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物理课堂 落实物理有效教学
2016-11-19王平
王平
摘 要:物理教學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学的质量,每位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的收获等方面进行考查评价。若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就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物理教学就是有效的。
关键词:物理课堂;有效性;实验;讲解;提问;练习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学的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教师是否有时间意识与效益观念,在教学中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下面我就构建有效物理课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有效的实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通常有培养兴趣、获取知识、启迪思维等功能。倘若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学生则是在听实验、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无效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例如:短路现象和保险丝的作用,如果只用讲解实验来教学,尽管反复讲解多次,学生的印象总是不深刻,容易遗忘。如果用实物现场接好保险丝,闭合开关灯亮了,当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其短路时,火光闪处,啪的一声,灯熄了;解除短路导体,重新接好保险丝,灯复明了。毫无疑义,这样有效的物理实验,给予学生的知识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
二、有效的讲解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解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解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讲解是不能少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尽管物理课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解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时,就需要通过结合生活“搬桌椅,背书包”等典型实例讲解,可以让学生切身感知“到底做功了没有”。
三、有效的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作用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倾听,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中,要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舞台上白雾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白雾是干冰升华,看到的是二氧化碳,这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白雾是不是二氧化碳?(少数同学在提醒以后会再次认真地思考一遍);我们人眼看见的白雾通常是什么物质?(学生回忆:这里应是小水滴);小水滴是哪里来的?(是由水蒸气变来的);水蒸气是哪里的?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什么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将学生引导到液化放热);放出的热量被谁吸收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是吸热的。有了这样层层深入的有效提问,“白雾”的现象就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四、有效的练习
通过有效的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品质。合理有效的练习首先要降低物理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由“怕练”向“愿练”转化。其次,充分重视学习物理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强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在“愿练”的基础上,初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再次,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发展,使学生具有科学的质疑精神,不仅要问“是什么”,还要多问“为什么”,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增强迁移性和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在新课教学中,原则上新课教学内容在30分钟内完成,用10分钟进行形成性练习和随堂反馈与师生互动小节。(2)每节新课学习完后,学生完成同步巩固练习。每周安排一节课,师生互动对课后巩固练习进行反馈、讲评和小结。这一环节,教师要选择一定的习题,指导学生自主反思讨论与讲评。(3)一章教学完成后,安排一到两节习题课,着重通过分析求解实际问题的示范与讨论,深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疏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总之,物理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光是为了分数,不光是为了考试,还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物理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参考文献:
刘峻松.开放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