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学生良好习惯的校本实践探索
2016-11-19刘红叶
刘红叶
多年来,三帆中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健身习惯(简称“四个良好习惯”)。2000年制定“四个良好习惯细则”,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2003年提出将“四个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的育人特色;2009年制定了《北京市三帆中学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实施方案(试行)》;2010年,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学生习惯培养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学校全体教职工、全校学生家长、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创造性地、持之以恒地开展习惯培养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了培养工作系统化、教育活动系列化、评价反馈科学化,从而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铺设通向成功的阶梯。
培养工作系统化
培养工作系统化是指在习惯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实施途径、规范化要求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密切联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全面有序地推进工作,使习惯培养工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提出校本化的三级指标体系
学校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从培养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习惯培养的校本化三级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即“四个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健身习惯;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界定,如一级指标“道德习惯”就界定为二级指标的尚礼负责、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友善合作等;三级指标即评价要素,具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做出了具体而微、切实可行的规定。
2.确立培养的基本原则
在培养方式上,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在习惯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习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更重视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体验、内化,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操作手段上,遵循渐进强化的原则。良好习惯的形成遵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觉建构的规律。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通过行为训练和强化来进行,经历了提出目标、确立规范、树立榜样、强化训练、引导矫正、总结评估的过程。
在培养内容、方式上,遵循尊重差异的原则。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和不同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和选择适宜的培养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途径上,遵循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课程与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渠道。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具体实施,更要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学生“四个良好习惯”的培养,每位教师都要成为学生良好习惯的指导者。
3.制定具体措施
学校、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学生各个层面做出具体的措施要求,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全员育人,将培养过程制度化。
学校健全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系:制定“北京市三帆中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工作职责”;形成校本课程和测评工具;建立家长学校;完善测评反馈、评选、奖励等制度。学生处把习惯培养列入每学期工作计划;落实家长学校的讲座课程;组织学生学习《北京市三帆中学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实施方案》;协助年级组策划和组织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值周评比加强日常管理,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每学年组织好测评、反馈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良好习惯示范班、良好习惯标兵的评选,大力表彰先进。
年级组依据学生处习惯培养的计划和要求,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提出相应的策略并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指导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巡检规范学生行为;每学期期末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一次学生自主培养良好习惯交流活动,树立榜样。
班主任落实学校、年级的要求并具体实施相关的教育活动;每学期前两个星期组织学生学习《北京市三帆中学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实施方案》,组织学生选择个人习惯培养目标,制定学生自主培养良好习惯计划;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强化行为训练;每学期的期中、期末组织两次总结、交流、评价活动,填写《北京市三帆中学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记录手册》。同时,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和班集体建设的需要,在实施《北京市三帆中学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有班级特色的习惯培养教育活动。
任课教师积极履行“北京市三帆中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工作职责”;通过教学各环节侧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依据学科特点,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积极参与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
学生依据学校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活动系列化
学校将专题讲座、实践活动和常规管理有机结合,使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活动形成系列,形成有效的培养措施。
1.专题讲座
多年来,我们组建了强大的专家资源库,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讲座,如“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意义”讲座、“科学用脑”系列讲座、“学法指导”系列讲座、“阅读和我”文化名人进校园讲座、“艺术、科技”类讲座、“自护知识”系列讲座、“自救与急救技能”培训、“营养与健康”讲座等10多个系列。
2.实践活动
多年来,我们在学校层面形成了艺术节、科技节、元旦嘉年华、体育嘉年华、远足、青春生日庆贺会等一系列学生喜爱的传统活动。如今,我们继续发挥这些活动的教育功能,在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中特别融入了培养良好习惯的内容,体现我们培养良好习惯的目的。如在设置项目时侧重设置集体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担责任、善于合作的习惯。在活动过程中很多项目是学生自主参与、观看和体验的,没有教师管理,培养学生讲礼仪、守规则、讲秩序等习惯。
针对一些具体习惯的培养,学校这几年也创新了一些习惯培养专题活动,如“礼仪名片”、角色互换、书香校园、班级形象展示等,因为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又有较长时间的行为强化训练,对某一习惯的集中培养效果非常明显。
学校还通过建设学生社团组织,搭建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形成健康的校园舆论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3.常规管理
纳入课程体系。学校将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要求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四个良好习惯”。例如,从教学内容上挖掘培养良好习惯的素材,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习惯的培养,在课堂组织上培养良好的习惯,等等。
采用可视化管理,创新管理手段。例如,良好习惯标兵在校服上佩戴徽章,代表了对学生优异表现的积极肯定;良好习惯示范班会在教室门上张贴标识,增加了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维护班级的荣誉;课间操当场亮“牌”,以不同颜色图案及时反馈、提醒学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状态和表现贴评价卡,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上好每节课。
丰富学生自主管理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班级形象展示活动将值周工作由被动安排变为自主申报,由单一值周管理转变为综合教育活动组织展示,内容包括升旗、国旗下讲话、佩戴标识展示礼仪形象、记录校园里发生的好人好事、文明班检查评比、制作班级展板、组织特色活动等。这项活动不仅落实了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搭建了班级的展示平台,促进班集体建设,更重要的是在班级形象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为规范,培养了学生遵规守纪、文明礼仪等好习惯。
评价反馈科学化
借助科学的测评工具,通过对测评数据的分析、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的措施,使习惯培养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2008年,学校得到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知名评价专家边玉芳教授的帮助,共同开发了习惯培养测评工具,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个维度的前测与后测,对学生的习惯发展进行定量分析。测评结束后,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认真解读课题组对学校、年级、班级的测评结果反馈报告,并进行分析、反思,写出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的反思报告,特别是对前后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变化的原因,找出有效的教育活动,同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和丰富我们的教育活动。
我们深知,习惯教育这一重大课题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实践、反思和完善。未来几年,我们希望通过健全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系,形成富有成效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综合素养明显高于同类学校的学生;使教师有明确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达到领先水平,最终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铺设通向成功的阶梯。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培养初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BFB11112)”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