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送曲友倪锺之
2016-11-19耿瑛
耿瑛
今年春节,我打电话给倪锺之拜年,他老伴说:“老倪病了,正在住院。”我想等他出院后再通话吧。不料想,正月初十(阳历2月18日),他就病逝了。第二天上午我得知此事,马上就哭了。过了一会儿,我擦干了眼泪,到春风文艺出版社,建议给天津发个唁电。回家后,一上午想起许多往事,才写成这篇怀念老倪的回忆文章。
1981年10月19日至11月5日,中国曲协在扬州召开中长篇书座谈会。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早知其名的倪锺之。到会的四五十位曲艺作家、演员和研究人员,讨论了陶钝的报告,交流了各地编演中长篇书的经验体会。同时,活动还安排了两场“广陵书荟”的演出。有一些人听不懂扬州话,晚上就在房间里打扑克。
我和老倪都是书迷,天天晚上步行到扬州城里几家小茶社去听扬州评话。起初只能听懂一少半,后来渐渐地可以听懂一多半,每天回到旅社,我们还能给大家讲当天听到的故事。
1989年,我应邀到天津北方曲艺学校,给文学班讲二人转创作课,老倪当时是学校的教务长。他送我一本教材《中国曲艺史》(油印本),我一口气看完,觉得基础很好,略加修改就可以出版。
回沈阳后,我给辽宁省新闻出版局领导写报告,希望能支持此书出版,在报告中表示:“如在退休前能够编辑此书,我将死而无憾。”于是,在局、社领导的重视下,第一部《中国曲艺史》与读者见面了。中国曲协研究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天津召开了《中国曲艺史》研讨会,许多专家都肯定了这本书,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1992年此书荣获中国图书奖二等奖。
1996年倪锺之退休后,还主编过五期《曲艺讲坛》,我在该刊上发表了评论长篇大书《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的文章。
1998年,中国曲协召开一次评书研讨会,全国有十几个人参加,有一天中国文联副主席高占祥同志来看我们,他接见过倪锺之和我,三人合影留念(这张照片一直未收到,曲协可能有收藏)。老倪的《浅谈评书评话的发展走向》和我的发言稿《评书出版与评书研究》,不久在《曲艺》杂志上同刊发表。
1999年,倪锺之与台湾学者陈锦钊来访沈阳,我带他们到辽宁省图书馆,查阅了馆藏的一些清代子弟书刻本。
2002年,倪锺之应约主编《中国曲艺通史》一书,他请全国多位专家分工编写全书各章,由我来写“清代曲艺”一章,我初稿为12万字,后由老倪请人代为改写,压缩到9万字。
2007年,我写回忆录,想起了1957年自己在《曲艺研究》第三期上发表的一封长信,主要是谈1956年沈阳市举办久不上演的传统曲目展演情况。最后还有两条建议:一是希望把曲艺工作者协会改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二是希望能办一座中国曲艺学校。但是年代久远,原刊散失。我想起倪锺之收藏的曲艺资料很多,就给他写了一封信,老倪很快便把我发表的那封信的复印件寄给了我。
2009年,我和穆凯编著的《辽宁曲艺史》出版,老倪看到书后很快就寄来了他写的书评《辽海曲艺发展的真实记录》。由此可见这位老友对我的关怀和对地方曲艺史的重视。如今重读老倪的文稿,我还很受感动。
2014年,中国曲协组织编写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曲艺作品选》一书,由我、倪锺之、郝赫分别担任上、中、下卷的执行主编。中卷为明代曲艺卷。起初,老倪认为他手头的明代曲艺资料少,怕编不好,我答应帮他提供一些珍本。后来全书出版时,我认为他承担编纂的中卷比上下卷都要好。
2015年,倪锺之新著《中国相声史》出版,我一口气读完,并写了万字的读后感。同年7月号《曲艺》上发表了这篇书评。
据我所知,三年前他写的《当代曲艺史》已经交稿,期盼早日出版。
天津是曲艺宝地,不仅出过常宝堃、马三立、骆玉笙、苏文茂等曲艺表演艺术家,何迟、朱学颖、王允平等著名曲艺作家,也出过薛宝琨、倪锺之等著名曲艺理论家。
如今在中国曲坛上,曲艺作家比曲艺演员少,曲艺理论家则更少。我希望中青年曲艺研究者,能向倪老师学习,把我们曲艺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也能从高原迈向高峰。
此文刚成,又闻薛宝琨先生离世,唯有以诗句寄托哀思并自勉——
曲艺宝地是天津,
著名专家二友人。
昨天泪送倪锺之,
今日遥别薛宝琨。
音容笑貌眼前闪,
文集论著书架存。
老叟健在真幸运,
不忘故者治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