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乘新载体 探寻新沃野

2016-11-19杨振伟

曲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曲艺乡土

杨振伟

曲艺是与人们的生活距离最近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乡野到城镇、从撂地到剧场的演变。所谓乡土曲艺,是相对于登上“高大上”演出场所的曲艺而言的,其实只是演出场所的改变和受众群体构成的不同而已,依然是同宗同祖同流派,并无独立的体系而言。但受到地域民俗和语言习惯等先天条件的制约,曲艺艺人们和他们的曲种在无形中经受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洗礼,一部分吐故纳新悄然转身登堂入室、串园子进剧场,融入城镇市井。另一部分回归故里、扎根乡土,保持着原汁原味曲艺韵味,就跟音乐界的“原生态”唱法那样,被称为“乡土曲艺”了。曲艺这两条发展脉络时远时近、偶尔交织,最终传媒的介入才使得“本是同根生”的脉络线渐行渐远、甚至泾渭分明。

生存环境和传播途径与乡土曲艺的形成因素、成长轨迹、发展成败环环相扣、密切相关,我们试图通过对当今新“形势”、大环境下乡土曲艺的生存环境、传播途径的简要分析和初步探索,寻找出其突破重围、涅槃新生的方向和方法。

直面现实,融合大环境、把握大趋势

乡土曲艺的形成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如影相随,生动的语言、质朴的唱腔、粗犷的节奏、简陋的场景、简单的道具是其源自生活的有力见证。追溯其起源,专家常用“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来概括,但乡土曲艺清晰的地域性和显著的民族特色,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表述的恰到好处。

在信息闭塞、传播不畅的社会时代,乡土曲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担当着传媒的责任与使命,就像现在的广播、电视、报纸和多媒体一样,兼具教化和娱乐双重功能。在河南传统曲目里,《包公案》《杨家将》《拉荆笆》等都是具有教化功能的,由于其深受上层社会主流意识的影响,无不彰显出引领和主导大众意识形态的目的和意图。当然,纯粹娱乐的曲目也异常丰富,如《十道黑》《唱反话》《胖闺女》等比比皆是,虽然曲段的数量和演出的频次不亚于教化类的段子,但其篇幅均不长,大多作为垫场书帽来用,只注重趣味性和现场效果。

在上世纪中后期,乡土曲艺曾经是支撑电台、电视台文艺节目的半壁江山,这亦正是得益于两者拥有诸多共性的诉求。媒体借曲艺之力,增强宣传(教化)效果、增加节目趣味(娱乐);曲艺借媒体发声(出镜),扩大曲种影响、提升演员知名度。两者各取所需、相得益彰,造就了乡土曲艺半个世纪的“黄金时代”。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迅速普及,与乡土曲艺惺惺相惜、相互依赖的广播电视遭到严重冲击。自身难保的传统媒体自然冷落了乡土曲艺,失去广播电视亮相平台的乡土曲艺也“风光不再”,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听觉),呈现出“衰微”的状态。

现实是残酷的!乡土曲艺回归乡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暴自弃,最终入土为安、寿终正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乡土曲艺从业者谁也不愿坐以待毙,正在积极探索生存的新路子、开垦适宜发展的新沃土。到底路在何方?要想破解这一谜题,必须打破“乡土”小圈子,摆脱狭隘的思维模式,不回避、不逃避,直面现实,在压力下寻找机遇,审时度势,融入大环境、顺应大趋势。

扬长避短,厘清新思路、树立新理念

天生我材必有用。淳朴厚重、爽朗乖巧的乡土曲艺来自民间最基层,先天“接地气”使其具备生命力顽强的基因。乡土曲艺的种子落地“见土”就会生根、开花、结果,关键要有土壤!乡土曲艺是阡陌小花,沃野千顷固然好,但一捧泥土也能发芽。

认清了自己的脸儿,这叫“知己”,即从客观上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但这还不够,还需要站在宏观的大视野下,了解自己所处的大环境,有什么样的土壤、用什么的需求,这叫“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乡土曲艺该如何扬长避短、背水一战呢?

先说乡土曲艺的“长”——优势。

一,乡土曲艺语言通俗、语风俏丽,契合当代大众追求轻松、惬意生活的娱乐需求。

乡土曲艺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不管是表演者口中的方言俚语、唱腔里的乡音乡韵,还是故事情节里的风土人情,均留有深深的地域烙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一方水土滋养的乡土曲艺当然最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因为听得懂、听得明白,所以才会觉得有韵味、有情趣。一般来说,在同一个或相邻的省份,城乡的语言没有太大的沟通障碍,这就为乡土曲艺的生存成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大俗大雅的艺术形式交相辉映,乡土曲艺甚至会抢“上风”,究其原因,还是艺术语言与受众心灵感应引发的共鸣。现代大众接触到的艺术种类越来越多,对舶来品的喜好大都来自好奇的心理或感官的刺激,司空见惯以后便会成为过眼云烟。而通过乡情唤醒的共鸣,才是最真实的情感回归。

陕西老腔艺术团的原生态说唱唱出黄土高原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直起直落、宽音大嗓的乡土“摇滚乐”风格契合了现在人们追求轻松、惬意生活的娱乐需求。多少年过去了,不管知不知道出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唱词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乡土曲艺形式简单、演出便捷,契合人们生活节奏紧凑、渴求快餐文化的心理需求。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曲艺被称为文艺宣传的“轻骑兵”。不需要太大的舞台、复杂的道具、繁杂的灯光布景,不管是工厂车间还是田间地头,演员到了就能演出,能与观众(群众)打成一片,没有距离感,大家自然喜闻乐见,宣传效果之好可想而知、显而易见。更有众多民间一人背琴携鼓走村串乡演出,堪称当时文化贫乏的广大农村的“香饽饽”,备受人们欢迎。豫西王(结子)派河南坠子传人、马街书会2000年书状元张麦捞对那段时光总结道:“学会说书唱三弦,走遍天下不作难。出门不用盘缠钱,顺便还能做宣传。”这是当时民间乡土曲艺家艺术生涯的集体写真。

