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谋求考试评价与日常教学的动态平衡
2016-11-19吴国林
吴国林
日常语文教学常常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形,一是被应试绑架,将充满人文色彩的语文教学肢解得七零八落,沾染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二是将考试的羁绊甩开,行走于仙山琼阁,如入无人之境。这两种做法皆有失偏颇,前者易失去语文的本味,后者又易将非语文的各等滋味混入语文中。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处理好考试评价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为,谋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明智之举。
一、考试评价应体现日常教学
1.日常的巩固练习
无论是课堂的学案还是课后的练习,都应与课堂教学贴得很近,字词句篇应该直接或间接地出自所教读的课文中,配合乃至引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梳理知识点,强化能力点。
当然,日常练习又不能死抠住课本教材不放。所以,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延伸拓展,而这部分练习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熨帖程度,尽可能做到“形不在而神在”,题目在课外,方法在课内,让学生在迁移中学会运用。
2.过程性检测
过程性检测主要指的是期中、期末的阶段性考试。长期以来,我们在命题上习惯于参照中考模式,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常常容易忽视阶段性考试的性质,命题内容远离阶段性的教学重点,难以体现阶段性,更不能体现学期、学年的层递性。
过程性检测试卷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的阶段性。除了古诗文默写外,字词应该是近阶段所学,口语交际、名著阅读、专题研究、应用文写作等应该契合近阶段的教学进度,文言文必须体现课内外迁移,现代文阅读文本的选取必须紧靠学期或学年的单元重点。
3.过关性考试
过关性考试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中考,江苏各市的中考命题在体现日常教学方面把握得颇为适中。以南通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为例,他们在很多方面紧贴教材。比如,根据拼音默写的词语一律来自六册书后的字词表,名著阅读来自教材推荐的六部名著,应用文写作源于教材附后的示例类型,口语交际、专题研究也出自课本,文言文阅读严格遵循“题在课外,点在课内”的规律。
最能体现教材内容也最为巧妙的是,南通市考试题目在文言文阅读或现代文阅读中常常会有与课内的名家名篇相勾连的比较分析题,内外兼顾,相得益彰,既加深了对课外文本的解读,又灵活地检测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
二、日常教学要策应考试指挥棒
1.在知识积累层面,教师应着眼于积累的广度与深度
一要注意积累的广度。因为中考在知识点的考查上是不固定的,成语运用、病句修改、标点、名著阅读、应用文写作、综合实践往往是交替考查的,现代文阅读乃至文言文阅读的体裁也是年年变化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系统涵盖学生所有应掌握的知识点,侧重于积累的广度。
二要注意积累的深度,不能浅尝辄止。比如字词的积累,不能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特别是对于一些常用的、表意向上而又容易写错的字词,应想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不出任何差错。还有就是文言文,文言词汇的积累尤为重要,包括实词虚词的积累、古今词义的辨别、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的积累等,只有积累有了深度,迁移才能游刃有余。
2.在思维能力层面,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例子,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清文本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提高学生对文本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包括关键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的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写作技法的研究等;最后,在日常文本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裁意识,让学生养成不同的体裁思维习惯,形成与体裁相契合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掌握不同体裁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必须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是学会审题。要教会学生审出标题中的关键词、限制条件、隐藏陷阱、题旨范围以及素材的宽窄深浅;其次是培育语言。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读精美的散文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勤于写作,勤于积累,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写作的乐趣和文字的魅力;最后是体验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细节、现象人手,学会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去深刻地思考生活、认识生活。
三、走向日常教学与考试评价的动态平衡
日常语文教学与考试评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发展变化的动因是教学理念、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以及由此带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变革。
1.语文课堂逐步回归理性
一是语文教学逐渐回归本真。经过较长一个阶段的碰撞争鸣,大浪淘沙,语文慢慢从“七彩语文”中挣脱出来,回归本色。语文课开始承载其本应承载的东西,解开了桎梏的语文,开始神清气爽,我们能够慢慢接近和欣赏了。语文课堂也开始在语法、修辞、字词句章的天空中遨游探索,学生也开始真正学习语言,品读文章了。
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回归理性。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被教者奉为圭臬。过于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者的作用,往往容易导致语文课堂表面热闹,内在荒芜。现在,课堂教学的“双主体说”逐渐成为课堂的引领,“双主体”明确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同等重要的地位,诠释了“教”与“学”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就更有利于语文教师把握好语文课堂的大方向,让学生真正在语文的领地里播撒、耕耘、收获,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2.考试评价越来越注重试题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从2014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来看,这两点倾向比较明显:
一是人文性。纵观整份试卷,“自然与生命”的主题巧妙地镶嵌其中,体现在试卷的每个文本以及各种题型中,小到基础知识文本的选择,大到作文命题,都会引领学生去感悟自然、思考生命、积累情感:除此之外,综合实践、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等也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二是工具性。这份试卷注重贴近生活,通过设置鲜活的情境来考查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特别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材”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以及生动灵活的特征,三则材料分别由歌词、统计表以及科学小品文组成,形式不同但内容彼此相连。此题在考查学生理解整合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
可见,日常语文教学应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引领下前行,语文考试评价也应基于语文课堂的本真化、双主体化,不断完善,以达到两者的动态平衡。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