性语言强调内心的精神追求与品格,且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若能与建筑速写联珠,我国当代的建筑手绘体系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中国书画;线性语言;建筑速写;线条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线性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什么是线?从艺术层面而言,线是人们于现实中概括、加工出的艺术语言,是客观世界的虚拟反映。它是人类最古老和原始的绘画表现形式。早在距今两三千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中,就已经出现了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原始壁画,如: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和法国韦泽尔峡谷的拉斯科洞穴中发现的野畜图等。中国绘画线的历史,较明确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用细线勾勒几何图案和符号的彩绘陶塑。人类开始表达思想,记录生活,就自觉选择了用线勾勒的形式。随着文明的推进,由于民族文化和思维观念的差异,东西方艺术开始朝不同方向发展。西方艺术逐渐趋于理性,将最早的线性语言逐渐导向成体面语言,认为线可以用来定位置,分比例,打轮廓,找结构,以及表达明暗、光影、体积,体现空间和质感。尽管如此,西方仍不缺乏擅于用线的艺术家,如荷尔拜英、安格尔、马蒂斯、毕加索、梵高等,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他们理解和掌控线条的高度。因此才有了英国画家布莱克的论断:“艺术品的好坏取决于线条。”(1)而中国艺术家一直以感性为主导,线俨然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所在, 因为中国画中的线,除了反映式的描绘功能外,更本质的是线本身的艺术变化,与个人的功力、感觉、涵养和修为紧密相连,成就了华夏文明最大的审美特性。正如国画大师潘天寿提到的:“中国之绘画及书法都起源于线条的演变。”(2)线性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属于全人类的智慧结晶,无关地域和文明,线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是绘画的重要语言,是艺术高度的概括和提炼。

二、中国线性语言的特质

线是中国艺术表现的灵魂。无论是中国的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戏剧,还是哲学、图学、美学等都充满了线性语言的意味和张力,这跟中国的文化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透过线的形式表层,中国文化内在的“道”“气”“神”是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线可以是艺术最直接、最简洁的表现方式,也可以是最凝炼和高度抽象的方式。人们的精神意识赋予线更高的品格和性灵,使中国线性语言具有了特殊的魅力。

(一)中国书画线性语言的体现与特质

中国线性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书画上体现最为充分。且看西方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是怎么描述中国的线性语言的:“特别是在中国,纯粹笔法技巧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最为人所欣赏。我们记得中国画家的雄心是掌握一种运笔用墨的熟练技巧,使得他们能够乘着灵感的兴之所至画下他们头脑中的景象,很像诗人记下他的诗篇一样。对于中国人来说,写和画确实大有共同之处。我们说‘书法是中国的美术,但是实际上中国人极为赞美的不是字的形式美,而是必须给予一个笔画以技巧和神韵。”(3)正如西方人所认知的,线性语言是中国书画的构成基础。古典画谱中十八描的勾线技巧,可以说是中国画线描形式的经验总结。而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使用工具、呈现形式还是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具有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审美意义:

1.线性语言在中国书画工具上的体现。在工具的使用上,中国书画都是采用毛笔,根据笔锋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长锋可出绵延纤悉的线条,短锋可表现凝重厚实之线,中锋则介于二者之间,粗细兼顾。

2.中国书画呈现形式的线性特质。运笔方式是中国书画技法的基础。线性语言在书画运笔上也极为相似。传统书法用笔有: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法”,国画运笔则常见: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二者均在提、按、顿、挫中产生线条的一波三折、一画三转的变化。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 “骨法用笔”,就是传统中国书画运笔用线的总体要求。“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唐朝张彦远进一步解释:“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只有源于骨法用笔的线条,才能够“气韵生动”,才能在作品的具体呈现形式上出现粗细、曲直、浓淡、刚柔、干湿、方圆、轻重、虚实、强弱等变化效果。

3.线性语言与中国书画审美情趣的关系。中国画的线条需具有书写性,而书写性,在孙过庭的《书谱》中提到:“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由此可见,书画同源的线都“本乎天地之心”。线不仅反映作品的形象、章法、意境,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要具备“势”“形”“气”“力”“韵”等因素,与作者的个人情绪、意趣、修为和功力紧密相连,从而升华为反射个人审美、气质、心灵、品格的艺术作品。

(二)中国建筑线性语言的体现和特质

中国艺术中的线,不但作用于绢纸,也铺设于大地,伸展于天空。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书画一样深受文化的影响,正如同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4)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线”性特征是自己的“语法”, 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明面貌。

