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德育实践
2016-11-19钱建伟
钱建伟
摘要: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本文紧紧围绕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开展生物实验与课外实践三个方面提升生物课堂中的德育实践,旨在创造一个更好开展德育的平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
关键词:德育;生物教材;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45-2
学生的智育与德育是教学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找准时机与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该树立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思想,在努力答疑解惑的同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工作,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是情感陶冶、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日常的工作态度、言谈举止以及教学时的设疑、解惑等行为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素材与参照体系。
生物学科与语数外学科不同,在江苏高考中不计入总分,只计算等级。所以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生物学科的地位不高。但是对于生物教师而言,这种心态就不可取,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很广,如血糖调节与糖尿病,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催熟,同时生物课本中的知识更新很快,我们在备课时需要多参照互联网中的一些新内容,尽量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因为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不能正常开展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简易装置或简单改造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做的意义是不仅体现了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且体现出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责任心。这些行为在教师群体中日复一日地发生,就不自觉地向学生传递尊重他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创新这样的道德信息,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自我教育,道德品质将会得到提升。
二、挖掘高中生物教材,提炼德育切入点
1.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
在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神经调节”讲授结束后,教材介绍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学生对医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崇拜,神经外科医生更是医生中的佼佼者。本来,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但是,这部分内容是进行理想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教师的介绍及相关拓展(神经外科医生就职的医院、待遇等),学生会有所触动,以优秀的人才为榜样,形成正确的理想观。类似的职业介绍还有: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
在第二章第四节的栏目“资料分析”中,介绍了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既涉及到道德教育,也包含了集体主义教育。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讨论“紧靠医疗技术的改进,能解决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吗?”,“如果有朋友或亲戚生病需要器官移植,你会主动伸出援手吗?”、“我以后会加入中华骨髓库吗?如果不能,你怎么来帮助这些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通过问题的探讨、思维的碰撞,学生认识到尊重、关心、理解他人的重要性,为中学生培养优良道德打下基础。
2.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启迪学生心灵
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继承性。科学的发展经历一个又一个时代,是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因此,在自然科学类学科,如生物学教学中,重视科学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生物学知识、研究方法的形成包含了几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智慧。另一方面,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的孜孜不倦,勇于创新、奉献精神以及自身的品德力量给年轻人以启迪与教育。[1]
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认为她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如果能在生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科学史进行德育的渗透,那么学生的心灵将得到启发,这远比习得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来得有意义。
“促胰液素的发现”是一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的故事。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调节的结果。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也曾认为这是一种神经反射。但是英国科学家斯他林与贝利斯基于沃泰默的实验提出了大胆的假设,这不是神经调节而是化学调节并通过实验成功验证了他们的结论。
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能得出:由于受传统的旧观念束缚,使巴普洛夫以及沃默泰轻易地失去了发现一个近在眼前真理的机会。而斯他林与贝利斯却敢于创新、追求真理,坚就是胜利。此时,可加入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作为强化。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宗教界视为异端邪说,直到他死后35年才被承认与传播。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科学家们需要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又要敢于坚持真理并为之不屈不挠。一段段生动活泼的科学史,学生的心灵会得到一次次洗礼,德育之花处处绽放。
三、在生物学实验与课外实践中开展德育
1.开足、开好生物实验课,细节中渗透德育
生物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叶圣陶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让学生进入某种具体的情境,学生会在情境中感受道德细节,从而触动学生习以为常的思想情感。
以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例,可以渗透勤俭节约、意志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积极的为人处世态度等方面。
在生活中,学生总是将节约等同于小气,所以在实验中总能发现他们大手大脚的身影。通过对实验用品的取用,可以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存在一定难度,培养液滴入计数室的操作难度高,学生不易做好。待探究结束后,还需要学生计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这个也有一定难度。通过结合实验中的困难,可对学生进行毅力与意志力的教育。科学实验的本质决定着实验本身的尝试性与复杂性,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学生实验也是如此。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失败,找到原因,最终我们就会成功。正确对待困难与失败有利于对学生的毅力与意志力进行培养。
在实验探究中,一般都是以两人或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实验。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实验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自己完成相关任务,也需要其他组员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自身利益的不足,做到增强协作与交流,多帮助他人,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充分开展课外生物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内涵
在以往的生物学教学中,我们过分重视了教材与习题的训练,忽略了开展课外生物实践活动,如调查、设计制作、资料搜集及分析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克服困难,最终完成目标,不仅能够对知识加以巩固,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与道德水平。
以“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年能量流动情况”为例,结合农村“禁烧秸秆”活动,要求农村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城市的学生询问亲友、电话访谈、走访农业部门等方式进行调查。为了使调查更有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提供了如下问题:“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农民采取了哪些措施?”“农民对作物秸秆是如何处理的?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如果你是农业部门领导,你如何帮助农民处理好秸秆问题?”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并交流。
调查前的蠢蠢欲动,调查时的各种艰辛,调查后的精心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农村的现状,如何防止环境污染,思考如何面对实际问题,如何制定政策。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是教不出来的。把实践活动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有效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既离不开教师的知识传授,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我教育。在优化教学行为的同时,合理挖掘生物教材内涵,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以发展,从而提升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何伯珩.通过科学史进行德育的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J],199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