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2016-11-19高岚
高岚
一般人提到老子,总会想到他的无为而治。老子真的提倡无所作为吗?老子不会那么蠢。老子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意思是说,圣明的人做顺应自然的事,谨言慎行来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努力开创,有所作为,但不唯自己意志行事,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刻意去为,不违背规律去为。
“无为”应该有两个意思:一是让百姓正常生活,不要随意打扰,不要与百姓争利,不要加重他们的负担;二是身教胜于言教,统治者不贪不争,过自然朴实的生活,那么,即使没有道德标准,百姓也会安于自然朴实的生活。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是改革的方向。2013年“两会”更是推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了“转变职能,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的政府管理思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政府、大社会”,把许多可以下放的政府职能交给社会组织,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府主要扮演的是公共服务的角色,守住这个角色而不越位,和“守道而无为”的老子思想十分契合。
政府不扰民,政府官员生活节俭,廉洁自律,没有贪欲,做出的承诺始终遵守,百姓就信任他们。上下彼此信任,遵规而行,各得其所,何愁和谐社会不能实现?新加坡被誉为“一个没有警察的国家”,它并非真没有警察,而是你在大街上,很难看到警察的身影。因为官员一般不贪,百姓一般不争,车走车道,人走人道,无须警察出面维持秩序,基本实现了人民生活自律、政府减少干预、社会运转自然的和谐局面,极大地节省了社会资源。
人常说:“兵不厌诈。”但治国、平天下却不能用诈术。你对百姓用诈,百姓也就会对你用诈,那天下就不得安宁了,所以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说,以清静无欲之道来治理国家,以奇巧、诡诈的方法来带兵打仗,以不扰害人民来治理天下。在他眼里,有道的圣人一定会说:“我不多打扰百姓,百姓就会自然得到教化;我清静无欲,百姓就自然不会贪婪;我不施以苛捐杂税,百姓就自然生活富足;我不贪婪,百姓就自然淳朴善良。”
有个成语叫“萧规曹随”,说的是这样的故事:汉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曹参接替相位。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但这曹参不仅不放火,还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一点都不改变。选拔官吏专选那些不善言辞、忠厚的长者,而对那些花言巧语、竭力追求名声的人,就竭力排斥。自己则每天就是喝酒享乐。
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每天无所事事,就想来劝劝他。可来的人刚要说话,曹参就用美酒来堵他们的口,直到喝醉以后离开,也没有机会说话。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叫,曹参的随从很讨厌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想让相国看到这种现象后制止他们,谁知道曹参反而取酒设席而坐,边喝边唱,与那些官员相应和。
曹参的儿子曹窋(zhú)那时任中大夫,惠帝在他面前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并让曹窋休假时回家劝劝父亲。曹窋按照惠帝的话回家劝谏父亲,曹参生气,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轮不到你来谈论。”曹参到朝廷拜见惠帝时,惠帝责备曹参说:“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与他无关。”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评价一下,您和高皇帝相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那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相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正确。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只须垂衣拱手便可治理天下,而像我这样的人只须恪守职责,遵循前任已成的法规不要缺失,不就可以吗?”惠帝想想也对,就说:“好,你歇着去吧。”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为法,顜(jiǎng)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大意是:萧何定法律,公正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拥有权力的人没有贪欲,人民就不会有沉重负担,就不会投机取巧,社会就会和谐太平。类似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当我们只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时,我们就会不择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封闭起来,让他失去自由;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早上七点一直到晚上十点都处在学习状态来强化训练;我们可以放弃解决问题的乐趣,提供给学生一些死板的答题模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周末休息日也要上校外培训班学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发疯似的呼喊口号来激励自己。当学生背负沉重负担、苦不堪言时,他要么破罐破摔,自暴自弃;要么投机取巧,伺机作弊;要么只会做题,不会创造。久而久之,就会忘记学习的最自然的目的——掌握生活的本领。所以,有时我们对学生“放任”一些,也许各种奇思妙想就会泉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