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6-11-19马月娇
马月娇
摘 要:小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教学,而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需要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转变过来,不仅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小学语文的魅力。当下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更加强调读的重要性就是由于读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更是学生通过自身去感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就“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希望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读”;小学语文;教学
一、“读”的重要作用
“读”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通过读对语文课文形成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须,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把读贯穿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强烈呼唤,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读”,主要由以下方面的原因决定。
(一)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有力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多读,以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读的时间,学生在读,其实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形式。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进行阅读,学生在思考中进行阅读,通过各种形式的不断朗读,通过略读、精度等不同形式达到理解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从深层次上对文章进行掌握。在读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在读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加强;在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总之在读中实现了学生全面综合地发展,是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的教学模式。
(二)“读”是语文工具性特点的有力体现
语文是一门关于汉语语言的学科,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语言、文字的最大功效是与外界交流,通过语言让外界了解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语言是信息得以有效传递的媒介。语言让人类的有效交流成为可能。文字一旦被人类掌握就能成为人们手中的一种工具,可以借助这种工具去获取知识,开拓人们的视野。经过阅读能够增大学生的识字量、丰富学生的词汇,对语文的各种句型与相关的表达能够有效地掌握。在读中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学生能够把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良好的阅读技能,学生能够靠这种技能更好地听取别人的语言,进而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或者借助语文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学科特点。通过语文学习要具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读”对学生另外三种能力的形成也起到推动作用。读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加强,进而让语文成为学生手中重要的工具。
(三)“读”是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
小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实现全面综合地提高,小学语文还兼有德育功能、陶冶学生性情的功能、美学的功能、开拓学生思维的功能等等。所以,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小学语文工具性的层面。要让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准确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在读的过程当中学生更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融入到读中,在读中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读中体现语文人文性的需求。学生在对语文进行学习时,在读中感悟,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和道理。
二、“读”的具体策略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引导的方式决定着学生读的质量。小学生在学习中还不能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读不应该是学生漫无目的读,还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引,才能实现有效阅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有效阅读:
(一)以问导读
为了给学生的课堂阅读提供方向性的指引,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可以采用问题导读的方式。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对课文进行研读。有了教师的问题指引,学生的读就更加有方向感,避免了盲目阅读和读停留于形式的情况发生。问题导读更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当中,以问导读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一些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学生根据教师或同学的问题对课文进行研读,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桂林山水》这一课,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2)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3)通读全文,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一课山和水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桂林山水的特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注重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达到把握文章重点的目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文章的主旨句,学生通读全篇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能够明白这句话在文中充当中心句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身朗读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理解和把握。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地思考,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模式。
(二)教师引读让学生的读更有质量
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方式的灵活多变,主要体现在读书方式上。通过读书方式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结合实现活跃语文课堂气氛的目的。读让学生感到课堂学习新意不断,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怀有高涨的热情,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如教学《去年的树》这一课,我注重对学生的引读,通过教师有感情的引读,让学生不仅能够学着教师的方式去朗读,更能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大树和小鸟之间那一份真挚的友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读的,师:在百花盛开的春天。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在炎炎酷暑的夏天。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教师采用这样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把这句话重复地进行朗读,从春天到冬天,最终教师声情并茂地读: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无论朝朝暮暮,风风雨雨。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通过教师的引读,为文中这句话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鸟和大树间那份深厚的友情。学生在一遍遍重复朗读中对小鸟和大树之间的友情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起来。
(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提高朗读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当中,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从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的内容出发,采用相关的朗读方式。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往往比较容易提起兴趣,教学切忌一成不变,要求朗读方式也要多样化,多样化的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可以以师生对读诗句的形式、男女生对读、比赛读、同桌互读等读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读”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保持高涨的热情,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在教学古诗时,要帮助学生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争取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大体意思说出来,对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深入的理解,最终把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读出来。例如,表达的是依依惜别之情就要把那种惜别之情读出来,表达的是对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就要把诗人的热爱之情读出来。这样的读是学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学习内容的读,是发自内心的读,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值得倡导的读书方式。
总之,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读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给读留有足够的空间就是给学生留有寬裕的学习空间。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注重读书方式的多样化,有的课文可能适合教师引读,有的则适合学生对读,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读书方式,力求通过有效的读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变得相对容易。
参考文献:
[1]卓嘎.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J].教学研究选刊,2013(8).
[2]任晓琴.早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4(14).
编辑 姚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