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雪域奉献高原
2016-11-19刘小楷
刘小楷
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叶城,南抵西藏拉孜,全长208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我国西部边陲重要的战略国防公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艰险的公路,被称为“天路”。在这“生命禁区的禁区”,有一支部队常年驻守,用热血和忠诚为西藏各族人民铺筑了一条和平路、平安路、幸福路,为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就是武警交通第四支队。
何剑波——这个集体里的平凡一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波澜壮阔的丰功伟绩,他平凡至伟,无私无畏,勇敢担当,忠诚无悔。17年从军路,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优秀士兵”,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99年12月入伍的他,现为武警交通第四支队二大队六中队挖掘机操作手、代理排长。2002年,他作为首批交通兵上勤新藏线,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阿里高原一干就是15年。
何剑波,男,汉族,湖南资兴人,1980年10月出生,1999年12月入伍,2003年入党,四级警士长,现为武警交通第四支队六中队战士,历任副班长、班长、代理排长等职。4.25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何剑波第一时间到达国道318线聂拉木至樟木段参与抢险任务,他冒着余震不断和飞石滚落的危险,驾驶挖掘机第一时间打通了友谊隧道、国道318线K5362处等关键性路段,为物资运送和受灾群众转移提供了保障,极大提高了救援工作效率。5.12尼泊尔7.5级地震发生时,正在全力抢通吉隆口岸至加德满都道路的他,再次用勇敢和血性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组织,我要上高原
1999年12月,新疆乌鲁木齐,天上正飘着点点雪花,和往年一样,交通四支队又迎来了一批新兵,这批新同志中,有一个小战士,瘦小的身体上顶着一个大脑袋,傻傻憨憨的咧着嘴笑着,目光炯炯的看着自己面前的营区大门,这个不起眼的小战士就是——何剑波。
“头一次走出家里那座山,头一回见到火车长啥样,头一理就进了部队……”经过部队17年锤炼的何剑波,用他特有的沙哑嗓音带着笔者穿越时空,回到了他的过去,回到了他的19岁。
家里还有个妹妹,我是大哥。父母身体不好,15岁的时候家里的地就都是我在种了,但是我们一家子靠那一点地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在19岁那年,村里招兵,说是武警,当时就想去部队能吃顿饱饭,还能拿工资补贴家用,于是偷偷报了名,先给妹妹通了气,然后我俩一起找爸妈做工作,来到了武警交通四支队。
当兵第一年便积极报名学习了挖掘机操作,并在整个学员队里名列前茅,那时候大家在空闲的时候经常开玩笑说:小何就是个挖掘机,左手是挖臂,右手是转台。说到这里时,何剑波腼腆地继续说道,以前没见过什么机械,我开始就是好奇,然后就喜欢上了,没上机械的时候仔细看别人怎么开,上机械的时候抓紧时间熟悉手感,那时候睡觉做梦都在开挖掘机。他如今精湛的技艺便是他的好奇、喜欢和钻研练就的,他过人的胆识便是依靠他的技艺产生的。随着家里生活状况的好转,何剑波发现在部队并不是吃饱饭那么简单。班长经常告诉他,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那时候就常常想,他这块“砖”究竟哪里最需要,肯定还有比这里更需要扎根的地方。
2001年底,四支队接到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要求部队上勤新藏线,当支队领导宣读命令时,何剑波激动地几乎跳了起来,当天他便到领导办公室,堵在办公室门口,一字一顿的说道:我要上高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人民,需要这样的兵
2002年初,何剑波随九中队来到了阿里地区普兰县并驻扎下来,那时的普兰除了牧民,就只有牧民的牛羊了,中队根据实际情况,找了个废弃的羊圈便草草安顿下来,在养护修补道路的同时,修建营房成了中队的头等大事,何剑波在班里是老兵,每天带着自己班的兄弟们打转、刨土,他说天天吃沙拌饭、喝石灰水,十多个小时的体力活下来确实有点“着不住”,我那时候咬紧牙关、甩开膀子带头干,其他人看我这么干也都更卖力了。
2006年冬,何剑波、胡传凯二人驾驶皮卡车在养护路段巡查,突降暴雪,短短一个小时,皮卡车便在这白茫茫的一片中动弹不得。在联系不到中队的情况下,见大雪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二人果断决定下车步行,说是步行,其时更多的是在爬……不知过去了多久,何剑波二人手脚已失去了知觉,眼里金星直冒,就在这时,他们看到前面有一个黑色人影在晃,何剑波心想,不好,肯定是同样被大雪围困的群众,两人卯足力气在5000多米的达坂上、在将近一米厚的大雪中向那人影靠近,经过情况了解,被困群众是独自开车前往普兰看孩子的藏族父亲,车子被大雪困住了,又冷又饿,浑身抖的厉害,何剑波见状,将两人随身携带的最后一块压缩干粮和自己的手套递给了他。经过近20公里的艰难跋涉,一行三人安全返回营区,何剑波手部严重冻伤,获救藏族同胞带着孩子看望在医院的何剑波时,流着泪对孩子说:他是爸爸的救命恩人,老百姓需要这样的武警战士!
