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今与昔

2016-11-19文/毛振明张媛媛叶玲

体育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质量体育

文/毛振明 张媛媛 叶玲

摘 要:新中国成立至今,每个十年作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带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本文对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新世纪的前十年、当下年代这67年期间的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了回顾,并对67年间不停歇的体育教学改革和起起伏伏的体育教学质量做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质量;67年;今;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04-04

一、问题

体育教学质量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方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时代的情势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取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观,而体育教学质量观又决定于人们对体育的价值取向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以及对体育教学的功能认识,而这一切又决定于党和国家对整个教育事业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化,而国家的教育价值取向又会受到当时历史的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左右。

应该说,体育教学质量从近代体育课程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永恒的真实的命题。1903年,全中国的大中小学堂都有每周两学时“体操课”,以后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议题,也是一个忧虑。当年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书中就充满着这样的忧虑,青年毛泽东对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诸多辛辣描绘和严厉抨击都是出自他对体育救国功能的向往,还有对当时中国体育教学质量低下的极度忧虑。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教学从一穷二白到蓬勃发展,67年期间的体育课程教学风风雨雨,改革不断,期间的体育教学质量也可谓起起伏伏,有喜有忧。这67年间,中国走过了一条怎样的体育教学质量探寻之路,这个路径和其间的探索对我们今天追求和讨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之策有着怎样的启迪,就是我们在这里的思考与总结(解放前的体育教学质量的探寻历史由于久远并与今日体育教学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在此不予讨论)。

二、50年代:依靠“引进借鉴”和“建章立制”快速提升的体育教学质量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也是万物复苏的年代,新中国的所有事业几乎都变成一张可待描绘“更新更美图画”的白纸。从旧中国走过来的体育课教学更是如此,学生体质很差,甚至让毛主席都不得不亲自指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要说明的是那个“健康第一”并没有现在理解的那么深远潇洒,而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对文化学习的牺牲),体育课更是亟待规范和发展。但不能借鉴的是国民党地区的体育课,难以借鉴的是红色根据地的体育课,而最好借鉴的是友邦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因此,新中国在这个年代全面地引进了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管理,当然其中的体育教学质量观也不会有任何例外。此时的体育教学质量标志着每个体育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在“革命式”的体育教学质量观下,几乎不存在对体育教学质量方向的怀疑和对教学工作的懈怠。1953年颁布的《劳卫制》和1956年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从体育锻炼的终极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的全面规范两个方面“卡死”了体育教学质量“到达点”和“过程”的两个“命门”。加上“火红的年代”中“革命式”的干劲和认真态度,那时的体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只需要相对科学的制度和教学内容体系,恰巧这两个东西苏联的体育专家们都不缺乏,于是,在那个时代靠认识学习、靠虚心模仿、靠各种体育制度规定的建章立制、靠不断的教学内容引进和移植,当然也靠着革命干劲和革命口号,新中国的前十年比较“轻易地”就将建国后一穷二白的中国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升了。至于50年代后期的“创四红”和“体育大跃进”等不科学的举动,其实更有来自这个迅速提升质量后的信心爆棚。

对于20世纪50年代,本文想用“革命热情”“学习苏联”“建章立制”“大幅提升”这几个词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的状况及其提升之策。

三、60年代:依靠“成长力量”和“队伍壮大”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全面迅速发展,但中苏关系却迅速恶化,苏联人走了,但苏联的“技术层面”的遗产却全部留下了,对这些技术层面的“遗产”国人没有进行批判,但也没有进一步提倡,是一种“默默地继承”和“悄悄地改进”。因为体育教学质量观是处在“上层建筑”和“技术”层面之间的东西,所以有了一些较大幅度的“变化和发展”,例如“体育教学首要目标应以增强体质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等学术争论出现了。在那个不太适合进行争论的年代,争论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人们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深入思考,争论的背后实质上就是对当时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质疑。60年代,中国由于体育教师专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的培养,使得这个年代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教育革命”和“革新”的口号下,各地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如雨后春笋,体育教学质量在“人才”和“革新”双层驱动下迅速得以大面积提升,各种体育的规章制度也更加完善。虽然到60年代的后期,几乎所有的体育发展都因“文革”戛然而止,但这个年代的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仍然是速度最快的阶段,这个时代有过不少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重要的探索和建树,也是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成熟和发展时期。

