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课程 自主发展
2016-11-19常菁
常菁
2013年,北京四中初中的课程改革进入到了第四阶段——改革优化阶段。同年,北京市开启了遨游计划实验项目,学校作为项目校,开始了“以多元的课程促学生多元的发展——北京四中初中三级课程整体优化和实验研究”。在本轮试验中,学校将着力点放在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高质量、精致化实施上。整合课程内容,开放课程空间,让课程从课堂走向校园,走向校外。引入社会资源,创新综合实践,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打造精品课程,模糊学科边界,让课程从单一走向综合、走向融合。深化分层走班,分类实施课程,让课程从单一分层走向分层分类,努力促进每一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学校搭建课程的整体框架,将学校课程整体优化为六大类,每一类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承载着不同的重任:
学科基础课程。即国家必修课中的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尊重差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有的放矢,减轻负担,提高实效,夯实共同发展的基础。
学科模块课程。将国家课程中的音乐、美术、劳技、信息、体育等必修课程模块化,开设足够多的模块课程,在一定范围内必选和任选相结合,既满足学生学习的基础,打好底子,又满足学生的意愿,提高学习的兴趣。
综合研究课程。教师以项目引领或课题研究为基点开发并实施综合校本课程,以渗透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重点,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要学习形式,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整合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着力创新意识,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积淀适应社会的综合素养。
兴趣特长课程。以本校教师为开发主体、借助校外优势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设计能够满足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的课程,为学生适应未来多样化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人格培养课程。以国学、心理两门校本必修课为保障,并通过讲座、活动、沙龙、参观等形式设立系列专题,如青少年领导力、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拓展活动等,开发人格培养课程,完善学生人格,培养优秀品质。
特色发展课程。为具有优势学科或痴迷于某一领域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组织校内骨干教师及专家教授成立特色发展课程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并为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定制特色发展课程,鼓励冒尖,最大限度地激发、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优势潜能,为学生在自己所感兴趣领域内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四中初中课程的整体优化重点突出四个方面。
增加课程的开放性,让学习更广博
开放的课程表现在开放的课程内容、开放的学习空间、开放的作业与评价等多个方面,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更广的视野和深度的学习。课程的开放性既体现在对国家课程的整合与拓展上,也体现于地方校本课程的融合与跨界上。具体例子如下:
1.主题式语文学习
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程,让语文学习变得“有用”“有趣”和“有序”,我们选择以“主题式”教学方式带动语文学科的建设与改革,设计出“4+2主题式语文活动教学方案”,一周4节班级常态课加2节年级活动课。将散碎的课文、标准不太统一的单元,重新整合筛选,确立明晰的板块,规划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和改革。以初一上学期教材为例,规划设计出“走进经典”“文学与生活”“写作专项”三大板块,其下对应设计了十二个教学主题。方案中的“2”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打通全年级的语文课,每周都有一次全员共同参与的语文活动,通过专题讲座、观影参观、展示分享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的大平台,让他们能有更多机会享受同伴间的激励与启发,体验共同成长的乐趣。
以“走进经典”主题为例,学习经典是要让学生在有效时间里在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因此,我们重新整合教材,确立了6个主题内容,通过讲座、阅读、挑战性写作、微信平台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领学生走近经典。6个主题具体是:《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西游记》(《小圣施威降大圣》)、泰戈尔(《金色花》)、法布尔(《绿色蝈蝈》)、古人的诗意(古典诗词专题)、古人的智慧(文言短文专题)。
2.人文游学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选自《大学一解》)这就是我们对人文游学的认识。人文游学祭拜先贤,让先贤进入学生的心灵,让国学人物走进学生的精神。庄重的祭拜仪式,提供了与一个个圣贤相碰撞的平台,或者说是营建了一个个与文化圣贤相碰撞的文化现场。游学让我们既关注高分,也执着于人性的善良和品行的高贵;既追求知识的落实,也致力于素养和情怀的培养;既面向古代的文化,也叩问民族的未来走向,叩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应尽的责任。
3.户外教学
“教育不应该是放在盒子里的东西,即使那个盒子是教室状的。当学生主动想要发现更多的东西时,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绝好时机,教室外的世界,充满了激发学生主动性的素材……”生物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我们坚持生物领域的户外教学,每学期带学生有计划地开展野外科考。
加大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更自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生源差异越来越小,初中生在习惯、能力、学业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学校呈现出更自然更多样的教育生态。这对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学校的课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灵活的选择空间。学校做了这些创新尝试:
