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30例临床效果分析

2016-11-19韩先平金玉才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糖尿病

韩先平 金玉才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变化情况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分别为(5.10±0.21)mmol/L、(6.86±1.34)mmol/L,依次低于对照组的(7.22±0.54)mmol/L、(9.78±2.10)mmol/L;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2(b)-0137-03

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有药物、饮食、运动、健康教育、血糖监测以及心理治疗五种规范疗法。其中临床上较常使用治疗方为药物治疗,该方法主要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与注射胰岛素等西药治疗[1]。但经多年临床研究发现,使用西药治疗虽有见效快的优点,却容易引发多饮、消瘦、多尿、乏力、舌绛红等并发症,说明西药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对我国对糖尿病临床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有相关研究报道,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少,治疗效果较好,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2]。为此,该院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对3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将其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中60例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检验确诊为糖尿病,排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艾滋病或肿瘤等影响生存的疾病,无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以及特异性糖尿病,所有患者近期内未使用过影响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的药物,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2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7~80岁,平均(57.32±11.23)岁;病程1~9年,平均(5.14±2.36)年。观察组21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36~80岁,平均(56.65±11.33)岁;病程1~10年,平均(5.13±2.2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该组患者西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患者服用格列齐特缓释胶囊(国药准字H20090125),每次30~120 mg,1次/d;同时服用二甲双胍肠溶片0.5Tid(国药准字H52020955),初始剂量为0.25 g/次,2~3次/d,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增减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 g。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对阴阳两虚患者使用茯苓20 g、黄芪20 g、熟地20 g,山药20 g,肉桂15 g,枸杞10 g,甘草10 g,泽泻10g,丹参15 g,赤芍15 g,红花15 g等,水煎服,1剂/d,分早中晚口服,持续治疗4周。对肝气郁结患者使用柴胡15 g,赤芍15 g,生地2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黄连20 g,丹参12 g,川芎20 g,益母草15 g,炙甘草10 g等,水煎服,1剂/d,分三次服,持续治疗4周。对脾肾阴虚患者使用胡连12 g,苦参10 g,党参12 g,苍术10 g,熟地20 g,山药20 g,麦冬20 g,天冬20 g,赤芍20 g,红花15 g,丹参20 g等,水煎服,1剂/d,分三次服,连续服用4周。对阴虚阳亢患者使用玉竹15g,山药15g,枸杞15 g,砂仁5 g,乌梅肉10 g,龙骨20 g,石斛20 g,麦冬20 g,赤芍20 g,丹参20 g,益母草20 g,牡蛎30 g等,水煎服,1剂/d,分三次服,连续服用4周。

1.3 观察指标

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进行测量,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1.4 疗效评定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定,评定标准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痊愈,各项体征消退,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痊愈,各项体征有所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有所下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项体征无改善,血糖指标无变化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将本研究中得出数据运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x±s)表示,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2值检验比较,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30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30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81)。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发生不同例数的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肝肾损害,荨麻疹、红斑,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中发生3例恶心呕吐,1例红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发生4例恶心呕吐,2例上腹痛,2例红斑、荨麻疹,1肝肾损害,1例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χ2=4.36)。

3 讨论

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高血糖,其病理学主要特点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消亡。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临床上较常使用西医方法治疗,其方法主要为口服单一降糖药物,该方法虽可在近期内起到一定的降糖、降压作用,使患者的血糖指标有所下降,但难以维持长期的降糖、降压效果,甚至还引发部分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种种迹象表明,西药治疗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和局限性[3]。因此,针对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患者,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使患者血糖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并且长期维持稳定水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当前糖尿病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属“消渴”范畴,其病理主要为素体先天不足,体阴亏欠,多食甘肥,饮食不节等造成素体内热、津液耗损;或因情志不遂,喜怒无常,悲伤郁结,肝火旺盛等造成素体五行五脏失衡,致使久病夹虚夹瘀;或因恣情纵欲,劳伤过度等而引发的燥热偏盛、阴津亏损[4]。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润燥清热、养阴生津为主,同时结合滋肾、清胃、润肺等法,以改缓解患者消渴症状,其中对于日久多瘀患者,加入活血药剂,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预防发生糖尿病痹症、肾病等作用。除此以外,对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调理法治疗,还可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素体免疫力,为糖尿病治疗提高良好的身体条件。在本研究的辩证组方中,枸杞、熟地、葛根等具有滋阴补肾、止渴生津、润燥的功效;玉竹起到益胃生津、润肺养阴、清热的作用;泽泻、茯苓等具有补阴不足、清热泻火、渗湿的功效;川芎、丹参起到祛瘀生新、活血化瘀的作用;山药具有益肾固精、滋阴、补脾益肺的功效;丹参起到补气养阴、凉血消痈的作用;麦冬、石斛具有清热生津、滋阴、润肺的功效;炙甘草起到通阳复脉,益气滋阴的作用;砂仁具有温脾止泻、化湿的功效;乌梅肉具有治虚热消渴的功效等,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中药组方辩证治疗,能够使患者特殊症状得到改善,从而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5-6]。

而在西医中,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高血糖代谢性疾病,容易对心、脏、肾、眼等脏器,以及神经、血管等组织造成严重损害[7]。当前西医临床较常使用格列齐特缓释胶囊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该药属于磺脲类降糖药物,其降糖作用显著,能够选择性地对胰岛β细胞产生作用,使胰岛素分泌加快,还可促进胰岛素释放,从而对肝糖的输出和生成起到控制作用。另外,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该药物还能够起到降低血小板黏附力和聚集的作用,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起到有效防治作用[8]。

糖尿病在中医临床治疗中,主要侧重于症候调理,而在西医治疗中则侧重于疾病控制。据相关研究报道,两种治疗方法相互结合,可有效稳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病情,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在本研究中,我院对对照组使用了西药治疗,对观察组实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5.10±0.21)mmol/L、(6.86±1.34)mmol/L,依次低于对照组的(7.22±0.54)mmol/L、(9.78±2.10)mmol/L;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9-10];由此说明,对糖尿病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使患者病情得到改善;更进一步说明,观察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切实改善患者病情,比常规西医治疗更具疗效。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可以弥补常规西医治疗不足的治疗方法,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的糖尿病血糖指标,缓解患者病情,值得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100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2):1594-1596.

[2] 厉瑾.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343-344.

[3] 周裕超.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8):38-139.

[4] 顾勤,滕士超,程岩,等.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44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2):187-189.

[5] 赵进喜,王世东,李靖,等.糖尿病中医辨证与疗效评价标准及其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5):504-506.

[6] 孙心怡.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19(21):120-121.

[7] 李金楼.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182例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02-103.

[8] 郑璟,郑自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与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5,7(5):22-23.

[9] 陈亚芬.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0):301-303.

[10] 左文标,周传礼,杜安业.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7):3179-3182.

(收稿日期:2015-12-07)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