对于20世纪60年代,本文想用“自主发展”“队伍壮大”“革新实践”“迅速提升”几个词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的状态及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之策。

四、70年代:依靠“备战备荒”和“拨乱反正”维系提高的体育教学质量

大多数学校体育历史研究者在说到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的学校体育时,大都用“浩劫”两个字就简单地抹去了这个时期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但本文认为不然。虽然“文革”初期,几乎所有学校都停止了体育课,体育教学在一段时间里被破坏,但是,就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也要比其他文化领域所受干扰和破坏都要小得多,在70年代里,“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依然响亮,甚至更加响亮,在70年代的“教育革命”和“复课闹革命”的条件下,也在那个没有任何“应试教育倾向”的年代里,全国各地被更名为“军体课”的体育课依然有着较高的教学质量,至少比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都要高得多。而且,在“文革”中国家还在1974年将《劳卫制》更名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以颁布,更为当时的体育课内的教学和课外的体育锻炼指明了方向,把半体炼式和半军事化的体育课堂搞得风生水起,在这个过程中,一种锻炼式和达标式的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也悄悄地逐渐成形。

“文革”结束后,70年代后期,在“把四人帮损失的时间夺回来”的口号中,各种事业的恢复和改革飞速推进,其中体育课程教学的恢复和改革也不例外。1978年,新中国第三版的《体育教学大纲》颁布,重新吹响了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号角。1979年的“扬州会议”和两个“暂行规定”的颁布,更是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的规范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改革与开放和教育面向世界和面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开始了“向西看”,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各国的体育教学理论开始涌进中国,而且中国体育学者们也倾向于把这些国外的体育教学理论称为“先进理论”去虚心学习。一时间,国际上的“现代体育指导思想”“体育先进管理方法”“科学系统地控制理论”等成为追捧对象而趋之若鹜。此时,人们已经不太信服苏联的体育教学理论,但也在实践中恢复着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人们渴望并确信西方国家的体育教育专家在我们忙于“搞革命”时所创新出来的那些更接近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将中国的体育教学引向科学化和现代化。此时,是中国努力引进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的第二次高潮,在这个高潮中,国人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内容的理解,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略等都悄然地进行着巨大的转变。

对于20世纪70年代,本文想用“畸形前行”“二次引进”“全面转型”“质量维系”几个词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的状态和此时的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之策。

五、80年代:在“改革开放”与“应试教育”中开始角力的体育教学质量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困惑的年代,也是一个巨变的年代,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党号召人民要思想解放再解放,人民也曾尽情地、充分地解放着僵固的思想,国人大量涌出国门,西方的教育思想也大量涌入国门。在体育教学领域,传统的和新潮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错综地交织在一起,混沌在一起,笔者曾写过一篇小文《队列练习与迪斯科》就记载了当时中国体育“土洋结合”的奇异状况。此时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词既有“三段式”“心律曲线”“练习密度”“课课练”“循环练习法”等,也有“快乐体育”“汗加乐”“音乐进课堂”“动作教育”“motor learning”“超量恢复”“男拳女舞”。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是总体向上的,但也是多方向的,包括向下的趋势。此时的教学质量也是多样式的,因为改革是多样的。

