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走边思 走出精彩

2016-11-19陈黎冰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6年4期

陈黎冰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不仅关注艺术审美、表达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幼儿学习品质、人格品质的发展。”幼儿园应给予幼儿选择的权力,使其能从个体需要出发,灵活、自主地选择参与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不仅展现个体对艺术美的理解与创造。而且推动每个幼儿审美、学习、交往等能力的提升,促进其富有个性地成长。

关键词:个体发展需要 走班 艺术坊活动

一、“走”什么——“走班式艺术坊”项目的产生与内容

1.活动项目的产生

我们首先面临的是“走什么”的问题。课题组分析了我园的课程基础、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资源条件,通过教师访谈、家长座谈、幼儿抽样调查的方式,开设了“艺之彩”“艺之创”“艺之墨”“艺之舞”“艺之秀”“艺之乐”“艺之声”,共计7个“艺术坊”。

2.活动内容的安排

学期初,老师和幼儿共同商议、初拟第一个月的活动计划,然后在当月底做好下个月的活动计划,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也有助于各“艺术坊”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其他资源条件的变化灵活开展。例如,大班“艺之彩”的教师看到幼儿园北侧的绿化带改建后缺少“生机”,就和孩子们一起通过观察和寻找,巧妙地利用园内收集的废旧轮胎开展“轮胎涂鸦”,孩子们在欣赏、讨论、合作之后,自己动手装饰。完成后,和保育员一起种上各类植物。这样的“艺术坊”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了因为自己的劳动和创意扮靓周围环境的巨大成就感,给予了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体验机会。

二、怎么“走”——走班式艺术坊开展与组织管理方式

在解决了“走什么”的问题之后,我们就思考着怎么“走”?‘走班”活动的对象、时间、方式、场地……如何平衡幼儿兴趣与各“艺术坊”人数以及教师安排?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1.“走班”参与对象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的“走班”活动对幼儿的独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我们将参与“走班”活动的对象确定为: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微调,中、大班每周下午开展一次“走班活动”,时间为一小时。

2.“选班”方式

经过课题组的讨论和不断的摸索,我们初步形成了,每学期选择一次,期初幼儿自选,教师协调兼顾的方式。

第一阶段:首先,分别在中、大班举行艺术坊活动“现场选班”。每个“艺术坊”的老师运用ppt、实物、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幼儿介绍本“艺术坊”的活动内容、特点等,让幼儿有所了解。其次,大班幼儿在班级教师的组织下,每位幼儿在图文结合的表格中独立选择自己参与的项目,中班幼儿初次选班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最后,由课题组成员汇总幼儿选班情况,并进行调整和确定。

第二阶段:当一个学期结束,新学期开始时,我们给予幼儿第二次“选班”的机会。这一次,我们以中、大班错年龄现场观摩(大班开展活动时,中班观摩现场)的方式来进行,以便让孩子更直观地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结合兴趣来选择。为了避免第一次“选班”之后出现部分项目人数集中,造成与我园现有的资源、条件不符的矛盾,我们给予幼儿“最喜欢、比较喜欢、喜欢”三项选择。在满足幼儿兴趣与需要的前提下,便于课题组对各项目人数进行统筹。

3.“走班”活动场地安排

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活动室、专用室、部分公共空间等,以满足不同艺术坊活动的需要。如:‘艺之秀”需要有一定的表演场地和道具的收放,我们就将二楼平台部分增加了舞台帷幕、背景、橱柜等,保障活动开展。再如:‘艺之创”安排在二楼公共空间,不仅可以方便幼儿开展活动,也便于教师和幼儿及时展示活动成果。

4.教师安排与日常管理

我们综合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年龄特点等因索,以自荐和园部安排的方式,确定各“艺术坊”的承担教师。期初,管理层就要做好详尽和周密的考虑,既要保证每班两位配班教师年龄与能力、性格的合理,也要考虑“艺术坊”活动的顺利开展,更要兼顾保障各年龄段教师索质的均衡。

三、“走”的成效——对“走班式”艺术坊价值的新认识

“选班”举措,很好地满足了幼儿的需要,使得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环境、同伴、教师及活动方式的转变都使得很多孩子的活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孩子的变化固然离不开生理的成熟、其他教育因素的介入,但我们相信能够根据兴趣选择、决定自己想参与的活动一定是促进孩子转变的关键因索之一。课题研究中类似诸多案例显示:幼儿基于兴趣选择后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持久性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走班”形式突破了“行政班”数量局限,在“艺术坊”活动时,由原来每个行政班35人降低到了22人左右。人数的减少,客观上增加了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互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活动中的思考、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

“走班式艺术坊活动”推动了幼儿园管理举措的不断完善:1.园内资源的新利用在研究中我们不断打破固有思维,重新审视幼儿园场地并合理规划、改进、创设条件,使空间得到了最大化利用。2.努力挖掘校外资源: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走班”活动需要走出幼儿园,这就需要园部积极思考、协调,以实现对校外资源的挖掘、利用。3.“走班式艺术坊活动”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和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研究中,我们的老师在一日活动实施与组织中更关注了孩子的视角,考虑了孩子的需要,给予了幼儿更多选择、决定各项活动的机会。我们还坚持对家长的培训与引领,不断转变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功能与价值、对幼儿学习与成长方式特点的认识,帮助家长更好地顺应儿童发展的天性与成长特点,提供适宜的教育。

“鱼儿努力跳出鱼缸是对另一种未知的好奇心在驱动。”我们探索“走班”活动在幼儿园的实践,是作为教育者对“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为幼儿未来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能力”的教育理想追求。我们边走边思,努力走得精彩,走出一片新天地。

(江苏省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