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林特色的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1-19赵超姚立健倪忠进
赵超 姚立健 倪忠进
摘要 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背景及现实意义为基础,以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为例,构建了具有农林特色的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富有创新和创业能力,同时秉承“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使学生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品质。
关键词 卓越农林人才;“三干”品质;机械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38-01
为了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项目旨在培养一大批有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对以培养“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人才为己任的浙江农林大学而言,应该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结合自身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蓬勃发展的农林装备产业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相关人才。2014年,全国2 207家规模以上农林业装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 952亿元,同比增长8.55%。2014年浙江省农林业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750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随着农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台州喷雾器、新昌茶机、温岭水泵、湖州收割机、永康农机工业园基地等为代表的农机产业集群,新兴的农林装备产业需要专门的人才。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推进,农林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对高质量农林人才的需求非常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将学校、企业、基地或者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有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农林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虽然浙江省农机工业在全国排名靠前,其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水泵、植保机械、茶叶机械、柴油机、拖拉机、农机配件等产品居全国领先地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和外观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生产制造工艺和管理模式落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可服务于农林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是社会需求下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探究。
2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2- 3]。具有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分流培养。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单一性,实施多元化,模块化教学。专业课程模块要体现智慧农林业的特色,体现“高、精、新”,突出其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功能,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功能。分流培养时,建立“机械制造技术” “机电测控技术”和“农林机械装备”等方向,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
在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和管理能力。而具有农林特色的机械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创新设计能力和农林机械管理能力2个知识体系。“创新设计能力”主要以农林装备产品设计过程为主线,面向农林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装备的设计过程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农林机械管理能力”以农林装备设计、使用与管理方面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技能,自觉地将工程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2 理论课程体系的创新
根据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凝练特色课程。根据农林装备技术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修订课程体系,在传统的机械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增加《农业机械学》《拖拉机汽车学》《农业机器运用与管理》《木工机械》《园林机械》《农业系统工程》等课程建设成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让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面。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任课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的实际操作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知识传授以讲授为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
师为主、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钻研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学习能力。而教师则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提倡教师创造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推进以研促学型教学方式,利用学院和专业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专業课的教学内容上,专任老师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设计一定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本学科前沿研究。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做到“以研促学、活学活用”。
2.4 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课程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提供试验场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选试验和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分析研究并撰写论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和国家级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逐渐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入学新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选择发展程度较好的学生提前一年左右就参加教师的研究工作[4-6],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更多的课外科技知识,开展科研活动,切实受到科研训练。推进以产促学制度,通过与有一定规模的农林业装备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以产业促进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
3 结语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基于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农林院校是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创新进取,必将为我国输送更多具有农林特色的机械专业知识复合应用型人才。
4 参考文献
[1] 贺婧,于彦华,张东鸣,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1):6-7.
[2] 张全国,何松林,宋安东,等.实施综合改革工程 培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3(7):3-6.
[3] 赵鹏飞.高等农业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亚太教育,2015(31):226-227.
[4] 刘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
[5] 贺婧,于彦华,张东鸣,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1):6-7.
[6] 钟秀芬,任良玉,杨式耘.农林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