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6-11-19贺江群胡中锋
贺江群 胡中锋
摘 要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曾经给日本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日本学界展开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实践中,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在治理校园欺凌现象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习日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经验,可以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中小学欺凌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 键 词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4-0064-04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引起了政府、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校园欺凌主要是同学之间蓄意、恶意地形成的一些欺凌事件。教育部门,包括我们的公安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努力打造平安校园,既要防止外来的伤害,也要防止内部学生之间的伤害。”[1]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欺凌问题,寻找避免校园欺凌发生的对策建议,保障校园安全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从世界各国来看,日本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上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比较深入,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借鉴日本处理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对策经验,对我国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对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
回顾和梳理近年来日本关于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关注主题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定义
2006年以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定义是:“对比自己弱的人持续进行不同程度的身体上、心理上的攻击,使对方感到严重的痛苦的伤害行为。这种行为发生的场所可以是在校园内,也可能是在校园外。”[2]而在2006年以后,文部科学省在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后,对校园欺凌作了新的阐释:“当该未成年学生受到来自与之交往的人从心理上或是物理上的攻击而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痛苦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发生的场所可以是在校园内,也可能是在校园外。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欺凌是从被欺凌对象的角度来进行。此外,还包括了一种新的欺凌行为,即未成年学生受到来自电脑网络和手机的辱骂、诽谤和中伤等。”[3]2013年6月21日,日本制定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定义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归纳:“在校学生(儿童)受到来自学校一定关系的其他学生(儿童)加诸的心理或物理的行为(包括利用网络进行的行为),并因此身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痛苦。”[4]
综上可以看出,校园欺凌概念主要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是行为主体,一般是与学校有一定关系的人;二是行为客体,即被欺凌对象;三是行为性质,欺凌行为一般具有故意性、持续性,不包括偶然的伤害行为。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类型的划分
日本文部科学省会定期对全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据此不断调整校园欺凌的类型。最近的一次统计和分类是在2013年10月完成的,将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分类,并统计了相关的发生率。(1)被冷漠、取笑、说坏话、威胁;(2)被团体或集体无视;(3)被轻度碰撞,或者像开玩笑似的拍打、踢打等;(4)被用力地碰撞,拍打或踢打;(5)东西被拿走;(6)东西被藏起来,被偷,被弄坏,被扔掉;(7)被迫去做讨厌的、羞耻的、危险的事情;(8)被对方在电脑或手机上诽谤、中伤。其中,前三项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概率遥遥领先于其他五个类型。根据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2004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的追踪调查,小学阶段的校园欺凌以冷漠取笑和团体无视两种类型最多,分别为22.6%和27.6%;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则以团体无视、拿走东西和网络诽谤三种类型概率较高,这实在令人堪忧。[5]
日本教育评论家森口朗根据欺凌的程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孩子们在共同生活中自然发生的欺凌;(2)传统型的交流欺凌,特指那些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欺凌;(3)犯罪型的交流欺凌,如已构成名誉摧毁罪和侮辱罪的网络诽谤和中伤等行为;(4)暴力、恐吓型欺凌,如暴力行为或盗窃等构成伤害罪和恐吓罪等行为。第1种欺凌类型可以让学生自行协商解决,无需教师介入,第2种需要教师直接介入,第3种和第4种类型则需要司法介入,譬如咨询律师或者报警等。[6]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危害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已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翻倍之势,从2008年的8万余件倍增加到2014年的18万件。这种急剧增长的态势令日本社会非常不安和担忧。2008年至2014年7年间日本校园欺凌事件数量情况详见下表。