1.曲线感之于中国建筑。线在建筑中给人一种柔和、流畅、含蓄、飘逸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建筑诸多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甚至各地民居的屋檐设计多有曲折感。如始建于唐的山西飞云楼(图1),便是这类古建的典型例子。飞云楼有四层屋檐、十二个三角形屋顶侧面、三十二个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飘然若飞。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结构,反而随着线的曲转蜿蜒,显出飞动轻快的节奏效果,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飞动之美,律动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再如曲径通幽的古典园林,以苏州园林为最,随处可见柔和曼妙的曲线美:亭、廊、楼、榭、路、树、水、石、花、草……组合成错落、婉约、绵延、流畅的诗意空间,营构出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传统建筑的直线美。直线感清晰、简练、明快,同时也具备严肃、庄严、有条不紊的视觉效果。传统建筑中的皇宫、府邸总体架构多以直线为主,细部结构大多采用对称形式,建筑体间的走廊、过道等也都以直线型为主,体现了中国政治伦理的规范性和次序化。例如:故宫、北京四合院、平遥古城等,无不给人营造出严谨、庄重、肃穆、威严的气势。

此外,还有诸多曲直性结合的建筑营造案例,以及各种材质的综合运用,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线性特质。

三、建筑速写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速写作为建筑师收集整理资料的途径及激发思想的形式,是表达与沟通便捷且必要的手段。建筑速写对于建筑师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速写功底可以有效地加强建筑师对建筑形体的理解、鉴赏和塑造力,进而提升建筑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美学造诣。因而在建筑速写中,选择适当的形式是恰如其分诠释建筑语言的关键。当下,我们常见的建筑速写有三种类型:

1.线描表现形式:线描形式是运用概括流畅的线条,弱化光感,强调根据对象的形体结构恰当地处理线的变化,产生顿挫、转折、顺逆以体现疏密、长短、粗细、曲直、虚实、浓淡、刚柔等对比效果,表现丰富的节奏感。

2.线面结合表现形式:线面结合的形式是在以线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简略的明暗关系,使对象的体面结构更加明朗,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3.明暗表现形式:以明暗关系为主导,概括、简练地表现出强烈而厚重的体块效果和明确的光影关系。

就以线为主导的建筑速写而言,以下三种表现形式最为普遍:

1.运用快速有力的直线、弧线准确地表达结构;运用整齐细密的排线,明确地塑造光影,强化体积。画面呈现的立体空间感强烈,常用以表现建筑效果图(图2)。

2.用线干净细腻,行笔速度适中,略去光影,着重塑造清晰的结构,强调明确的节奏对比,是建筑效果图的另一种常用表现形式(图3)。

3.运用缓慢而抖动的线条塑造物象的结构、体量及空间,传递思考性,多用于建筑方案草图的表达(图4)。

从这几种常见的线性速写形式,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类作品在用线方面,更多是建筑效果图或草图的延续,模式性强、套路明显、用线僵硬、缺乏个人感情的沁入,显得刻板而重复。线条本身是赋予情愫的产物,具备趣味性和象征意义。无视情感和缺乏变化的线,很难表达出生动的画面,建筑速写也不例外。建筑师不应当只会机械地复制,主体情感意识的觉醒对建筑设计同样重要。

四、中国书画线性语言之于建筑速写

(一)中国书画线性语言对传统类型建筑速写的启示

1.古代中国建筑绘画的特点。早在五代、北宋年间,中国画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门类——界画,用以专门塑造和描摹建筑。画师运用毛笔,采用线描手法,配合界尺,对亭台楼阁、宫廷庙宇等建筑构造、空间布局、整体环境和意境加以细致描绘和烘托,再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殊的魅力和感染力(图5)。虽然线条工整,工序繁细,但界画线条所传达的建筑效果和画面渲染力都源于作者内心的精神品味,是一种将艺术、哲学、工学融为一体的中国式线性语言模式。

2.现当代中国书画线性语言对传统类型建筑速写的启示。虽然界画在当今的建筑画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便捷材质带来的速写性手绘形式和电脑制图设定的表现效果,但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就传统建筑而言,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和作者的精神品味,依然是手绘的最高要求。因此,对于传统建筑速写仍可以大胆采用中国书画的线性语言融入,以朴素简洁的表现形式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单纯而细腻更能形神兼备地体现传统建筑本质。透过中国书画的用笔用线,揣摩“起” “承”“转”“合”“平”“留”“圆”“重”“变”的应用;体会“锥画沙”“屋漏痕”“力透纸背”的效果,能够使作画者更好地融入传统,感受历史的呼吸,理解中国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表现出更为贴切的作品。

