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坠子《岳母刺字》赏析

2016-11-19王国军

曲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岳飞岳母老师

王国军

河南坠子《岳母刺字》是曲艺作家张九来老师创作于1978年的作品。由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赵铮老师首唱,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影响遍及全国。后来,著名河南坠子演员王桂荣在全国河南坠子大赛中演唱这个段子,荣获“河南坠子10大明星”之首的荣誉称号。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听过赵铮老师演唱这个作品后,连声赞誉:“真没想到河南坠子还有这么典雅的唱词,这么优美的唱腔!”2010年,我因演唱这个作品,荣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岳母刺字》成为恩师赵铮晚年的代表作,在她的追悼会上曾应她众多“粉丝”的强烈要求,播放了她演唱《岳母刺字》的录音。赵铮老师生前曾多次说过:“《岳母刺字》是精品中的精品。”从张九来老师发表这个段子至今已近30年了,还有不少曲艺演员在演唱这个段子,说是久演不衰,并不算过誉。那么,这个段子的艺术魅力何在?笔者曾经撰写过《学唱河南坠子‘岳母刺字的心得》一文,并在《曲艺》杂志上发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唱这个段子场次的增加,我对《岳母刺字》的思想性、艺术性有了更加深的理解。现不揣冒昧,仅就这个作品的艺术魅力作如下分析:

其一,岳飞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岳母教子“精忠报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母亲。也就是说《岳母刺字》的取材好。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国家的概念,爱国主义精神就绝对不会过时。应该肯定地说: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其二,《岳母刺字》仅有三个人物:岳母、岳飞、李夫人。鼓曲、唱曲小段演唱时间较短,如果设置人物过多,势必顾此失彼,难以面面俱到。矛盾冲突集中,全篇紧扣岳母为何要给岳飞刺字、刺不刺字、如何刺字、刺字的效果如何……作者绝不横生枝叶,而是删繁就简,惜墨如金,深谙鼓曲、唱曲创作之道。

其三,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请看《岳母刺字》是这么开篇的:“唱南宋落叶纷飞秋风吹,长空雁叫声声悲。烟笼雾锁庭院内,岳飞消愁举酒杯。”寥寥数语,把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氛围、人物伤感的情绪全都呈现在读者抑或观众面前了。通过演员的演唱,让观众的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感染,从而吸引观众非听下去不可!这就是“开门见山”的妙用。再往下看:“朝廷昏庸信秦桧,罢战主和难挽回;可叹我报国壮志付流水,抗金豪情化飞灰。”又是短短四句,单刀直入,就把身为大元帅的岳飞借酒消愁的原因向观众交代清楚了。鼓曲、唱曲的唱词不能啰嗦,半天还云里雾里,让人听不出头绪。老艺人常说“扒门槛”要快,就是这个道理。

其四,紧紧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情感、语言,进行恰如其分地描述。岳飞虽然是堂堂兵马大元帅,但此刻却没有岳母的思想境界高;李夫人虽然是位贤妻良母,但此刻却夫唱妇随,只想“遮掩”丈夫的伤痕,免得婆母痛惜儿子。“儿啊,金兵马踏山河碎,你意懒心灰欲何为?常言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莫非你忘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众望难推?”岳母出语不俗,充分显示出一位忧国忧民的英雄母亲的情操。特别是“众望难推”一词既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立志抗金行为的肯定,又蕴含着对儿子忧伤情绪的担忧。作者遣词用语可谓贴切、老辣!“母亲,儿披肝沥胆心无愧,舍生忘死破重围;朝廷不信忠良辈,儿好比鲲鹏有翅难飞。”这既是岳飞内心的真情实感,又是他愤懑情绪的症结。“儿啊,好男儿成仁取义宁为鬼,大丈夫精忠报国不降贼。天下的事自有百姓论功罪,哪能自己评是非?贪酒丧志必自毁,卧薪尝胆有作为……”仔细品味,这几句话简直掷地有声,思想境界之高明显远在岳飞之上,并且又是母亲谆谆教诲儿子的语气,由此又引出了“刺字”的情节。而对李夫人的描述只是用了一句道白:“婆母,研墨何用啊?”一笔带过,言简意赅。三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且合情合理,自然贴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的匠心着实令人叹服!

其四,“刺字”的情节原本十分简单,却被张九来老师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从岳母提出要在岳飞脊背上刺字,到岳飞唯恐脱去衣服让母亲看到自己身上在杀敌时留下的伤疤,李夫人也心领神会地为其“遮掩”,再到岳母赌气要领孙儿回原郡;接着岳飞夫妇跪求岳母刺字,岳母见到岳飞脊背上的伤疤心疼儿子又不刺字了。到岳飞再次请求母亲刺字,岳母真的拿针在岳飞脊背上刺字时见儿子皮颤、肉抖、血出,又心疼地刺不下去了……这一连串的细节出神入化,感人至深。把岳母、岳飞、李夫人的心理活动及母子情、夫妻情、婆媳情描绘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请看:岳母在岳飞夫妇借口“脱衣着凉”恳求不要刺字时,愤然说出“恼上来我带着孙儿回原郡,睁眼不看儿胡为。”伟大的母亲也有鲜明的个性,慈母也会发脾气。在岳母为岳飞刺字时,作者写道“情真意重刺儿背,见我儿皮颤肉抖血欲飞。刺上一针眼含泪,再刺一针忙收回;第三针好似巨石针尖坠,待要刺心如箭穿手不随。”简直把岳母爱子、怜子的真挚感情写绝了。同时,也给演员演唱时留下了充分的表演空间。张九来老师一向以擅长针对演员表演特长创作著称,在《岳母刺字》这个曲目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情动人,以真感人,方为行家里手。应该说这是创作鼓曲、唱曲的真谛;与之相反,若采取以空泛的政治口号为英雄人物“贴标签”“穿靴戴帽”的笔法,非但事与愿违,反而可能“损毁”了英雄形象。

