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
2016-11-19新灵
新灵
学校德育要真正落实,关键还在于教师。因为所有理念都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日常生活行为传递给学生的。因此,学校德育的落实要尤其重视教师的因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第一位,说明教师不能仅仅为“经师”,更要为“人师”,要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责任。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的那一刻起,教师就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把教书育人扛在了肩上。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重视教师的育人影响,就是重视学校德育中教师的因素。这就意味着,从教师进入学校之前到教师在学校的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要考虑和重视育人的因素。
首先,要从教师的源头把好关,让综合素质更加全面、更加优秀的人来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一种职业,当它不被重视时,人们对它的要求就低;当它逐渐被重视时,人们对它本身的要求以及对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就是提高教师岗位的专业标准,特别是要把那些师德不过关的人挡在教师职业之外,从源头防止教师队伍中出现害群之马。从教师法的颁布到教师节的设立再到教师资格考试的实施,都是在提高教师的地位。启动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对教师实行“国标省考”和定期注册制度等,都是从源头上进行把关。教育逐渐被社会重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群体自身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其次,要从教师的培训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既要有教学技能的培训,更要有育人能力的提升。课程经常改,教材经常变,教师的培训每年都在进行,但无论培训部门还是学校和教师,更关心的都是如何尽快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方向和变化,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又做调整了,评价、命题和考试的导向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确实需要关注,但仅仅关注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承认育人是一门科学,那么育人也有相应的理论,也要讲究规律,育人者也要有相应的能力;如果承认教育的对象、需求、心理特点等也在随着时代变化,那么也需要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提升,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提高育人实效。
再次,在教师的考核中既要重视教学成绩、关注升学率,更要重视师德建设和育人成效的考核。考核评价是一个导向,年终考核以什么为主要内容、职称评定以什么为主要条件、绩效奖励以什么为主要指标,就是鼓励教师朝哪个方向努力。区、学校要通过评价考核的环节让那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那些“视徒如己,反己以教”的教师,那些“言传身教,以身作责”的教师,都能够得到领导、同事和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有些学校的教师,升学率、教学成绩可能永远无法和优质学校相比;那些为班级工作操碎了心的班主任,工作成效也一时难以量化、立竿见影,但是,他们付出的辛苦并不少,也应该得到更多的认可。
最后,从社会舆论和氛围上要大力宣传教书育人的楷模,引导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争做“人师”。每年中考、高考过后,各个地方的媒体都会争相报道各地区的升学率和状元,考中的考生还办“谢师宴”,社会舆论和媒体都在关注教学成绩,这种做法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只有社会上少一些功利和浮躁,才能让更多的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才有可能做到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其身亡而其教犹存”,推而广之,做到“其身离而其教犹存”。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