但是,就在此时,中国体育教学质量的最大“克星”和“威胁”也悄然现形,这就是“应试教育倾向”。“文革”后,国人常说的“七亿人民”的说法日新月异一下子变成了十二亿,中小学生变成了两亿多,恢复高考后,国人们特别是贫困的农民们把上大学当成了改变孩子和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是,可谓全世界最为激烈、最大规模的应试教育在中国应运而生。就是这个“应试教育倾向”让体育教学虽有众多的理论和方略可以提高其教学质量,但却越来越缺少了各级领导实质上的重视,体育教学缺少了时间、缺少了空间、缺少了器材、缺少了专业教师。于是,80年代的体育教学质量一方面具有强劲的上升动力,它主要来自于各种先进的体育思想、新潮的内容、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国外优秀体育实践榜样,但它更面临着强劲的下滑压力,它主要来自于应试教育倾向,来自人治而不是法治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来自多样但也有些混乱的体育教学思想的错综影响,来自体育教师队伍在商业大潮中的不稳定和不专心。

对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想用“思想解放”“百花齐放”“应试倾向”“质量不稳”几个词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的状态和此时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之策。

六、90年代:“不均衡发展”和“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出现下行的教学质量

20世纪的90年代,从表面的局势上看,这是一个全面建立法规,力图依法推进体育教学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时期。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体育教学的最高法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了第一部《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在此期间,国家教委连续制定并颁布《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普通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合格标准》《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合格标准》,还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修订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至此,可以说各种有关体育教学的“法制建设”基本完成,加之全国各地都已设有了体育行政管理的专门机构,绝大部分地区都配齐了体育教研员,体育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系列验收和督导工作中得到督导评估,体育教学质量似乎就此开始走上“法治”的路径和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通途。

但其实不然,90年代体育教学的实施受到了应试教育倾向的更强烈的挤压,很多地区的体育课教学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恶化,很多的初三、高三的体育课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根本不开课。此时,直接的后果就是大中小学生的体质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于是国家不得已推进了“以毒攻毒”式的“中考体育”试点工作,还积极强化了高中会考的体育考试,并开始呼吁高考体育。但是,这些努力似乎只能治标,难以治本,学生的体质依然在不停地下降,各地的体育教学质量的差异越来越大,不上体育课或上“放羊式”体育课的学校似乎越来越多。此时,素质教育的号角越来越响亮,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依然相映成趣地影响着全国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本文不敢断言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是在快速下降,但却敢断言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肯定没有明显提高,本文绝不想说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人没有付出过巨大的努力,但却能说在越来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中这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努力工作没有扭转乾坤。

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改革也是很活跃的:无论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专职高体育教学改革,还是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无论是发达城市的体育教学改革,还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改革;无论是国内的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还是国际间的学校体育研究交流都呈现出活跃的局面。在这个阶段里“课内外体育课程一体化”理论、“为什么要教背向滑步推铅球”讨论、“克服低级重复的大单元教学”争论、“精教简教四类型”体育课程设计的提出、“有效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体育教学效益的讨论、运动技能习得原理的研究等,都显现出了中国体育课程教学的理论在跨世纪之前的活跃思维和理论提升,但这些思想、理论和研究层面的进步还远远不能对抗愈加严重的应试教育对体育教学质量的严重破坏和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

对于20世纪90年代,本文想用“法制建设”“理论发展”“应试浪潮”“体质下降”几个词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的状态及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之策。

