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格壁画
2016-11-19和靖
和靖
当车行驶在阿里广袤的荒滩戈壁上,黑色的油路十分笔直地消失在天边。我的视野里一望无际,炽烈阳光笼罩着万物,没有人烟。连续行驶几个小时,景物不变。
抵达目的地。这是一座高约百米的山崖,山脚下已经修好了开阔的车道,可以将车一路开上去。一方石板上刻着“古格王国遗址”几个大字,旁边是一道入口大门。迈进门内,便进入了昔日的古格王城。
在山崖的面前,宽达上千米的巨大河谷横亘,谷地沟壑纵横。象泉河浸润了这片谷底,凹地中生长着湿润而丰茂的牧草,戴着铃铛的牛羊悠闲地走来走去。日光云影投射在一片片明镜般清浅的水洼中,一不留神,就被牛羊踩碎成数不清的碎金。
而在山崖的背后,土林犹如一个个巨人阵列。天上风云变幻,山崖瞬息万变。
崖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山洞。一缕金黄的阳光正好斜斜照在洞口,看起来有一种奇幻的不真实感。
整个古格王城是一座以山为布局、阶级井然有序的城堡。
山脚到山麓,大多是平民的窑洞。再往上一些,开始出现僧舍和贵族的住宅,还有为数不多的佛殿和仓库。可惜的是,除了佛殿还保存有屋顶外,其他房屋都只存留下来高低不等的断壁残垣。
根据1985年考古队的统计,古格王城的窑洞大约有800多孔,其中一半以上是用来居住的。现在古格王国的城堡遗址还残存有房屋、殿堂的遗迹445座,窑洞879孔,碉堡遗迹58座,佛塔或残塔基26座位。
而当时的古格,也有着闻名中亚的富裕繁荣……
经由吉德尼玛衮、德祖衮和益西沃三代古格国王的苦心经营,古格王国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国事业,奠定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基础,并开始不断发展。短短一两百年内,古格王朝的寺院如林、遍布阿里,僧侣集团日益庞大,今天托林寺周围残存的大量佛塔、洞窟和寺院遗址,正是那个盛世的历史写照。
13、14和15世纪,是古格王朝的经济、佛教与文化艺术发展繁荣昌盛,而16世纪到达巅峰。彼时的古格,人民安居乐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贾云集,除了尼泊尔、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甚至还能看到中原汉族商人的影子。
据到古格传教的安东尼奥·德·安德拉德神父说,“我们在札布让逗留期间,看到来自中国内地的200多名商人,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包括生丝、陶瓷、茶叶等”,而弗朗西斯科·阿则维多神父则说,“克什米尔、拉合尔和印度的商人们把他们的服装、珊瑚、琥珀贩卖到这里,而这里的羊毛是世界上最纤细、最珍贵的,许多外国人都冒着生命危险来这个王国购买羊毛。”
而阿拉伯人也通过丝绸之路千里迢迢来到古格,因为阿拉伯的香粉和香水中最常用到的一味香料是麝香,而伊斯兰教徒在他们的文献中盛赞,全世界最好的麝香只出自吐蕃高原。
古格王国盛产黄金。这个得说明一下:阿里地区有金矿,但主要分布在普兰一带。吉德尼玛衮分封时,普兰跟古格是各归各的两个王国,所以一开始益西沃愁金子愁到了要去伊斯兰教国家噶洛搜寻黄金的地步。后来普兰被古格吞并,古格自然就变得更加富裕了。
公元14世纪,普兰王朝被当时日渐强盛的古格王朝所吞并。彼时的古格,据说每条山沟都有矿产,都有开矿人,都有银铜匠。
因为盛产黄金白银,古格王国的金银器制造也是出了名的。札布让的北边有个乡,叫‘鲁巴,就是个金银匠人之乡。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个寺院的金属佛像,全部是由鲁巴铸造的。据说,这种佛像是由金、银、铜等不同原料合炼而成,工艺极其之精湛——通体没有一条接缝,就跟天然形成的一样!这种工艺本身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纯金佛像!但这还不是最精美的,最精美的是一种叫‘古格银眼的佛像,全世界只有古格能制作,流传下来的极少,堪称无价之宝。
除了黄金,阿里还盛产铜、银、铅、锌、锑、铬铁矿、铁、锂等金属,以及水晶、宝玉石、蛇纹岩、石灰岩、大理石、云母、煤等等,真可谓潜力巨大、物产丰饶。