其五,《岳母刺字》的主要情节是“教子”,而且“教”的是身为元帅且又郁郁不得志的儿子,绝非常人。如果没有巧妙构思,很容易落入“说教”的陈腐套路。张九来老师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把“说教”变成了“三指”“三看”。为了便于大家欣赏,将原词抄录于下:

老妇人急难之间出智慧,

手指庭院一枝梅:

“儿啊,那是什么花儿待放蕊?”

“母亲,那是红梅花中魁。”

“儿啊,你要学红梅尽吐芳香味,

雪压冰封更增辉。

儿再看,那是什么树叶正青翠?”

“母亲,那是棵青松针叶肥。”

“儿啊,你要学青松扎根土壤内,

不怕雨打狂风吹。

儿再看,远处是什么像壁垒?”

“那是青山一座像峨嵋。”

“儿啊,中华河山儿保卫,

儿要像巍巍青山不可摧。

我的儿你隔山隔水再往前看!”

好岳飞紧闭二目、心领神会、胸有成规。

“儿啊,你可曾看到原郡汤阴县?

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归。”

“儿看到铁蹄残踏山河碎,

金兵烧杀尸成堆。”

“我的儿,你可曾看到东京汴梁城?

昔日繁华早成灰。”

“儿看到汴水呜咽花含泪,

街市萧条笛声悲。

中原父老亲姐妹,

朝南望,南望王师几多回。”

“我的儿你可曾看到黄河水?”

“儿看到了,大浪淘沙波涛推。

儿看到了,刀光剑影映河内,

怒涛呐喊壮军威。

中华儿女英雄辈,

揭竿而起谁敢违!”

这诗化的语言,避免落入说教的窠臼,达成了艺术的升华。我每当唱到这段唱词时,就觉得浑身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地淌下激动的热泪。我一人独处想起这段唱词时,就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妙,妙,实在太妙了!我知道张九来老师早在成为曲艺作家之前,就是一名颇负盛名的农民诗人,难怪他能够妙笔生花,把曲词写得如此精妙绝伦,炉火纯青,给演员发挥留下广阔的空间。没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即使挖空心思、搜断枯肠,恐怕也写不出这么令人叹服的词句来。难怪赵铮老师说:“《岳母刺字》是精品中的精品!”

其六,《岳母刺字》的语言既雅又俗,可谓雅中见俗,俗中含雅,俗雅兼备,雅俗共赏。从上面列举的那段母子对唱中足以证明此言不虚。再例如:“儿抗金兵长枪渴饮敌将血,宝剑饥餐敌骨髓;汗洗白马金鞍辔,血染银袍铁甲盔。身经百战伤累累,出生入死唱凯回……”还有“洒血缚苍龙,抛头镇塞北;三寸豪气在,不叫胡尘飞。”多啦,几乎通篇都是这样的语言。雅吗?真雅。老百姓听得懂吗?绝对能听懂。俗吗?有通俗、民俗的元素,却又不媚俗。阅读文本或者听演员演唱该作,无异于享受一顿难得的艺术大餐。鼓曲、唱曲的语言能够做到生活化、口语化,已经难能可贵,而达到张九来老师这样运用语言的功力无疑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再者,《岳母刺字》通篇合辙押韵,语言极为流畅,富有自然的音乐节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欣赏愉悦。灰堆辙不算太宽,他却运用自如,娴熟得体,极少用仄声字作“韵脚”,且“韵脚”字极少重复,特别易于演员演唱,由此可见其功力深厚之一斑。

还有,就是《岳母刺字》的结尾:“到后来岳飞重又复帅位,只杀得金兵丧胆连败北。”干脆利落,嘎然而止。颇有余音绕梁的功效。和开头的“开门见山”相互映照,真个是“豹头凤尾”,谋篇结构完美,令人称道不已。

当然,河南坠子《岳母刺字》能够脍炙人口,久演不衰,与赵铮老师的音乐设计和演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赵老师功不可没。我已撰文写过《岳母刺字》的音乐特色了,这里恕不赘述。

我立志把河南坠子《岳母刺字》一直演唱下去的同时,一定虚心向张九来老师学习鼓曲、唱曲的写作技巧,争取也能够创作出一篇像《岳母刺字》这样的河南坠子唱段来。

猜你喜欢

岳飞岳母老师
岳飞,我想对你说
岳父与岳母的爱情
岳飞遭秦桧陷害 手下大将缘何落井下石
岳父与岳母的爱情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岳父岳母的爱情
和岳母不要客气
岳飞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