时过境迁,乡土曲艺“轻骑兵”的优势仍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如今政策宣传直通车、法制道德宣讲团正在兴起,面对大众生活节奏加快的实际情况,快餐文化无疑是最佳选择,这仿佛就是为形式简单、演出便捷的乡土曲艺量身定制的,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契合,为“轻骑兵”重整昔日雄风、再展当年风采提供了绝佳时机。

三,乡土曲艺“皮薄”、“肉厚”、内涵丰富,契合人们重拾传统、回归自然的审美需求。

乡土曲艺是当地方言、音乐等地域文化元素经过漫长历史沉淀形成的,只要历史还在前行,其传播发展不会止步。当前疑似断层的出现,并非乡土曲艺本身失去了存在价值,而是自身传播链的中断而造成的外界认知度和关注度的降低。内因是主观因素,外因是客观条件。乡土曲艺若想走出困境,必须大胆向社会自我推介,争取影响客观认同的主动权。

乡土曲艺“皮薄”,一旦走进视野,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然后,用“肉厚”即博大精深内涵引人入胜就顺理成章了。伴随着大众对物质、浮躁心理的反思,重拾传统、回归自然的审美新理念日渐成熟,乡土曲艺不说大行其道,最起码拥有一席之地没有问题。

再说乡土曲艺的“短”——劣势。

任何艺术形式的优势和劣势都不是孤立的,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乡土”就会成为双刃剑。比如乡土曲艺的“乡土气息”,在发祥地是优势,亦是制约其的做得更大、走得更远瓶颈。

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呢?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创新思维、自我完善。

推陈出新,寻找新契机、实现新突破

乡土曲艺的标志性符号就是“乡土”,每一个中国曲艺之乡无不得益于乡土曲艺的繁荣发展。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乡土曲艺死守“老娘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上世纪末乡土曲艺出现滑坡现象至今,广大曲艺工作者为乡土曲艺“风光再现”的探索和尝试始终在努力而艰辛的进行着。纵观大家所言,结合多年参加中国曲艺之乡——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的马街上巳年会所听到的民间艺人的心声,特就改善当今乡土曲艺生存环境与传播途径谈一下个人建议和观点。

一,争取政府扶持,建立乡土曲艺传承保护、民间艺人生活的长效保障机制,开设高校曲艺班、创作表演辅导班,解决后继乏人的尴尬,为乡土曲艺从业者开办的曲艺班社提供政策及经济扶持,为青少年乡土曲艺人才实行就业倾斜。通过参加政策宣传直通车、法制道德宣讲团等公益演出活动,提高乡土曲艺与大众见面的频次,扩大曲种和艺人的社会知名度。

二,打破乡土曲艺艺人单打独斗或小抱团格局,实现本地域联合或跨地域组合的方式,主动联姻企业打造演艺公司,理顺创作、演出、外联管理关系,逐步实现规模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三,在作品创作上引入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作家、导演、演员参与乡土曲艺的创新、创优,促进作品品质的提升和品位的提高。可借鉴实景歌舞音画、城市专题晚会的成功经验,尝试编排能够代表本地域特色和水平的乡土曲艺剧,作为当地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固定时间场次对流动观众(游客)演出,稳固乡土曲艺人才队伍,备足发展后劲。

四,提倡乡土曲艺的多元化。淡化流派界限、模糊门户观念,根据当前时期宣传主题和市场需要,推陈出新、大胆创新,嫁接或融合姊妹艺术精华,丰富乡土曲艺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注重可听性与可视性的统一。可推出乡土曲艺歌伴舞等新形式或借助同步MV画面等现代舞美手段,让古色古香的乡土曲艺“动”起来、“活”起来、“嗨”起来,进而“火”起来,争取舞台占有份额。

五,做好传播与宣传工作。如今文化市场政策给力,传统媒介与多媒体的融合也在整体推进,影视作品、舞台演出、广播电视节目需要体现乡土曲艺元素的机遇很多,时不我待,要争取主动、积极支持、全力配合,力争早日迎来乡土曲艺在媒体上的“又一春”。同时,现在是“自媒体”时代,QQ、博客、微博、微信平台、朋友圈等的传播功能不可小觑,民间艺人要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技能、玩转新时尚,充分利用“自媒体”展示自我、推介同行,宣传乡土曲艺,大家的“星星之火”在“在媒体”“燎原” 起来,将是一道耐人寻味的迷人风景。

六,在理论研究和资料搜集整理上多费心血、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多下工夫。任何一种艺术门类要想传承发展,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既是可供现在借鉴的心得和经验,又是应该遵循的规律和章法,也是赖以传承的宝典和依据。但在这方面,恰恰是乡土曲艺的“软肋”。大多数艺术成熟的乡土曲艺家年事已高且文化水品偏低,他们教弟子多靠口传心授,著书立说或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所以,必须抓紧时间搜集、整理与乡土曲艺相关的音像文字资料和理论文章,抢救这笔文化财富。

乡土曲艺是一种古老的文艺样式,要使其历久弥新必须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寄语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乘此东风,各地的乡土曲艺人应当从新的高度深刻领会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说新唱新,用智慧和热情焕发出新时代乡土曲艺的勃勃生机与无尽活力!

猜你喜欢

曲艺乡土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Songs from the Past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乡土分外妖娆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