沿着土山崎岖的山道向上攀登,首先来到了外墙遍涂白色的“白殿”。
色彩艳丽、历经千年而不朽的装饰性图案遍布了整个天花板,令人惊叹不已。
白殿内原本有23尊异常精美的彩绘塑像,但大多已经损毁,只留下莲花座和台基。
又比如第16号像座,是一个多棱形的须弥座,双束腰,上面绘制了忍冬莲花纹、联珠纹、莲瓣纹和菱花纹等各色纹样,图案搭配得极为协调,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白殿北面有一个凸出的高台,原来供奉着高大的泥塑,现在已经空空如也。不过,高台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十分精美的壁画,也是各种题材。
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故事,每一个小格子中绘制一个故事。从悉达多太子在蓝毗尼的花园中诞生,到长大后与王妃耶输陀罗成婚,小王子罗睺罗诞生,再到夜晚趁妻儿熟睡之际骑马逃走,在郊外为自己剃度,经历苦行六年,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传法授徒,最后涅槃……全部反映在这些小格子中。
小格子中的场景,有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观看农夫耕地,这种‘二牛抬杠的方式,显然就是西藏的本土农耕传统。
不仅墙上布满壁画,天花板上的彩绘也是独自成幅,每一幅的内容都是独一无二。
这些彩绘图案,有端坐于莲花台上的佛陀,也有飞天、迦陵频迦鸟、龙族、白象、狮子、凤凰、摩羯鱼、孔雀以及莲花、折枝花草、缠枝忍冬、联珠纹、龟背纹、如意云头纹等各种动植物图案和几何图案。构图基本方式是以每幅图中央的莲花佛等为中心,在其四周套用四方连续、二方连续或对称的图案,规整之中充满了自由舒展、变化无穷的艺术气息。
从白殿出来后,不到20米就到了“红殿”。红白二殿的得名,显然是因其殿墙所涂的颜料。这座周身赭红的殿堂,又将带给我什么艺术的惊喜?
红殿门楣、门框组成的木质大门上,雕刻着各种人物、动物和花草图案。门楣上方中央,雕刻着一尊金刚手菩萨,菩萨南侧是一幅佛教法事活动的场景,相对的北侧则有飞天在空中飞舞,面朝法台上的诸尊。外门楣上还有戏象、骑象的场景,还有狮子和力士,虽然雕像都罗列于空间并不大的门楣中,却丝毫不显拘束,个个栩栩如生、细致精巧。
这大概是公元10-13世纪的作品,是古格王朝遗址里最早的文物之一了。
走进红殿,东壁就是那幅著名的古格礼佛图。
这幅“古格礼佛图”,不仅在艺术上属于难得的珍品,也为历史考证提供了源泉。因为画面上,是古格的王室成员、大臣、宾客以及僧俗二众礼佛的盛大场面。规模相当宏大,人物相当多,长度将近6米。
画面中央是一尊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单茎双层仰覆的莲台上,而佛像身侧则是顶礼膜拜的人群了。
人群在画面上分为了三层:国王和王子衣着鲜艳华贵,跏趺坐在华贵的宝座上,头上遮盖着华丽的宝盖,他们双手合十,一脸虔诚;来自古格境外的宾客们也坐在地上,或者单盘,或者跏趺,他们的头上缠着大块的布,蓄有浓密的胡须,一看就和古格人不一样;而古格的臣民们,无论僧人还是俗人,都盘坐于地,向着无量寿佛的方向合掌致敬。
而礼佛图的下方,是一幅主题为“朝圣供礼图”的壁画。
画上绘有来自各地的朝圣者供奉的礼物:波斯大瓶、锦布、酥油、杂宝、红糖包等等。
画面两个侍女正在忙碌地搬运着酥油包,而她们对面,一些朝圣队伍正在行进,每个人身上都背着装满了物品的筐子,手里杵着长棍当拐杖;有钱一点的队伍,就驱赶着驮着大包礼物的牛马前行。这些队伍的装束不一样,有的像是古格人,还有人头缠巾、留着大胡子,可能是来自尼泊尔或克什米尔的外国人。这说明当时的古格就已经是一个宗教圣地了,许多人会翻越万水千山、千里迢迢前来朝拜托林寺和冈仁波齐。
与“礼佛图”相对的另一侧墙壁,绘制着“庆典乐舞图”。
这幅图上表现的是古格王国都城城堡落成以后,举国进行庆典活动的情境。
画面上的人物一队,正在为城堡运送石料和木料;这些牛马,背上驮着的都是建筑材料,哦,甚至还有羊群;这些人正在击鼓、敲锣、吹号、舞狮,来表达心中的欢乐;仔细看这一组,这些女人们身穿着节日的盛装,正手拉手跳起古格当地的传统舞蹈‘宣舞——知道吗?‘宣至今都还在我们阿里地区的札达县、日土县和普兰县等地方流行,从没断过根儿!