七、新世纪的前十年:试图依靠“新课改”和“新理念”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新世纪的前十年,是一个现在还难以客观评述更难以评价的十年,因为,这个时期的体育课程教学的所有变化都被冠以一个极为华丽的名称“新课改”,谁都知道这个“新”绝不是“新一轮”“新一次”的客观概念,而是像“新中国”“新体育”那样的褒义的“新”。因此,此“新课改”是万众响应,万众拥戴,一时间,几乎所有过去的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都成了被批评和被批判的对象,瞬间一个“全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横空出世”了:体育课变成了“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学大纲》变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个目的三个任务”变成了248条“学生应该达到”的内容标准;原《大纲》中规定得很清晰具体的各个体育教学内容变成了诸如“较好掌握1~2项球类项目技能”的含混表述;“年级”变成了“水平”;国家制定目标并规定教学内容变成了“目标统领内容”;让学生掌握好“三基”变成“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在近似狂热的“新课改”号召下,广大体育教师们要不困惑了,要不狂热了,于是“扁担南瓜”“扫把扫地”“白菜莴笋”“大变活鱼”“废标语跳舞”“多米诺骨牌”“神龙出洞”“七剑下天山”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诸多教学实践作为新课改的实验成果到处涌现。体育课不集合不整队了、不要课堂常规了、不要运动量的要求了、可以“科学放羊”了、跳箱跳不过去爬过去也可以了、学生变成“上帝”了、教师变成超市的“导购员”了,于是很多老师哀叹“我们不会上体育课了”,此时的整体体育教学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也就不言而喻了。自2005年以后,全国体育课程教学转到了“回归本位”和“拨乱反正”的主流。2007年,“新课标”开始修订,经过了长达四年的难产过程,“新课标”变成了“新新课标”被颁布。其中思想、内容和话语体系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于是新世纪的“新课改”也完成了一个热情、激情、狂热、疑惑、反思、冷静、回归的轮回,逐渐回到了追求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轨道。要说明的是,这个十年的后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被研究、制定、颁布,其中提出了“提高质量”的明确要求,教育部也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并开始推进全国的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究,体育教学也从仰望星空的“转变理念”的氛围中逐渐转到脚踏实地的“提升质量”的氛围中。

对于21世纪所谓第一个十年,本文想用“激情课改”“传统破坏”“质量堪忧”“再重质量”几个词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的状态和此时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之策。

八、当下的年代:要依靠“依法治教”和“体育科学”大幅度回升体育教学质量

当下,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体育开课率堪忧、不见好转的场地小人数多班级大的极端恶劣教学条件堪忧、体育教师的志、质和量均有堪忧、不少低效和庸俗的体育教学堪忧、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堪忧、最终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堪忧,于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破天荒地在党的决定中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23个字。第一次把强化一堂课写进了党的历史性文件中,可见,体育课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令党和国家忧虑的大事,党和国家的深度忧虑和高度重视也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体育课教学质量大翻身、大好转的曙光。当下,要让体育课教学质量迅速好转和回升必须要靠“依法治国”“依法治教”,还要靠体育教学的“科学力量”,法律解决动力的问题,科学解决方法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加以详细的论述。

九、小结:67年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之路给我们的启迪

为完成这一小文,本文作者恶补了几十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学校体育文章,本文简短的总结虽挂一漏万,但也通过对建国67年来的体育教学质量和提升策略的概要总结,从中摸到一些脉络,感悟到了一些近似规律的东西,在此总结如下,供研究者同行和体育教师们思考。

1.纵观我国67年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历程,既是一个“随波逐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程,它呈现了一个学习引进、自我发展、政治干扰、再次学习、再次发展、应试干扰、重新发展的流程。这个流程既受到国家的发展历史的牵引,也有学校体育人自身的动力推动。

2.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有着各个时代的特征,建章立制、学习外国、革命动力、科学管理、创新方法、更新观念、依法治教都曾是各个时代中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顶层设计”和“有效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依然是我们今天要借鉴、要总结的内容,为以后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更多的方法参考。

3. 67年间,中国的体育教学质量不是一条一直向上的爬坡线,其中起起伏伏,甚至有时下降很快。这些下滑有外在的国家政治的原因,也有内在体育教学策略不当的原因,我们应冷静地对待曾经有过的失误和问题,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错误。

4.今后的体育教学提升之路已经比较明确,这就是当下国家大力推进的“依法治国”的方略,它将引导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它也将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机制”问题。2015年国家进行了首次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质量监测,这就是依法治教的信号,也将有力促进“科学管理”,激发各级政府对强化体育课的“动力机制”,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今后体育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的希望与曙光。

猜你喜欢

体育课教学质量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