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专题复习,提高高考复习实效性
2016-11-19陈静
陈静
[摘 要] 在以能力立意为价值取向的高考命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成为考查化学概念与理论、化学科学的方法与技能以及化学科学的价值与应用的重要载体。以“铁和铁的化合物”高考专题复习为例,对新教材不同模块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及提升,帮助学生理清不同知识“模块”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尝试通过知识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和方法化策略来提高高考复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 铁和铁的化合物 高考专题复习 实效性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96
一、学情分析
在课程体系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也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生长点。高三学生已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具备了归纳、概括铁和铁的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条件,这为学生的自主复习整理知识奠定了基础;高三学生已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一定水平的自主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具备了自评和他评的能力,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
然而,学生知识、技能、观点与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常见的问题有:(1)由于缺乏将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能力,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不清;(2)制备铁的化合物的工业流程中需考虑诸多问题,部分学生缺乏综合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提高新课程复习教学的实效性。本节课整合并提升新教材不同模块中的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应用化学理论和观念分析、理解元素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又能使学生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进一步理解深化基本理论。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认识化学在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实现物质间相互转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掌握运用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原理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与解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梳理,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合作探究和问题讨论,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学科观念和学科思维
[教师]铁元素常见的价态有0价、+2价、+3价,请写出铁及其离子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思考并回答哪一种离子更稳定?
[学生]Fe:[Ar]3d64s2;Fe2+:[Ar]3d6;Fe3+:[Ar]3d5。
因为Fe3+的3d轨道上有5个电子,半充满,因此Fe3+更稳定。
[教师]用箭头表示出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标注相关物质的重要性质、转化试剂等。
[学生]板演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追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知识网络图,有没有需要补充或提出疑问的?
[学生]指出错误并及时改正,补充其他相关内容。
[归纳]梳理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时易出现的问题,强化核心考点。
设计意图:明确铁及其离子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培养化学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梳理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自主构建和发展分类观和转化观;同时,突出“铁三角”核心转化关系,强化三者的性质及转化试剂,落实核心考点。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把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
(二)问题探究,整合提升化学理论和方法
2.混合体系的离子检验需排除杂质离子的干扰。
3.书写方程式时,根据信息和氧化还原规律正确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4.检验洗涤是否洗净,正确判断、表述实验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题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从化学理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反馈纠正的复习效果。同时,在学生的探究讨论中,抓住新鲜生成的“知识增长点”,放大并解决这些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问题,拓展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规律。
五、教学感悟
在本节高考复习课中,笔者聚焦专题复习,尝试通过以下几点教学策略来提高高考复习的实效性。
(一)知识结构化策略
知识结构化是指按照一定的线索整理知识,使之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能否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结构化的知识,是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指标。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科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与其密切相关的核心学科观念主要是分类观、转化观以及化学价值观。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学科观念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物质类别自主梳理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把碎片化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核心知识脉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知识学习培养学科能力,主动建构学科观念。本节课中,通过实际工业流程的分析讨论,学生在不同观点和答案的碰撞中,逐步构建起转化观和化学价值观。
(二)知识问题化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的质量决定思维的质量。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根据考纲、考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在一系列的“问题串”中,学生的思考不断被引向深入,不断提升“最近发展区”,使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引导学生
有效地掌握
知识体系的重要节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素养。
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视角分析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进而整合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自己思考相关制备的重要环节及其中的注意事项,教师随时板书记录并评价。并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一系列小问题更具有思维含量,把知识获得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自己归纳出清晰的思路,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当然学生的回答极具开放性,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
(三)知识方法化策略
教学设计要渗透方法指导,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掌握化学基本方法和有效复习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学习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还要从考试要求、命题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加强
方法指导
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专题复习中,根据信息写方程式是高考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突破难点,最终归纳出解题的思路和技巧,让学生在方法上得到提升;发现学生对于Fe3+和Fe2+的混合溶液中检验Fe2+的方案选择错误时,教师拓展梳理Fe3+单一体系、Fe2+单一体系以及Fe3+和Fe2+的混合体系中离子检验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指导及时、有实效性。同时,教师精选习题,进行相应的仿真训练,强化复习效果,最终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