这一点,建筑大师梁思成就为我们竖立了榜样。梁先生绘制的中国传统建筑图可谓清晰详尽,尤为重要的是他选择运用中国书画的线性语言来表达传统建筑(图6),线描的手法对重塑传统建筑的雄浑与壮美恰如其分,更贴切地传递出古人的审美与智慧。当下传统建筑速写中选用中国书画线性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案例也不乏其数。从线与形的结合,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韵味: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构成画面的灵动与朴拙,形式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传递出丰富的变化和生动的气韵。线可断,却笔断意不断;形可变,却形变神不变。

可见,运用中国书画线性语言注入传统建筑速写,更侧重于“意”与“神”的再现,释放作画者的情怀,贴近表现对象的本质,也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欣赏性。书画线性语言的介入,无疑更贴切且生动,于当今的传统建筑速写中,不妨更多地借鉴。而这样的尝试,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建筑师们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修为和素养,才能使手中的笔,幻化出多姿的线条,传递建筑文明的神韵。

(二)中国书画线性语言对其他类型建筑速写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前进,世界文化的深入交融,各国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不断涌入,丰富了中国建筑绘画现有表现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思考:在文化交融的当下,中国书画的线性语言可以作用于传统建筑的速写表达,是否也可以成为其他建筑类型速写的一种表现形式呢?实际上,这样的思考和探索,已有先行者正在实验,呈现的效果让观者眼前一亮(图7)。

线条作为一种造型手段,西式绘画语言里常以排线的形式来区分体块,塑造明暗,表现空间。而中国线性语言模式下的建筑速写常常略去光影,单纯地用线勾勒形体,由着起笔收笔的提按曲折、轻重缓急,加以变化线条的韵味,去体会物象的质感、气度、神态。显然中国书画线性语言的介入,让建筑速写不再仅是反映式的描绘,为建筑师们对线条深度表现潜能的开发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三)中国书画线性语言对速写工具的要求

毛笔、铅笔、炭笔、美工钢笔、水笔、针管笔、马克笔等都可以用来尝试具有书画线性语言的建筑速写(图8)。毛笔毋庸置疑是最直观的表现工具,只是不便于携带,而且软性笔在驾驭上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毛笔以外的工具进行建筑速写表达。宽锋铅笔和宽锋炭笔虽属硬笔,但由于可以变化不同粗细的线条,也较易于掌控力度的轻重而成为仅次于毛笔而能相对准确传递中国书画线性语言的工具,借鉴中国画写意亦或书法楷、隶、行、草的线条感,对于笔性、笔力、笔意的抒发有较大的空间。再次就是硬度更高的一类笔,如钢笔、水笔、马克笔、针管笔等,这类笔的特性在体现书画线性语言时,虽不利于改变单线粗细,但更似中国画工笔与书法篆书的用线,可以着力于体会“骨法用笔”以及“十八描”的用线特点,一笔提按,一笔顿挫一笔回转,都能让人回味无穷。如能够体悟到这些,无论运用什么样的工具,皆可在具有书画线性语言的建筑速写中领略到另一番天地。

五、小结

通过以上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书画线性语言在塑造形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精细状物的目的,而且强调内心的精神追求与品格,若能将此精华与建筑速写联珠,发挥心手相印的潜在功能,就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到达艺术的高度,我国当代的建筑手绘体系就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况且,中国书画线性语言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放异彩,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我们的建筑速写中应当得到更高的重视,借鉴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红松.线之韵:手绘建筑写生[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

[2]彭军.手绘教学课堂建筑速写[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学研究——形神与笔墨[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4]于享.建筑速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王其钧.中国民居[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6]雷力均.水性笔风景绘画[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

[7]温巍山.线描的造型与表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9]高居翰,何惠鉴,等.外国学者论中国画[M].长沙: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10]周家柱.建筑速写技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11]董文运.中国绘画线性语言之研究[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

[12]吴晓淇,梁宇,俞小雪,张天臻.硬笔线描及淡彩技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13]郑竹三,煦民.线艺一谭——中国绘画的笔线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14]毛亦农,李伟.现代线描表现技法[M].长沙: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5]李锐文.中国画审美技法与材料试验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16]迈克·W·林.建筑设计快速表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中国书画线条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空中翱翔
常州留青竹刻中的“黑白灰”研究
精致线条
线条历险记
线条国趣事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岳世清作品选
烧脑的线条
气·骨·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