1. 三维一体的英语课程
经过对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类(如图示)。右上角的群体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挖掘潜力;右下角的群体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学习能力偏弱,需要着重进行学法指导;左上角的群体,有相对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对英语缺乏兴趣,对于他们激发兴趣是当务之急;左下角的群体则既无学科兴趣,也无学科能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同的起点与层次,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满足不同需求,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可通过分层设定目标、分类施教课程、分层作业、分层评价,从而达到分层提高的目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三维一体的英语课程,即“核心课程+小选修课+阅读拓展”。打破教材局限,整合教学资源,借鉴国外教材的精华部分,开展英文简易读物和英文原版小说的教学,将话题教学、阅读教学、视听说课程、外教教学等内容整合;将讨论式、讲座式、探究式、游戏通关式、小组互动式、小组竞赛等方式整合;将“英语视听说+英语趣配音+英语洋话连篇+英语KTV”四种课型的小选修课整合;将英语嘉年华、英语演讲大赛等主题活动整合等。
2.把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四中“大讲堂”
“大讲堂”改变了以往一位专家、一种内容、一个地点的无选择讲座,在延续精品人文教育精髓基础上,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段不同地点开设多个内容迥异的讲堂,并且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多个不同的主题、不同角度的话题中选择,报名没有人数限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种方式增加了学校组织课程的难度,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家都希望这样的讲堂越办越大!
3.分类自选的校本课程
每学期八十余门的综合研究类、兴趣特长类等校本必修和选修课程,以项目引领、课题研究为基点,以渗透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重点,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要学习形式,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尊重个人选择,整合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鼓励个性发展,着力创新意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增强课程的实践性,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
教育要为学生们迎接未知的明天做准备,他们除了学习那些核心的学科课程之外,还应具有21世纪必备的一些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这些技能包括:1.学习与创新技能,即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2.数字素养技能,如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等;3.职业和生活技能,如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为此,学校要为他们提供更多书本之外的实践课程,使之在团队中培养合作、交流、宽容等品质与技能。同时,学校要引领他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广博深厚的人文情怀,对人类具有普适的善良仁爱之心,能够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传承下去。
国家课程中,教师们会特意增加一些实践性教育因素,全方位锻炼和培养学生。“数学好算手”“英语嘉年华”“拆装自行车”“校园定向越野”“文物仿制”等,都是来自教师的课程创新,把空洞的说教变成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把“让学生学”变成“学生主动学”,让学生受益非凡。
四中初中部选择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去体验。“换个角度,感受世界——五感创意手作坊”和“4C能力培养课程”是我们引入优卡和启行的两个精致创意实践课程。通过不同的工作坊,学生既能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品味、学习中国文化,激发灵感,启发创新。除此之外,我们带学生走进西城区劳技中心,尝试不同的劳动技艺;走进西城区科技馆,做一次小小创客。
丰富多彩的课程,为各类学生提供了一份丰盛的“自助餐”,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实践、研究的浓厚兴趣,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发展兴趣、培养特长的条件,激发潜能,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多元化的课程开设还促进了教师向专业的纵深和横向发展。
推动跨学科综合课程,让所学融会贯通
2008年,四位分别来自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专业的志同道合的教师,合作开设了“身边的科学”选修课。借鉴英国的课程经验,“以主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每学期针对初二年级学生开设,每周一节课,每节课50分钟。每学期共16节左右。“身边的科学”选修课力求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和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自然科学融会贯通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注意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戏剧是综合艺术教育形式,近两年来,四中初中部的学生们先后排演了三个多小时全英文的音乐剧“悲惨世界”、两个多小时的“麦克白”、还有“音乐之声”,以及班级课本剧、心理剧、环保剧、英语剧、话剧、国学礼仪剧等,从导演到服装、舞美、统筹都以学生为主体,演出水平令人惊诧,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
除此之外,四中初中部以三大高水平艺术社团——童声合唱团、金帆舞蹈团、国乐团为核心,以艺术选修和春光杯艺术节为载体,在国家课程之外开展惠及每一名学生的艺术教育,以艺术滋养心灵,以美育提升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