如此数量的校园欺凌事件不仅对被欺凌者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人发展、价值观念等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带来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自卑、抑郁、恐慌、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还导致了学生不愿上学、不敢交友、学业成绩下滑等问题,更严重的是,由此还带来了自杀、暴力、强奸、恐吓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这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痛苦和损失。
二、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发生的原因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是长期以来的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等综合导致的结果。总的来说,可概括为集体意识、等级制、考试压力和忍耐文化等四个方面。
(一)过于强烈的集体意识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集体的国家,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集体,中小学校园也是如此。由于集体观念深入骨髓,以至任何表现得过于脱离集体规则或者不遵守约定俗成的集体规则的人,都容易引起他人注意,较容易被欺凌。这种欺凌在日本中小学校非常普遍。森口朗指出,“一个集体内部通常会按照受欢迎和‘察言观色能力的程度来进行排位,在这个排位中,程度越低的人越容易被欺负”[8]。因此,在校园班级和各类小团体中,越是表现得不会察言观色和不受欢迎的学生,就越容易受到欺负。至于为什么会不受欢迎,笔者在询问日本朋友时,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因为容貌过于出色,也有因为身上有异味,还有因为说话的时候乡音重等等。总而言之,只要表现与集体有不同之处,且不同之处越突出,受到欺凌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欺凌者一方在采取行为时往往也表现为小团体形式,共同去欺凌那些在集体中不受欢迎的同学,并为自己是某个集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二)过于服从的等级制度
在日本校园中,上下等级制非常明显,高年级学长往往对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有相当的权威和影响力,低年级的学生对高年级学长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服从——尽管有时这些命令会带有欺凌的因素。旁观的同学即使看到这类事情,通常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心里可能有所同情,但还是会选择装作没看见而默然走开,很少有同学会因此去介入并帮助受欺凌的同学。由于严格的等级制,日本校园中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欺凌现象十分普遍。
(三)过于沉重的考试压力
众所周知,日本在经历十余年的经济衰退之后,就业率非常低迷,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而日本企业和政府机关在招聘时又有着根据学校名气程度来判断个人能力的高低,从而决定是否录用的传统。这导致大学毕业生求职压力巨大,这种压力就像传感器一样,一直传到中小学校园。日本中小学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如果自己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日后自己的就业情况、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都无法想象,现阶段一切的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最后能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名牌大学。因此,日本的课外补习业异常发达,中小学生往往下午一放学,就背着书包,搭乘各类交通工具,赶往附近的各大补习机构继续学习。上完几门主要科目后,通常已经是晚上八九点,回家后还要继续完成繁重的家庭作业。这些学生往往一天连八小时的基本睡眠时间都难以保证。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受到创伤,人格产生扭曲,于是将欺凌不受欢迎的学生看成是释放学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四)过于畸形的忍耐文化
日本社会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规范的社会。日本人就算心里十分不满,也不会轻易表现出来,并将忍耐视为做人的一种基本美德。日本学生从小被家长和老师教导,无论面对多少艰难困苦,或者对方的行为多么让自己生气,也要在心里默默地忍耐。这种忍耐文化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性,但长时间的忍耐极容易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为了发泄这种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就会选择去欺凌那些看起来比自己弱小的同学,从而实现心理压力的释放。而被欺凌的学生也因为受到忍耐文化的影响,面对欺凌时选择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和告诉老师,这使得欺凌的一方更加肆无忌惮,对被欺凌者施加长期的、反复的欺凌行为。
三、日本对于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策略
日本防治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主要从立法、校园管理和社会组织参与等多方面入手。
(一)推进立法防治
