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性
2016-11-19祝勇
祝勇
咱们云南的于坚说过一句话,他说:“写作就是为词语疗伤。”当然,于坚是针对散文来说的,但我觉得对小说、整个写作都一样——我们词语已经被伤害了。词语本身就是病号,词语本身已经病入膏肓了。
所以,写作就是为词语疗伤,写作就是要恢复词语本身的弹性,恢复话语本身的活力,让其尽可能表现这个世界本身的面貌。当然,我们并不能真正完全地认识世界,只能尽力而为。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既然词语在世界的复杂性面前是无力,那我们还干嘛呢?干脆别干了,别写了,反正怎么写都不行。但是文学就是给我们这样一个场或者努力的机会。老天爷给我们设置一个语言的限度,很多大的作家、很多优秀作家都在挑战这个限度。所以,我觉得真正好的作品就是在于有限中创造无限。比如说你写一个长篇小说,这个长篇小说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人,敢不敢去写,能不能成立?
文学是联系个体经验和人类共同经验的一个隐秘通道。当个体经验和非常有限的细节跟人类的整体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这个个体经验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不然就是你们家的那点陈芝麻烂谷子的那点事,别人不想看。《红楼梦》阅读是不能一次完成的,它的阅读是要一生参与的;博尔赫斯写的《沙之书》也一样,他希望写一本书,每次打开的时候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内容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它们都具有无限性。
咱们中国作家,反正我个人觉得这么多年来,就没有能够产生真正能对得起人民苦难这样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但也不是没有好作品,确实是有很多作家写出非常令我敬佩的作品。
以上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文学的复杂性。就是说我们对于客观事件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一定要去意识形态化。
接下来我想讲讲文学的互文性。互文性也是当代西方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不同文本之间,或者在同一个文本的不同部分之间形成某一个参照,它产生的是 1+1>2的效果。互文性写作在中国早就开始了,比如说《史记》就是互文性的写作。《史记》是一个纪传体的历史,它开辟了以纪传,以人物个人的视角来讲宏大历史的先河。以《鸿门宴》为例。《鸿门宴》有很多的亲历者,刘邦、项羽、樊哙、张良,很多人,在《史记》这个作品里,在不同的人物链里写到这几个当事人都要写到《鸿门宴》。当他写《项羽本纪》的时候写了《鸿门宴》,我们可以把它等同于项羽的视角,然后在其他人的传记里面又出现了其他视角,在这几个不同的叙事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里面有遗漏,也有补充,所以在场的 N个人共同的传记,完成了对《鸿门宴》这一个历史事件的定位。
20世纪哲学家本雅明曾经想过一本用注释来写的书,后来据我所知没写,但是他没写有人写了。中国作家宁肯写了一本长篇小说,关于西藏的,叫《天·藏》。在这个小说里面宁肯非常认真地写了他的注释,所以注释在这个小说里面的量非常大,体量非常大,有的时候我们翻这个书一页,它的注释下半部分全部都是注释,甚至有的时候注释占到了 2/3的位置,有的时候注释没有在一页要翻到下一页。相互参照,这就是一个互文性的写作,形成 1+1>2的一个张力,这不是一个形式上的探索,形式上的探索会有很多的方法,会有很多的渠道。他制造文本的开放性。因为我们知道小说他就是一个封闭的叙事,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封面封底一合上,它就在这么一个空间里面的一个自我封闭叙事。互文性是在尽可能扩大文本的开放性。
文学的第四个性,综合性。我所说的综合性,都是指某一个方面,都不全。像写情节、写故事,写得好、写得精美绝伦也特别厉害,故事本身也是一门手艺,也是一个很能展现作家的能力。
综合性就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不是说作品是百科全书,作品可能是很小的一个视角,而这个人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这点在西方、欧洲表现的特别明显,萨特、加缪、波伏娃、本雅明、罗伯 -格里耶等等,他们都在用哲学家的眼光来穿透世事,穿透城市。所以他们对小说的把控虽然角度很小,但是有一种超越性的眼光来掌握他的题材。所以小说或者说文学慢慢就变成了一种综合写作,但是综合写作必须要落实到细节,必须落实到小说本身。在此,我还想强调一个写作的专业性问题。
我们在写一个小说的时候,我们小说家有时会流露出一个弱点,你什么都是外行,这点我们小说家和西方的小说家很欠缺的,也是我们的电影电视剧跟外国电影电视剧差距非常大的一个地方,在国外每一个作家都是一个专家,这是综合性的体现,也是专业性的体现。比如说柯南·道尔他就是一个刑侦的专家,而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没有落实到一个点,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言没有准确性。你的准确性不够,就是只画了一个很粗的线条,你的准确性非常差。
写作和画像是相同的道理,你要对你手下的每一笔负责。专业性在我们作品当中要有一个保证,就是落下来的每一笔尽管不用多,不用反复,不用一大堆废话去说一个事,可以非常简练的笔法,就像素写一样,但是你这一笔下去要非常的准确,这一点非常重要。
谈及复杂性、综合性、专业性,我想谈谈聚斯金德的《香水》。《香水》这个小说,刚才我讲到专业性的这个问题,就是他这个人在小说里渗透了极强的专业性,让你无法怀疑他所制造任何一个情节。他是德国人,但是他对法国香水的研究非常深厚。
另外就是复杂性,我喜欢这部小说,它不仅是一个丝丝入扣的一个情节故事,表面上是一个很丝丝入扣的故事,甚至是有连环杀人案的一个悬念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产生很多的联想,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做出阐释。你读完这个小说会想,或者会问他到底想干什么,他想写什么,他想写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连环杀人案,如果是想这个,警察局多的去了,写一百本也写不完,他想写什么呢?我们注意到他这位主人翁,他是在制造人类最美好的一个东西,但是他制造的方式却是最残忍的一个方式。所以在男主人翁生命所追求的东西,也是一个悖论。用最残忍的方式,在寻求一种最美好的东西,那你所寻求的这个最美好的理想,能不能抵消你的罪恶呢?如果不能抵消罪恶那所谓美好的东西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在他的小说里面我们可以把人类不同的历史装进去,也可以把欧洲的历史装进去,也可以把中国的历史装进去,就说提供非常看似简单的人物关系当中,所提供的事件面貌和复杂性,和可产生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有时候我们喜欢给自己一个乌托邦,喜欢给自己一个蓝图,喜欢给自己构筑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但是,这种所谓的美好东西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危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美好,本身就是危险的。人类一直没有放弃“通天塔”的理想,这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到现在没有实现,但是被网络化实现了。网络化现在就是要建造一个通天塔,建造一个共同的语言。本来上帝已经把人类的语言给变乱了,但是网络化、电子化,又让不同角落的人重新联合起来,来打造一个我们所理想的世界。这个理想的世界是电子世界,是一个所有人联合起来的一个世界,我们可以跟世界上遥远的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通联,可以沟通任何信息,没有阻碍,这使全世界又联合成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