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读者接受

2016-11-19乌云其木格

教育界·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乌云其木格

【摘 要】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差异,而不同民族的读者都有着其独特的阅读习惯及审美要求。翻译首先要做的便是再现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只有将二者合二为一才能译出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蒙汉翻译 文化差异 读者接受

翻译是沟通各国文化的纽带,也是联系各民族文化的桥梁。曾有学者提出,翻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文化内涵的再现,翻译对构建异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蒙汉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从文化视角去审视蒙汉翻译,其中既有文化差异,也有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读者接受之间的差异。

一、蒙汉间的文化差异

蒙古族与汉族虽有着显而易见的共性,可作为两个独立的民族,其个性更为突出。尤其两个民族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因而自然有很大的差异。

蒙古族的部落起初是在额尔古纳河附近过着半猎半牧的生活,后来迁徙至克鲁伦河一带开始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即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及出于保护草场的意图不断地游移放牧的形式。草原是游牧文化产生的摇篮,蒙古族人民视水草为生命,为保护世代生活的草原,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以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家乡,以保世代繁衍生息。蒙古族特别在意畜群的配种与草原生态的平衡发展。草原游牧文化以大群放牧为主要经营方式,可畜牧业是以天然草场为基础,形成与自然相适应的独特的畜牧文化。

汉族则是建立于农耕文化之上的民族。不管是考古学者发现的古墓中的农具,还是在古代文献材料中的记载,都可以充分说明汉族的农耕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渊源。汉族的农耕文化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农耕经济是汉文化形成的主要基础,自古以来他们把以农立国视为重要政策,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方式以及耕作技术等,从而也形成了独到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生的环境不同,因而从根本上决定了蒙汉两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诸多差异。两个民族不仅在饮食、服饰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征,在精神文化上也各不相同。汉族几千年以来信奉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道,其核心是仁爱、仁义、忠心,这些思想是汉族人民所信奉的。因而,他们的性格特征便烙上了温和、谦顺的个性。而蒙古族信奉的是草原文化,崇信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广阔无垠的草原赋予了他们豪放热情的性格、宽广无限的心胸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正因为蒙汉两个民族有着诸多的差异,从而使蒙汉两民族的读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期待视野,同时也给蒙汉翻译工作带来了种种困难。

二、翻译中文化的求同与存异

文学翻译与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承载着两种文化传统、两种文学表现形式、两种思维方式的文本间的转换,译者和研究者首先面对的任务就是认识差异、翻译差异、理解差异。正确认识差异是翻译有效、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蒙汉语言间的差异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文化内涵上。可在翻译领域以及研究领域存在着译者究竟是应该注重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还是充分照顾读者的期待视野两种不同的见解。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要以为读者服务为中心,即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译者要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翻译是为了对外宣传,要想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译者必须在语言形式上尽量做到为译入语读者所喜闻乐见。而韦努蒂则主张不以通顺取悦读者,就是说,翻译应该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原作的个性特征,原作所包含的诸多文化因素、美学因素、教化因素等内涵应该在译文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支持奈达的学者认为,读者希望译文读起来通顺,如同读他们本族语言的作品时所能获得的阅读感受,因此翻译就应该迁就译入语读者,顺应他们的阅读习惯,以此取悦他们。但是有关学者在调查中得出了另一种结论:“中国的文学翻译读者希望读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著作,而不是可以归化的,中国味十足的译作。”(王东风,1999:210)译文读者看译著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异族文化,领略异族情调,而蒙蔽式的翻译不利于读者达到这个目的,阻碍了文化交流。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译者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和处理文化差异,如果将译文入乡随俗了,其原有的特色也自然会消退。当读者初次读到异国文化浓郁的译著时,可能会不容易接受,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也获得了异国文化的熏陶,了解了有别于本族文化之外的异族文化,无形中为读者积累了知识。如果译者一味地配合读者的胃口,讨好他们,那接触到原本的他族文化的机会将会大大减少。

翻译得以产生与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使用不同民族语言的人有相互了解的需求和渴望,他们想通过译作获得一个未知的其他国家及民族的认知。因此,译者的根本任务是再现原文的艺术风貌,真实全面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因而,在蒙译汉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重现原文风格的问题,而不是顺应汉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即使译入语读者并不能完全接受蒙古族的一些文化特性与思维特征,译者仍应该考虑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因为译文读者有着去理解异族文化、异族思维、异族心理的审美期待。

【参考文献】

[1]苏日古嘎,韩满都拉.浅析蒙汉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01):48-50.

[2]姬卫敏.小说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读者接受——以《浮躁》及其英译本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01):163-165.

[3]李冰梅.文学翻译新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车力格尔.浅论蒙汉翻译的文化功能[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05):109.

[5]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210.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