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情于史 美中明理

2016-11-19牛广芬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学科

牛广芬

什么是美育呢?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则是指利用一切审美价值(这些审美价值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德育、智育、体育中的审美因素等)对人进行的教育。概括而言,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建议。

一、挖掘教材内容潜力,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其审美能力

历史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建筑等众多领域,其中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对学生开展美育方面的教育。如讲中国古代的壁画、石窟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感受壁画、雕塑艺术的节奏美与韵律美、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体会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总之,美无处不在历史教材中,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教材内容,并能够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审美教育。

笔者在高一讲授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候,涉及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人文主义”。如何让学生理解和体会人文主义的深刻内涵?笔者做了这样的教学尝试——选择绘画领域作为重点进行讲解。首先,笔者让学生看欧洲中世纪时的绘画,指导学生分析此时期的绘画特点:人物表情呆板、单调,线条僵硬,追求庄严肃穆,失去了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表情的描写。然后,笔者出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代表画作——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引导学生欣赏这两幅画作,分析画作的特征:蒙娜丽莎坐姿优美,笑容微妙,时隐时现;拉斐尔的圣母像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慈爱,形体优美健康,是一位充满人性味的母亲。她紧紧搂住圣子,有一种不安,然而她的整个表情有一种悲悯人类的慈爱。

此时学生便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是根据作者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来自由发挥的。它们展现了人性的美,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更加关注人和人类生活,这就是人文主义在绘画领域的反映。

二、把握历史学科本质,寓美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美育的时候,应注意把握其学科本质,不能把历史课上成美术课、音乐课等艺术课,也不能把它上成文学鉴赏课。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或者单纯地选取《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安娜·卡列尼娜》《老人与海》等作品中的经典段落,来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与欣赏,体会语言的美感、人物的情感等方面的话,虽然教师进行了美育,学生也能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但这样的课程却失去了历史学科的特色。那么,如何将这节课还原成历史课,同时又对学生进行美育呢?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笔者分别从《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等待戈多》三部文学作品中选取经典段落,引导学生诵读、品味、鉴赏、分析,在这个环节便增加了学生对世界文学成就的感性了解,提高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设问: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请同学们根据阅读的内容,归纳出三种文学流派的特征(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分析三种文学流派的特征)。随后笔者进一步发问:“产生这三种文学流派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便是这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梳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历史课堂进行美育,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渗透性原则。历史课的美育属于德育范畴,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寓美育于历史中”,而不是直接说教。其次是准确性原则。历史教师要善于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科学地把握好历史素材所蕴含的各种美育内容。最后是适合性原则。历史教师应是在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内容中能够进行美育的素材,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地实施美育,使之与历史学科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和审美能力,确保美育的有效性

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实行者和主导者,应在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教师的美育素质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前者主要包括教师完美的人格、广博的知识以及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后者包括仪表美、语言美等。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首先要丰富自己的内涵。第一,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青年学生对教师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给学生以表率。第二,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充满着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诸多内容,是极好的美育素材。这就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历史教师对这些美育素材要能够精准把握,对文学、艺术、建筑、绘画、雕塑、思想、科技等领域所蕴含的美育内容,要能够充分认识与理解,并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需要不断学习,拥有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储备。第三,要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教师的审美能力包括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深刻鉴赏美的能力、真实表达美的能力等。所以,教师要时时注意加强自己的美学修养,重视审美实践和形成审美习惯。在工作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多学习,还应多听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课,加强与这些学科教师的交流,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提升生活品位。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形象修养。教师是美的代表,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应仪态大方,服饰得体、端庄,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最后,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倡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纯朴为美的审美观念。

总之,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历史教师只有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全面的审美知识和卓越的审美能力,才能从学科知识中发掘各种美育因素,并把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的知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激励他们的求知欲,使其在发展理性的同时,丰富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活力和渗透性。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坚持正确的美育方向,把美的因素贯彻、融汇到教学中去,寓情于史,美中明理,方能使历史课变得越来越“美”。

(编辑 刘泽刚)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学科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美的校 美的人
“超学科”来啦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