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疑兵退突厥
2016-11-19王封臣
王封臣
甲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巡游北塞,驾临雁门。
乙 北方突厥的始毕可汗跟隋炀帝素有冤仇,得到讯息,立刻起数十万铁骑风驰电掣杀奔雁门郡,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最终,大军把隋炀帝所在的雁门郡给团团围住!
甲 皇帝杨广吓坏了,怎么?自己这里连兵将带百姓拢在一起也不足十五万,粮食也就够吃十来天的,眼见着敌人的弓箭都射到眼前头了,怎么办啊?哭吧!抱着小儿子甩开大鼻涕了。可光哭也没用啊,得想办法请救兵。于是,隋炀帝命人写了N多求救信塞在竹筒之中,抛入城下的汾水,让它顺水漂流,希望被人发现能前来救驾。
乙 当时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李渊有个二儿子,叫李世民,年方十六岁,文武全才,足智多谋。这天,他在汾水岸边遛马,无意中发现了水里的诏书。打开一看,这才知道,皇上有难了。
甲 其实这时,近处的屯卫将军云定兴也发现了诏书,可把他急坏了,知道皇帝危在旦夕,但手下兵将稀少,只能赶快贴出告示四处招兵。
乙 李世民知道这个消息高兴了,我何不投军去救皇上?李世民胆子真大,谁也没告诉,偷偷地骑上快马,投奔云定兴去了。
甲 云定兴听说来个小将军,口口声声说有妙计可救皇上,感到很有兴趣,出帐一看,哎呀!是大吃一惊。
乙 就见李世民:细腰乍背七尺长,
长方大脸高鼻梁。两道剑眉衬虎目,目若墨玉射精光。光彩熠熠菱角口,口唇无须鼓腮邦。帮衬一对元宝耳,耳边护颊盔上装。装配狮头宝盔顶,顶挂簪缨气势张。张扬华丽锁子甲,甲如龙鳞金钉镶。镶金嵌玉鱼鳎尾,尾垂双膝护住裆。当腰配挂倚天剑,剑可断金威力强。强力大刀手中握,握住宝刃名定唐。堂堂一骑白龙马,马配鞍冁真辉煌。黄金镫内藏两脚,脚蹬虎头靴一双。双肩后挂披风素,素罗战袍绣江洋。洋洋洒洒帐前立,立马横刀威风昂!
甲 好一员小将军啊! 你叫什么名字?
乙 李世民赶紧下马施礼,我叫李世民。
甲 李世民,济世救民,好名字。不知,你有何妙计可以解救皇上?
乙 将军,始毕可汗之所以敢包围皇上,是因为他认为咱们仓促之间没有那么的援兵去救。事实上我们确实也没有兵,为今之计,我们只有虚张声势,多多插上旗帜,让人骑着马拖着树枝来回奔跑,扬起尘土。在密林里多设战鼓号角,日夜不停地敲鼓吹号,让敌人还以为我们援军已到,必然会望风而逃。
甲 哎呀!妙计,妙计啊!快,快去准备!
乙 始毕可汗眼看雁门要被攻破,正得意忘形呢,突然有人来报说隋朝援军可能到了。什么?!始毕可汗吓了一跳,马上登到高处一看,出了一身冷汗。只见,方圆数十里旌旗招展、尘烟滚滚、号角惊天、鼓声震地,不知道来了多少兵马。“唉!”始毕可汗一跺脚,“隋朝的援军怎么来的那么快?这仗没法的了,再不跑,我就被人包饺子了,撤!”他只得率领大军铩羽而归!这正是:少年英雄李世民,妙策智对突厥军。疑兵之计退敌寇,留得美名天下闻。
(本作品曾获得孙敬修杯全国少儿故事大赛特等奖)
点评:
本篇评书小段篇幅得当,语言精练,非常适合少儿或少儿和家长共同合作演出。节目开始便由家长叙述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故事背景,隋炀帝被困,情况十分危急,扣人心弦的情节可以很好地抓住听众和观众。接下来孩子和家长分别叙述隋炀帝求救和李世民独身救驾的情节,家长的话语大多数是辅助情节,主要故事情节和繁重的语言说表都交由孩子完成,这也正是“亲子国学系列评书”的一大特点,虽然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个节目,但是孩子是这个节目的主要完成者,家长只是辅助孩子表演,这样既有利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良性沟通,又便于让家长发现孩子语言表述上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辅导孩子表演和诵说。
本节目中为李世民的“开脸儿”采用了传统评书中的“赋赞”,运用了辙口较宽的“江洋辙”,而且采用顶针续芒的创作手法,由孩子口中诵说出来,朗朗上口,气势雄浑,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达到了烘托出主要人物的目的。
在李世民献计和李世民救驾的情节中,语言精当,没有复杂繁冗的叙述,由家长和孩子对话完成,情节连贯,一气呵成,随着家长和孩子的叙述,故事达到高潮,并迅速结束,符合古人对文章创作“凤头、猪肚、豹尾”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