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兴端午节仪式行为及传承特点

2016-11-19姚丹

文学教育 2016年4期

内容摘要:嘉兴端午节习俗中,除了有特色鲜明的民俗事项还具有龙舟竞渡,踏白船,挂艾草、菖蒲和大蒜头、熏闷烟等等仪式行为。这些仪式行为,具有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特征,并伴随端午节的变迁体现出传承特点。

关键词:嘉兴端午节 仪式行为 传承特点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界于北纬30°21至31°2与东经120°18至121°16之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交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是全国端午节文化研究基地,其端午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嘉兴端午节仪式行为

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研究趋向于把仪式作为具体的社会行为来分析。在人类学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意义范畴内,广义的仪式包括各种各样的行为。可以说,仪式是超实效和实用目的的非常态的模式化行为;这种模式化行为具有表演性;其表演的目的在于通过仪式符号的象征表达某种情感或表现某种意义;嘉兴端午节俗,如龙舟竞渡,踏白船,挂艾草、菖蒲和大蒜头、熏闷烟等等仪式行为,这些超实效和实用目的的非常态的模式化行为,大都是表演性的。

1.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所谓“龙舟”,实为装饰成龙形的船只,它“龙头”高昂,“龙尾”翘起,船体上画有龙的鳞甲,并涂上各种色彩。竞渡的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现今的龙舟竞渡依然选择在南湖举行。龙舟竞渡的器具制品包括:现代赛龙舟的各种龙舟、三角旗、鼓;与赛龙舟相关的水上赛事活动“踏白船”、“摇快船”的各类船只。龙舟竞渡的祭祀器具包括:现代赛龙舟时“龙头点睛仪式”的器具;龙舟竞渡前祭祀仪式中的各种祭品:粽子等物品,香烛及其器具,祭拜行大礼的垫子等。

2.踏白船

踏白船是嘉兴百姓在清明和端午期间的赛船习俗,遍及各县。嘉兴称踏白船,海盐称跳船,平湖称摇快船,均为划船比赛。此俗在近代则以市区三塔、郊区油车港、南汇及嘉善天凝广大的踏白船为最有名。“踏白船”是一艘狭长的小木舟,两人并排,有三四排一船,也有五排一船,各自划桨。船尾两旁两支橹,用一块厚实的木板横搭在船尾,称“跳”。“跳”上立四人摇橹。船头指挥者面向划船者,不断站起大声呐喊和蹲下。划船人则随其动作统一行动,船即如箭脱弦而去。

3.挂艾草、菖蒲和大蒜头

端午节时,家家户户在门楣或门框上悬挂菖蒲艾叶,门户大石插放根部包有红纸的菖蒲艾叶和大蒜,另用红纸书写“五月五日午时书,赤赤白蛇尽消灭,菖蒲如剑斩八节妖邪,艾叶如旗招旧时吉庆”的词句,张贴于门外,以驱邪气。当地老百姓解释说,菖蒲就像是一把剑,大蒜就像是一个锤,挂在一起可以驱邪,要挂到明年的端午,再换一把,这一把就拿去做霉烟,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在嘉兴,挂菖蒲和艾草的形式大致一样,但是也有细微的区别,如有的人家只挂菖蒲河艾草,有的人家还要加上大蒜,还有在下面加一串铜钱的做法。端午节前夕,街上到处都是卖艾草、菖蒲、大蒜的,几乎都是一元钱一把。

4.熏闷烟

现在嘉兴地区熏闷烟的习俗依然存在,但只能在乡下或饲养家禽比较多的郊区能够看到。在没有钟表的年代,老百姓通常以砖测证午12点。他们在院子当中竖一块砖,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于是,他们把去年挂在门上的菖蒲、艾草拿下来,打个结,加一点点柴火,放点雄黄,滴点烧酒,还有时会加一点点白芷之类的中药,将所有这些一并放入专门熏烟的炉子中,关紧门窗。点着后,女主人端着炉子在各个房间放一会儿。嘉兴是典型的南方城市,夏季多雨湿润,蚊虫较多。据了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有一些人家有熏闷烟的经历。如今中药店所贩卖的熏闷烟的药方已经不是以前的配方了,雄黄已经被剔除了,因为雄黄燃烧后有汞,有毒,人们也就不怎么用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住房环境的改变,熏闷烟的人越来越少。

