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2016-11-19王锟
王锟
我们的教学有效吗?这应该是我们长期反思的问题,以下是我们听课中的一个片段:
【新授课《溶解度》第一课时】老师准备好两个装有20 mL水的小烧杯,一烧杯中加入是5 g的食盐,另一个烧杯中加入的是5 g的硝酸钾,老师请同学搅拌以加速溶解,搅拌一段时间以后,出现下列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食盐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食盐到哪里去了呢?
生:溶解了.
师:那这杯溶液是饱和溶液呢还是不饱和溶液呢?
生:(思考良久后)有的回答是饱和溶液,有的回答不饱和溶液.
师:那到底什么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呢?我们通过书本概念来分析一下.
教师分析概念后,提出问题:大家现在来看看刚才的这杯溶解了食盐的溶液,请问它应该是什么溶液?
生1【思考良久】:是饱和溶液.
生2【还是思考良久】:是不饱和溶液.
……
这个教学过程有效吗?如何去让教学有效?
我们将这个教学片断做两个处理,变成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讲解:
【方式一】 直接用溶解了5 g硝酸钾和溶解了5 g食盐的两个烧杯进行比较,
师:大家一起来比较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硝酸钾还没有完全溶解,但是食盐全部溶解了.
师:很好,那么硝酸钾为什么不能继续溶解了呢?
由此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目了然!
【方式二】
[TP4CH07.TIF,BP#]
设置情境:三个烧杯中1号和2号分别装有200 mL的水,3号烧杯只有100 mL,1号烧杯中的水温要高为80 ℃,2号和3号同为常温.
师:大家应该都喝过糖水,今天我们来配配糖水,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三个烧杯,现在如果将蔗糖溶解于烧杯,请问哪个烧杯溶解最多?
生:(根据已知经验回答) 1号最多.
师:理由是?
生:1号和2号比温度高些,2号和3号比水多些(控制变量).
师:所以如果要看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生:温度还有溶剂的多少?
师:很好,如果我将糖加入3号烧杯,请问能否无限制溶解.【实验】
师:不能再继续溶解那就形成了.
……
以上两种方式都能很好的改善课堂的有效性,方法一主要是通过综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到真实;方式二就如课程标准的设计原理中所表述,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的已知经验出发,让他们再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突出学生主体性
没有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课堂不可能达到有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化学课堂中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还能求新,那么我们的课堂肯定就是有效而且是高效的.
2.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这是化学的天然优势,一线教师都能很清楚地认识到有实验比没有实验的效率要高出很多,甚至不少的学校为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复习课中同样有实验.所以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不断努力的方向.
3.突出精炼
累赘的教学环节,冗长的题海战术,都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阻碍,精炼是有效课堂的延伸.只有注重课堂训练的优化,将课堂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训练的重点落实,第一是精选习题,选题要突出针对性.根据学情,正确把握习题的深度和广度.从教材出发,习题内容要紧贴教材;从课标出发,习题内容要紧贴大纲.第二选题要注意功能性.课内练习题、课堂讨论题、当堂检测题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选题还要探索新颖性,要考虑难度调节、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第三是优化习题的形式,引用竞争机制,如采取“知识抢答”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完成学习.
4.突出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依据情境学习情境认知理论,知识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在一定情境中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能有效地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既避免了知识以枯燥、呆板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又可以使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探索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对有效课堂的打造是一定有作用的.
5.突出评价与反思
教学是否有效,还要看教师在创设有效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上的工作做得如何.教师要努力使学校课堂变成学习者的乐园,使学校、教室成为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温馨、学生满意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能在拥有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友好而快乐的相处.所以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一定要改变过去说教式的评价,增加过程性评价,突出学生主体,多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切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