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完善教师人格新视角
2016-11-19王瑞
王瑞
教育是一项人与人相互影响的工作,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识进行“言传”,也要有高尚的人格进行“身教”。作为一种人格模式,教师人格指教师为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情绪情感、专业能力、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特质,是影响教育过程、自身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教师面临的压力因素与不良结果并不一定呈线性关系,存在着心理弹性等调节变量,这使得部分教师在逆境和高压情况下仍能适应良好。教师心理弹性是其在面临压力事件时保持适应性行为的一种内在特质,它是教师人格中意志和能力的综合体,与人际关系、自我效能密切相关,在教育实践中可借助心理弹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师人格的完善。
教师心理弹性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因素。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高期望、高负荷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压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的根本在于自身的调节与应对。心理弹性作为教师的人格特质,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能有效调动积极资源,应对挑战,适应变革,减弱压力带来的身心及情绪反应,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弹性对人格发展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心理弹性与积极人格特质的正相关。弹性水平越高,其自信心越强,自尊水平越高,与人交往越融洽,情绪稳定性高,身心和谐度高,更愿意迎接工作挑战。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有正向影响,教师心理弹性的提高既有利于教师提升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也利于教师增强爱岗、敬业的程度。因此,心理弹性对形成积极自我、健康情感、敬业进取精神、合作意识、顽强意志等理想教师人格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会在教学活动、学生管理、与同事关系、与家长沟通等方面遇到现实困难,构成了其压力情境,而影响教师心理弹性水平的是其保护因素,保护因素越多,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积极应对困境、有效适应的能力越强。
保护因素分为内外两个层面。从内部来看,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如乐观、灵活、积极态度、耐心等会影响其弹性状况。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积累的积极经历、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克服压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此外,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教学内容设计与组织等教学技能、教学反思能力、职业信念与情感、职业成长都是其保护因素。人际交往技巧、竞争意识、应对技巧、控制和问题解决能力,都能有效缓解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风险。
教师身处社会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其弹性状况。家庭方面的亲子关系、家庭凝聚力、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家人支持都是增强教师抗挫力的保证。其次,学校、社会等也会对弹性培养有影响,如学校的人文氛围、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教育理念与教学理想的一致性、教育教学支持度获取等,以及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社会地位及待遇、社区环境等都会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有利资源。
教师心理弹性的提升策略
海淀区教师心理测评结果显示,目前教师心理弹性总体现状较好,在坚韧维度上,三分之一的教师面对挑战时能够镇定自若、反应敏捷;在自强维度上,接近一半的教师经历挫折后能恢复并获得发展和成长;在乐观维度上,五分之二的教师对待压力有信心,会以积极视角看待问题。近98%的教师心理弹性水平处于中等以上,1.7%的教师弹性水平较低,尤其是教龄在10-15年的教师心理弹性平均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改善。心理弹性的提升利于教师不断应对压力与挑战,积极投入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更会影响到与学生的互动,影响到对学生的支持与示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心理弹性影响因素为教师弹性提升提供了启示,可从内外保护因素的增强来达到教师适应良好的发展状态。
1.培养积极认知
积极认知作为一种心理保护因子与思维方式,和行为存在内在关联,一定程度上能激发教师解决问题的信心,探索问题解决策略,进而采取积极行为。积极认知是教师积极心态、积极人格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教师心理弹性的首要环节。培养教师积极认知就是促进其形成积极视角看待问题,能够对好事件进行持久的、普遍的个人归因,对未来充满希望,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以积极态度应对压力。海淀区于2009年引入了积极心理学思想,借助“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课题研究、现场会、心理活动等形式普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教师阅读积极心理学书籍,学习积极归因方法,积极地认知自我、他人、外界,培养积极思维,涵养积极力量。
2.合理定位职业角色
面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发展变化,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教师多重职业角色意识,就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既是学生的指导者、成长的陪伴者,自身也是学习者,进而面对学生问题、家校沟通等实际问题时,就会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增加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同时,也能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明晰自身价值,也会了解职业局限,根据发展条件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在职位变动、教学任务变化、教学内容调整中灵活地调整心态,发挥专业所长,获得适应与发展。为了加强教师的职业角色认识与规划,海淀区建立了涵盖职业倾向测试的教师心理测评数据库,包括教师职业规划测试、自我分析等内容,以自选的方式进行,结果自动推送,方便教师自我测查与改进,为教师更好地进行角色定位提供依据。
3.完善知识结构
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心理弹性的保护因子之一,也是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支撑。教师要树立学习意识,养成自觉学习习惯,不断在教育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学习新知识,完善教学经验与专业技能,在教学中产生成就体验,增加心理弹性,适应教育综合改革的相关变化与需求。海淀区为教师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通过区级、校级、线上、线下多层次的教研与培训,一方面开展学科教学类专业培训,帮助教师增加学科素养,提高其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学生管理、教育心理等综合性培训,拓展教师的眼界与视野,让教师能够走进学生,把握教育规律,全面完善知识结构。
4.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作为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难免会出现情绪起伏与心理波动,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就越能及时将负性情绪及心态排解掉,不至累积形成大的压力与困境,无形中利于身心平衡。海淀区重视教师心理调适技能培养,先后开发了《教师心理调试故事50例》《教师幸福感言》等工具书,借助教师心理通识培训、志愿队下校服务等方式,帮助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学会调节心理的方法与策略,形成积极认知与积极人格,坚定教育理想,体验职业幸福。
5.建立融洽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自身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心理适应性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利用微信、网络等新型沟通媒介,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善用赞赏、激励与评价,给予学生积极关注与暗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学习人际沟通技巧,与同事、家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形成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体会支持感,提升心理资源与弹性。为了促进教师间的人际互动,海淀区广泛利用德育心理中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区域性平台,为教师群体提供团体体验类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练习双向沟通、积极回应等沟通策略,改善人际关系。
6.优化学校人文环境
除了发展教师自身的保护因素外,学校等外部因素对教师心理弹性的发展也有影响。和谐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教师情操,愉悦身心,涵养教师人格。海淀区教工委、教委历来重视校园文化的心理影响效应,不断从软、硬件方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提供尊重、关爱、激昂的人文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和谐。此外,给学校下发“享受职业生活十条建议”“健康工作十条建议”等倡议,为教师提供具体工作指导,促进学校人文环境优化。
心理弹性从积极视角关注教师自身的优势与力量,能有效激发教师发展动力,促进其外部资源调动,提升自我免疫力,可以从提升教师心理弹性角度来促进教师心理素质发展与人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