二.嘉兴端午节的传承特点

在嘉兴,一些传统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变迁、城镇化的加速都发生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空间的变化使得原有的端午习俗在当今社会逐渐简化甚至略去。若是问及孩子们端午节是什么节日,他们只会说端午节就是吃粽子的节日,或者干脆用粽子节替代了端午节的名称;若是问及年轻人,他们大多也只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者是防虫防病的卫生节;只有当地的老人还能大致清楚端午节的有关习俗和相关传说。无论是粽子节或是卫生节都体现了端午节的变迁,而怎样把端午节的优秀传统和现代意义融入到当今社会生活、使其进行自然调适和变迁是我们所要做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为推进中国端午节的民俗传承,进一步提升嘉兴端午民俗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通过演艺广场、端午体验村、民俗文化街、非遗展示馆、水上表演河道五个区域的不同内容,展示和重现江南水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演绎保留至今的各种端午习俗,展现嘉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弘扬并传承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嘉兴市成功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节来看,在政府主导下的端午文化节正在逐步完善,朝着有益于社会文化良性传承的方向发展。

1.贴近群众、集体传承

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突出民俗性、群众性、传承性、趣味性,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提高广大群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打造一个真正属于群众的民俗节庆,从而有利于端午民俗文化的集体传承。

嘉兴端午习俗自古以来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以集体传承为主,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尤其是每年端午节群众赶到南湖边观看龙舟竞渡的盛况十分壮观,不论是参加龙舟竞渡的竞渡者,还是南湖四周的观看群众,都呈现“张牙舞爪龙舟集”、“群向湖头论壮观”和“中天合节倾城观”等一派回肠荡气的壮丽景观。这一壮观的景象至今还传承弥新、生生不息。

近几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这一民俗活动的传承与保护力度,龙舟竞渡和民族祭礼等习俗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恢复和传承。端午南湖龙舟竞渡已成为嘉兴一年一度的群众性胜会,富有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如2008年中国·江南文化节五芳斋杯龙舟邀请赛、2009年至2013年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吸引了数十万市民群众参与,让全市民们过上了一个真正的端午节;目前,挂艾叶、菖蒲、大蒜等辟邪习俗,端午“吃粽子”、“吃五黄”等饮食习俗,以及其各县(市、区)的端午习俗和民俗活动也在嘉兴的广大百姓中深入人心,保护完整,盛行不衰。其中的“赛龙舟”、“吃粽子”等端午习俗传承至今。

2.整合资源、加快发展

节庆活动与撤地建市30周年纪念活动的整合,与经贸、科技、旅游等活动的融合发展,强化各县(市、区)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2013长三角(嘉兴)投资贸易洽谈会于6月18日在嘉兴召开。此次会议用端午节的文化品牌搭台,以发展经济为主题唱戏,围绕加快“三城一市”建设和“开放创新、转型提升”这一主线,举办投资推介、项目签约、示范展览等活动。

在七一广场举行的“红船旅游节”开幕式,组织了长三角地区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共同推介各地旅游资源,强化区域合作,做好南湖红色旅游宣传,做大做强嘉兴旅游产业。

嘉兴市首届工业设计展暨2013长三角(嘉兴)时尚创意产品博览会于2013年6月10日至12日在嘉兴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议举办了嘉兴市首届“红船杯”工业设计大赛启动仪式、首届“红船杯”工业设计展、2013“红船杯”工业设计论坛、2013嘉兴市工业设计项目发布与合作洽谈会、国际工业设计前沿体验展、2013长三角(嘉兴)时尚创意产品博览会等。

3.宣传教育、开展活动

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中,举办以端午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知识讲座、专题展览等宣传教育活动。如2005年以来,嘉兴连续3年在端午举办中国嘉兴粽子文化节,组织了粽子擂台赛、包粽子表演、百粽宴、民间文艺演出等一系列互动性强、群众基础广泛的民俗文化活动,地方特色日趋浓郁,深受群众好评。又如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相继举办了“端午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包括裹粽子比赛、端午献宝台、端午诗歌会、端午传统美食品尝、端午食品展示、端午民俗文学作品创作大赛、端午民俗文化节摄影大赛、香囊DIY制作大赛、南湖踏白船比赛、端午农民画创作展示等。同时,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实施“一乡一品”和特色文化乡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战略,群众性龙舟队伍得到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传承和保护。

4.崇尚科学、良性传承

端午节形式丰富的众多习俗本源于古代的原始信仰,而今天这种信仰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消失殆尽,但是许多习俗仍作为遗俗留存着,成为这一古老节日的象征符号和纪念性事物。它们在今天所传达的意义实际上也发生了转变,主要不再是基于原始信仰的辟邪防毒,转而表示现代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继承,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希冀、追求。人们把科学知识与传统习俗结合在一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端午习俗朝着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如,雄黄酒虽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象征符号,但人们认识到雄黄的对身体的危害之后,渐渐就省略了这项习俗,熏闷烟也是如此,仅仅在乡间或者郊区偶能见到。人们将这些习俗以民俗表演而代之,并融入到旅游文化中。

参考文献

[1]黄涛,杨雯雯.《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刘锦春.《仪式、象征与秩序——对民俗活动“旺火”的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作者介绍:姚丹,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