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步导学法

2016-11-19李朝鲜

新课程·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笑声主体作用孔乙己

李朝鲜

语文教学创新实践是一个热门话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教师主导得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发挥得好。不过这个主导不是老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也不是让学生走到哪里算哪里,我认为教师主导的关键在于如何教学生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要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上本身就具有导向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需顺藤摸瓜,学生就有可能找到生活的真谛,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目前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有些关于社会生活的文章,大胆地做了“三步导学”的教学尝试。即走进教材——共赏,走向生活——探究,走向未来——理想,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而且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一、走进教材——共赏

第一步是师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欣赏教材的内容和艺术,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设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抓住描写孔乙己的重点语句: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破又脏,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半不懂的。

3.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4.教我写“茴”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一人一颗。

抓住这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很快地得出:

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虚荣心十足,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自命不凡,迂腐不堪,但也有质朴善良的本性。

学生掌握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我要学生画一副孔乙己的画像,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十足,有的学生画孔乙己穿着破烂的长衫站着喝酒,有的画孔乙己腿断了,用手撑着走路。通过画画,使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他是何许年代的人呢?查查资料,他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物。

文中的“笑声”是此文的艺术特色。如何理解文中笑声的内涵,以及笑声在文中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不同类型的笑,要求设身处地揣摩笑声的含义:

小伙计的笑——解脱的笑

掌柜的笑——无人性,自私,冷酷的笑

短衣帮的笑——麻木不仁的笑

小孩的笑——天真无邪的笑

理解好笑声的含义后,孔乙己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大家都拿孔乙己逗笑取乐,这笑声在文中又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呢?这个问题学生一般很难直接回答,我采用了假设类推法帮助学生理解。假如你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而旁边站着的其他人当面取笑你,你的感受又怎么样呢?学生很快说出感到更不好意思,更难堪。那么,文中孔乙己已经是够悲凉的了,又加之有那么多人取笑他,孔乙己面对别人的取笑,感受又怎样呢?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出:“孔乙己更伤心,更难堪,所以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都变了色。”学生领悟到这里后,我便立刻设问,这种以乐境写哀的手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以乐写哀,令人更悲哀。”同时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文中的笑声同时也反映了冷漠、麻木的国民性,那么作品的反封建意义就变得更深刻了。我用这种假设类推法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理解“笑声”在文中的艺术效果。

二、走向生活——探究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让学生的思想走向社会生活,把当时的社会与现在的社会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得出生活的真谛。我们要从《孔乙己》这篇课文中走出去看看那个社会,那么孔乙己生活时代的那个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讨论一下,各抒己见。最后归纳: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很深。“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农工商是受歧视的。人与人之间缺乏同情,人们的思想冷漠而麻木。因此,人们都以取笑孔乙己为能事,意识不到自己地位的低微,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的人们真可怜可悲。

三、走向未來——理想

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共思社会未来,培养学生的理想。教育学生学习做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文明之花越开越美丽,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能想象一下未来的社会是怎样的吗?让学生各抒己见。

未来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人与人之间,只有真情,没有虚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和谐地生活在理想的世外桃源中。

如果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该多好啊!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让我们的大脑知识化,让我们的每一双手都技术化,让我们的心放飞未来,创造出美的生活吧!

这三步简单地说:即导共赏教材,导共探生活,导共思未来。让学生的思想从书本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之中,从而达到一个升华,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笑声主体作用孔乙己
帐篷里的笑声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