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游戏在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6-11-19王娟
王娟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一般都是整个小学时期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学生处于启蒙学习时期,一些低段的文字又是学生识字的基础,所以教师需要尽可能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去吸引学生去认识基础的文字,也就是将教育游戏应用到该时期的教学中。
关键词:教育游戏;识字过程;认知方式
由于小学生对汉字的识别过程主要是从汉字的笔画以及对应汉字的含义去认识的,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代表,学生在学习一些基础的汉字的主要是通过对汉字的含义去了解具体的文字,而学生识字过程首先需要经过大脑去过滤在形成对文字信息的反射后,学生会自觉地将这类信息与自己的认知内容进行对照,后期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文字认识的信息总结的具体成效。
一、教育游戏的特征
所谓教育游戏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被普及,而由之带来了网络游戏的繁荣,这种类型的游戏普遍具有绚丽的画面,流畅的动作设计等等,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对其痴迷不已,因此这些问题也被人们所重视。另外,很多学者在看到这些游戏带给学生许多好奇心之外,还能带来许多可具学习的因素,也就说将游戏与具体的教育将结合,利用学生玩游戏去学习相应的知识,这种途径越来越变得可能。显然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会成为学者今后研究的重点。教育游戏同时具有教育教学和游戏娱乐的双重特性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二、小学生识字教育的基本现状
在语文的教学中,识字是小学生最为基础的学习内容,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识字过程被当作一种机械数字去对待,这样的教学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汉字,但是学生对这些汉字的含义并不理解。显然,传统的教学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教育游戏就是给小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平台,试图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因此,这种教育理念也应该被逐渐应用起来,使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可以有良好的语文基础。
三、教育游戏在识字教学中应用研究的意义
1.可以很好地发挥教育游戏的教育价值
教育游戏具有交互性、虚拟性、合作性以及信息反馈及时性等特点,这种因素都可以作为后期游戏设计的重点研究内容,首先,教育游戏的推出可以吸引学生了解认识陌生文字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其次,它可以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能有效拓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再次,教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在体验游戏带来的心理愉悦性的同时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游戏中的对应设置体会合作学习的益处;最后,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可以将自身学习到的知识及时反馈到大脑中,再进行新一轮的温习探索。
2.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需求
小学生在此时的学习状态主要集中在对一些陌生的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而游戏与具体教育教学方式相结合的理念刚好为学生创造了新的认知形式,由于一般的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容忽视,如果将这些游戏情节穿插一些识字的过程,也就是将识字作为通关的必要阶段,这样学生就会在被游戏中富有情节的内容所陶醉,最终在不经意间就认识了新的文字。显然,在这样的环节中由于学生对陌生的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而教育工作者刚好利用游戏中的一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但是这种方式只是为暂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并在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天性的同时让其能够认识一些基本的文字,并为其后续的文字使用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教育游戏的应用方式
将教育游戏当成一种学习媒体或是课程资源与教育整合去看待,游戏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游戏去掌握知识。因此,教师需要首先选择好对应的游戏,最好是益智性类的游戏,因为这类游戏一般都具有相对柔和的色彩以及悦耳的音乐,这样的游戏与学生的心智成长也比较契合。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去认知对应知识,同时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工具或手段,学生玩游戏可以作为评价和检测学习的一种方式。
将教育游戏看成新的学习环境或学习系统去研究。这种理念主要是将具体的知识内容与游戏的情节设计看成一个有机结合体,并且通过具体的游戏去看待新的学习情况或者是面临的问题,这种理念主要是看中被选择游戏的联动性、可操作性以及即时性。显然,游戏作为学生认知文字的平台,首先必须让学生有很强的黏性,并不易在短期内对游戏产生倦意。另外,游戏的情节设置必须是与文字的含义以及书写方式精密结合,并且结合的空间和时机一般是在学生体验游戏时就已经完成,可以说这种教学理念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最后,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一旦学生没有正确地认知对应的文字,游戏显然是无法通过,这是教育游戏的即时性。综合来看,将教育游戏看成一种学习环境,无非就是将整个识字过程看成游戏通关或者让学生去体验新型学习的有效过程。
总体来看,教育游戏在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在新课标背景的要求下还处于不断优化改进的过程,而教育游戏的应用需要教师将学生的识字过程与具體的游戏情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认知意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伯华,曲玮婷.国内教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7).
[2]王全友.论计算机网络游戏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定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
编辑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