为全面防治中小学欺凌事件,由日本执政党和在野党共同提交的《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于2013年6月21日在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从此,解决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上升到了法治化平台,这在日本尚属首次。根据法律的要求,道德教育将作为常设课程;强化学校、家庭、地方社会的责任;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加强指导等。[9]
除此之外,这部法律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学校在防范欺凌现象产生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提出了积极的防范策略。各级政府都需根据当地情况制定防止校园欺凌的基本方案,地方公共团体应常设“欺凌问题对策联络协议会”,各类学校也应设置防止欺凌现象的组织,商讨防治对策,建立咨询机制。对于认定为威胁到学生生命安全的欺凌事件,学校有义务立即通知警察局,并马上上报给“欺凌问题对策联络协议会”负责人,该负责人应立即责成专门机构对事件进行调查。为保证调查过程的公平、公正,日本教育委员还设置了由拥有专业知识和处理经验的第三方组成的附属机关来对调查过程进行监管。法律规定,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都要组织专家对全国所有中小学欺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现行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二)加强校园管理
校园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也是欺凌问题的主要事发地。所以,防治欺凌事件,从校园做起,异常关键。根据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校园欺凌发生情况的一项调查,校园欺凌事件因被学校教职员工发现而得知的概率是66%,被本人及家庭成员投诉而得知的概率是34%。[10]因此,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加强校园预知机制建设非常必要。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给学校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在公立中学配置欺凌问题顾问;建立教师研修机制,培养教师发现和处理欺凌问题的能力;在各学校设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设立学校咨询机构,增加校园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规模,全方位构建对欺凌现象的防治体系。
此外,鉴于英国政府在校园内安装监视摄像头对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于2012年,英国已经有9成以上的中小学安装了监视器。[11]因此,日本学界积极提倡学习英国政府的经验,要求在中小学校园内的公共场所安装大量摄像头,以此防范并及早发现校园欺凌事件。
(三)吸纳社会组织参与
为借助全社会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和力量,日本各级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建立了大量的服务咨询机构。如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立的“全国24小时欺凌”求助热线(0570-0-78310),其中,数字“78310”的日语发音与“说出烦恼”的发音类似,较容易让儿童记住;法务省也相应设立全国免费“儿童人权110”求助热线,这些号码都是非常易记和简单的数字,以方便被欺凌者和家长及时求助。与此同时,日本文部科学省还设立了欺凌事件咨询网站和服务窗口,日本律师联合会设立了免费的儿童人权咨询窗口。这些机构均大量聘用心理、法律专业等方面的专家,以供家长和被欺凌者及时了解相关的防治方法和进行法律咨询。此外,日本最大的NHK电视台每周五在黄金时间播出“如何防治欺凌”系列节目,日本最重量级的报社《朝日新闻》也设立了“欺凌君”专刊,刊载了大量有关“友情”“互相帮助”“遇到欺凌怎么办”等内容,以重塑中小学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防治中小学校园的欺凌问题,日本采取了多样化、多渠道、多主体的综合性举措。面对我国日益增多的青少年欺凌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教育的有益方式,提高我国防治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教育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答问[EB/OL]. (2016-03-10)[2016-03-10]. 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1113160308164232_ctdzb_001.
[2][3]日本文部科学省.いじめの定義[EB/OL] . (2015-06-10)[2016-1-18]. http:// www.mext.go.jp/ijime/detail/1336269.htm.
[4]いじめ防止対策推進法附則第1条[EB/OL]. (2014-06-28)[2016-2-21].http://law.e-gov.go.jp/htmldata/H25/H25HO071.html.
[5]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生徒指導研究センター .いじめ追跡調査2007-2009 [EB/OL]. (2010-6-01)[2016-1-30].http://www.nier.go.jp/shido/centerhp/shienshiryou2/3.pdf.
[6][8]森口朗.いじめの構造[M]. 东京:新潮社.2007:100.
[7][10]日本文部科学省.平成26年度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等生徒指導上の諸問題に関する調査[EB/OL]. (2016-03-01)[2016-03-03]. 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7/09/__icsFiles/afieldfile/2015/10/07/1362012_1_1.pdf.
[9]小林美津江.いじめ防止対策推進法の成立[J].立法と調査.2013(344): 24-35.
[11]AFPBB News.学校内に防犯カメラ4万7000台、生徒のプライバシーに懸念[EB/OL].(2012-09-18)[2016-02-25]. http://www.afpbb.com/articles/-/2901673?pid=9537972.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