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建筑师”活动知多少
2016-11-19钟晓燕
钟晓燕
摘 要:我园实施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每天孩子们都是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小小建筑师”的活动通过幼儿互相之间的合作操作,使用一些结构材料、废旧材料来建筑、构造各种房子,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过程。幼儿在健康、科学(数学)、语言、社会等领域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关键词:活动;幼儿;教育价值
一、活动背景
生活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都是课程,在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蕴含着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的重要资源。
《我家周围的房子》这个主题中,“小小建筑师”活动可以说是整个主题的精华部分。当孩子们知道我们要在班级、过道等地方搭建房子时,孩子们都迫不及待想设计自己的房子,在设计房子的活动时,孩子们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说我们想搭一座漂亮的水晶房子,有的说我们想要搭雪房子,有的说我们要搭珍珠房子,大家七嘴八舌,当问及材料的问题时,孩子们都沉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决定材料由大家一起收集尽可能一样的。家长们也极力配合,每天大小纸盒不断地带来,搭房子活动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孩子们在搭建房子的过程中各自都有分工,搭建珍珠房的一组幼儿默契地配合着,你递杆子,我绑绳子,一座座房子在孩子们的手上逐步初具雏形。
二、“小小建筑师”活动中蕴藏的教育价值
(一)社会领域的教育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而社会化是在社会关系系统中,通过人际关系交往和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而进行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既可以说是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也可以说是基本内容。
1.人际交往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信息,连平时不大讲话的幼儿也能够与同伴互相交流意见,支架该有多宽,杆子该绑多高,人人都能够成为“建筑队”中的小主人。
2.互相合作
幼儿的合作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
在搭建各种房子的时候,有的房子比较高(如搭建帐篷房,需要踩到桌子上去,将布用夹子夹到太阳伞的四周),孩子们能够分工合作,有的递夹子;有的扶住桌子,不让桌子移动;有的负责站在桌子上夹夹子……场面有条不紊。
(二)科学领域的教育价值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强调的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
1.计算能力
在搭建房子前,孩子们需要自己去计算,建造一座房子需要多少根pvc管,他们通过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计算出根数,领取后一同进行建造。
2.空间概念
形状和空间知识是儿童认识和了解周围世界的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集合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打地基时,需要用pvc管建造出一个房子的骨架,这个是立体的,不同于孩子们设计的图纸是平面的房子,这需要孩子们的一个空间概念。
(三)语言领域的教育价值
1.幼儿日记之画一画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在搭建房子的过程中,幼儿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会遇到许多真实的问题,这时他们会有强烈的表达意愿,我们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是惊喜以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形成一幅自己的关于《小小建筑师》的日记。
2.幼儿日记之说一说
幼儿在完成作品后,拿着作品到老师这边来进行介绍,用一句话概括的说明每一幅画是什么意思,老师帮助他们进行记录,在大家都完成这项工作后,再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进行介绍,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健康领域的教育价值
《指南》围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提出了“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发展目标。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对于适应社会生活记忆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动中,孩子们需要固定pvc管,用扎线绑一绑,打结,固定帐篷房需要夹子夹一夹,这些都能够发展孩子们的小肌肉群。
(五)艺术领域的教育价值
陈鹤琴提出的十七条教育原则是:“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在房子搭建完成后,我们利用其余的时间,请孩子们对房子进行美化,孩子们个个开动脑筋,有的画,有的剪,有的折,有的用压花机压,制作出了各种漂亮的装饰图案,纷纷装饰在房子的墙壁上。
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幼儿对艺术领域的兴趣,为幼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小小建筑师”的活动中,我们做到了让幼儿最大限度操作,让幼儿最大限度探索和创造的原则,给予幼儿分析产生错误原因的机会,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行动、思考,并做出调整。幼儿也在这个活动中充分的学习到了各个领域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编辑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