何剑波因长期的高原高负荷工作,患上了严重的高原性心脏病。2011年末,正值他满期退伍的年限,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就帮他在地方找了份清闲的工作,但是何剑波毅然选择了继续留在部队,继续奉献在这片人民需要、他热爱的的阿里高原。
救援,迎难而上不退缩
2015年4月27日上午7时,武警交通四支队六中队领命开进至受地震破坏严重的国道318线聂拉木至樟木段开展道路抢通工作。在友谊隧道处,从山上滑下的巨石把隧道口完全掩埋,由于余震和大风,隧道口上方还不断有石头滚落,峭壁上的巨石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垮塌。面对30余辆滞留的私家车和运送物资车辆和隧道对面亟待救援的群众,危急时刻,何剑波主动请缨,第一个驾驶挖掘机冲了上去,他谨慎地操作着挖掘机硬是一斗一斗,在作业面狭窄的塌方路段连续作业了四个半小时,终于在近万方的崩塌碎石中清理出了一条生命通道。
抢通救援战役的第一场胜利让救援分队的官兵们信心倍增,向塌方更严重的国道318线K5362处发起总攻,此处塌方体长达百米,左边是峭壁,右边是深达200米的悬崖,为加快抢通进度,何剑波再次站了出来,他请缨越过塌方体,以便实施双向开挖,此时已是晚上23时,光线昏暗,作业面狭窄,他驾驶机械眼看快要到达塌方体对面,突然挖掘机下面一滑,溜到了离悬崖边1米的距离。山体上滑落的石块不断冲击着挖掘机机体。突然,只听“咚、咚”两声巨响,驾驶室被石块砸了一个大坑,但为了道路的快速疏通,何剑波咬紧牙关,克服恐惧,选择了继续前进,正是他的这股拼劲和血性,使得这处大塌方抢通速度大大提升。
顺利完成樟木方向抢通任务后,5月12日,奉命从樟木方向到吉隆方向参加抢通任务的何剑波,跨出国门在尼泊尔境内奋战第一处塌方体,突然山体震颤,石头满天飞,“地震了……”驾驶室的对讲机中发出一阵急促的喊声“往后撤,快撤,快撤……”,何剑波镇定的驾驶机械迅速后撤,确保了人员和机械的安全。一次次面对危险,可何剑波却又一次次选择冲在最前面,他说:“抢通时每天与‘死神打交道我很害怕,但我是一名军人,再危险我都要冲上去。”
在深圳“12·20”抢险救援任务中,为了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尽快找到失联者,何剑波和战友们与生命竞争,与时间赛跑,始终战斗在一线,吃住在一线,平均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一天下来整个人都是头晕脑胀、浑身无力,但仍然保持人歇机不停,救援连续不间断的战斗状态;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他还争着要求上晚班、多加班,即便感冒、发烧都不愿休息一会,为身边战友传递着一股“轻伤不下火线”的正能量。经过20多天的日夜奋战,他们累计清理塌方体106万立方米,倒运坡体3万立方米、外运土方2.2万立方米,清理被掩埋建筑物面积1500平方米,所在的任务区最先实现了“底要见天”的目标。
边疆,我愿守护着你
意志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是战胜一切私心杂念和夺取制胜桂冠的不竭动力,更是高原交通官兵淡名薄利、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高尚品格。早在2011年底,在何剑波入伍满12年时,他的家人就强烈要求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还是说服了家人,选择了继续留队服役。2013年,在湖南长沙承揽高速公路施工的湖南路桥公司,听说了“何一挖”的名号后,主动联系何剑波,开出了每月万元的高薪,并承诺在公司家属区安排住房,办理长沙落户手续。此刻,他沉默了:答应后家属可以到省会城市工作,女儿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自己再也不用两地分居。但忠诚的烈焰也在内心熊熊燃烧:是部队培育我,使自己从当初的懵懂少年成长为现在的技术能手、救援尖兵,而身后还有一群学兵需要自己帮带,我不能就这样放手不管。最终,他还是坚定的拒绝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为无法拒绝那身军装,无法割舍那份情感,无法反悔当初的承诺。
2016年,是何剑波当兵的第十七个年头,当问到未来的想法时,他久久没有说话,伴随着呼呼的风、漫天的沙,何剑波口中悠悠飘出几个字:只要可以,我会一直留在这里,护着这条路,守着这片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