从红殿出来后,要去的最后一站是位于最顶上的宫殿区。
山顶早期的宫殿,都只剩断壁残垣了。15世纪之后的殿堂只剩下“金科拉康”,
金科,在藏语里是‘坛城的意思,拉康是‘神殿的意思。坛城呢,就是曼荼罗,是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也是佛菩萨和他们的眷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每个佛、菩萨、本尊,都有自己的坛城,形状有所区别。
之所以叫“金科拉康”,是因为这座殿堂的中央有一个泥塑的坛城,中央是方形,有四面四门。不过我到这儿来,最主要还是冲着壁画。
金科拉康的天花板上,照例有着鲜艳美丽的装饰图案。第二层主要绘有高僧、译师、修行者等92尊人物群像,拉喇嘛益西沃和绛曲沃也在其中,此外还有耕地、纺纱、修行的生活场景。
再往下,是赤身裸体的数十位供养天女。她们修长美丽,肤色各异,舞姿多变,四条手臂各持乐器,法器。由于赤身裸体,不着一点衣饰,看起来色艳之极又华美之至。
这套图很多地方都能看见仿制品——我在拉萨的一些餐馆中见过,明信片中见过,似乎一些关于西藏的歌舞剧中也拿来作为背景过。太美了!西藏美术史上很少见到这样的裸体绘画,何况比例又如此优美,线条如此流畅,她们不愧是西藏美术史中人体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是一幅长卷,紧挨在艳丽的供养天女下面,不间断地围了四壁下部的一周,内容罕见的血腥和恐怖。
佛教的六道轮回观念中,位于最底层、也最苦难的就是地狱了。造了极大恶业的人会堕入地狱,遭受各种极为痛苦的刑罚。眼前的地狱壁画中,就是罪人们被厉鬼撕扯,被恶兽掏吃,被猛禽啄食,被长刃刺穿,遭遇火焚、水淹的情形,白骨、残肢遍布画面。但在画面中,又有大成就者苦修、双修其间,构成了对比强烈的画面。
上面还有如此艳美的裸舞天女,上下对照,感染力就更强了,生死共存,苦乐无常之哲思,意味深长。
如此集中着力的渲染恐怖的画面,在西藏美术史中也很难找到可以与之并称的第二例。
我退后一步,细细打量、欣赏着这些穿越数百年甚至近千年时光的壁画。它们色彩对比强烈,浓艳热烈,富丽堂皇,装饰性很强。多数壁画在完成后还在表面涂一层光油,使得现今看来依旧明亮润泽。
古格的画师们,用了最珍贵的颜料来虔诚勾勒心目中的佛教图景:黄金、青金石、白银、红珊瑚、松耳石……这些最珍贵的矿物质磨成粉(也有一些是纯天然植物所加工的),加牛胶和少量牛胆汁,加水调合就成了绘画的颜料。色彩种类,则大致有石青、石绿、土黄、土红、朱砂、白粉、金银粉、靛蓝、莲黄、松烟等,这些颜色纯度很高,具有经久不变的稳定性和沉着亮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历经了近千年的时光后,这些壁画仍然绚丽如初。
古格王朝的佛教壁画艺术,经历了一个悠久的风格形成过程:它继承和弘扬了源自吐蕃王朝的藏族民间艺术传统,又因其所处的位置,吸收和融合了多种外来艺术的精髓。那些造型法式、艺术风格,明显受印度、克什米尔、西域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又特别注意体现古格自己娟丽、清俊、精细、质朴、写实的特征。
如佛像造型拉长了身段的比例,修身挺拔。造像充满了内在的生命活力,服饰简约紧凑,面部短圆,眉弯眼大,嘴角类似希腊古风似的微笑与硬挺的肌肉表现,构成一种力量感和柔美感。
而女性神祗的表现尤其风采动人——呈S型扭动的形体,具有舞蹈般的律动感和节奏美。她们都蜂腰溜肩,或赤身裸体,或身着短袖紧身式的独特服饰,突出浑圆的乳房,而面容娇美可爱,具有独特的风韵魅力。
在古格王朝覆亡后数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在这里鲜艳着、夺目着、怒放着,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散发着那一缕来自雪域秘境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