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探究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2016-11-19杨晓玲

新课程·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杨晓玲

摘 要:小学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此时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的全方位指引,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为了能够引导小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引入问题探究法非常有必要。将首先介绍问题探究法的概念,再介绍问题探究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应用策略,并对注意事项加以说明,希望能够确保该方法在教学中取得实效。

关键词:问题探究法;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阶段承担着为学生打下道德基础的任务,旨在教育学生何为正确的道德。这门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影响深远,务必要在学生的道德观尚未形成时给予正确引导。问题探究法就是这门课的一种教育方法,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问题探究法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能保证学生正确认识身边的事物。

一、问题探究法的概念和重要性

问题探究法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在其中进行相应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在教师引导的正确方向上进行延展。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处于小学阶段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能够自发寻找问题中的知识,以此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对于奠定儿童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问题探究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应用

1.激疑阶段的应用

问题探究法的第一个阶段是激疑阶段,也就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与思考欲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主要是为学生塑造一个成功的导入情景。小学时期的学生都处于一个好奇心强烈,但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阶段,他们对待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常常无法长时间关注同一事物,于是在面对问题时会进行简单泛化,或者接受世俗观点。教师在课堂中应设置具有启发性、生活性的问题。

2.探究阶段的应用

问题探究法的第二个阶段是探究阶段,是在激疑之后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回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因为学生思维具有弥散性,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思考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倾向,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并且在听取学生的回答时,要注意学生中回答带有较偏颇思想的学生,在以后的品德教育中应当格外注意。

例如,“我的劳动感受”一课中,旨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可能会出现鄙视劳动、厌恶劳动的倾向。这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贬斥,而是应该以问题的模式和学生进行进一步探讨,应当指引学生认识到其身边人的劳动成果给他带来了怎样的便利,从而意识到劳动者的伟大之处。

3.释疑阶段的应用

问题探究法的第三个阶段是释疑阶段,这个阶段是最后教师在听取了学生的探讨之后给予正确解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释疑不代表公布答案,而是对学生探究结果的一种总结和升华。学生碍于自我见识方面的约束,对待问题看法并不全面,很多地方略有偏颇,这都是在整个探究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并且在释疑阶段应当指出的内容。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有一定认同,列举几位思路较清晰,敢言敢说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学生的探究热情进行鼓励。其次,教师也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对整个问题的探究进行总结,然后进行道德上的升华教育。这是对书本知识的具象化,使学生意识到在问题探究中能够获得知识,进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继而获得更多知识。

三、问题探究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注意事项

1.把握课堂节奏

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活泼,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他们既相信老师,又对枯燥的学习有一定抗拒。当老师在问题探究中进行授课时,应当注意学生的反应,观察学生的表情,注意学生是否已经产生厌烦情绪,或者学生被别的事物吸引了注意力。课堂上发现学生已经不能集中注意力在书本上时,教师应当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对学生随意批评。因为小学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可用一些自嘲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一些较轻松的话题,暂缓教学的内容,务必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2.把握主导地位

虽然问题探究法主要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表达,但是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放松,且更要集中注意力。在激疑阶段应注意活跃气氛,塑造丰满的问答情景。在探究阶段要保持耐心,控制局面,引导学生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探讨正确问题。在释疑阶段更要把握住课堂的整體局面,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拔高升华,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不能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与学生之间进行有互动的总结。

问题探究法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主动思考能力的方式,教师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在激疑、探究、释疑三个阶段中,均要保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自主思考。教师还要做到把握课堂节奏和主导地位两个方面,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正确发挥问题探究法的效果,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获得知识,进而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闫红秀.基于微博的小学品德与社会主题探究学习活动设计[D].河北大学,2013.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模式刍议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