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类高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2016-11-19唐隽

成才之路 2016年33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人文精神职业教育

唐隽

摘 要:卫生类高职教育应从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角度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奠定医学人文思想的基础。文章从职业学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古文与卫生类高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三方面,研究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05-02

当前,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大提高。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调整,技能的培养成了职业教育的重头戏,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人文教育的缺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职业学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绝不仅仅是以就业为教育目标,还要让这些技能人才在职业活动当中担当好角色功能,满足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医学教育是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 “就业”需要人文精神

职业学校以就业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实现学业与岗位的无缝衔接,需要对各专业输出的职业角色进行精准定位,按需培训。大学生要对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活动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加深了解,以便作出符合社会和职业规范对相应职业从事者的期望行为。

传统的生物医学近百年来遵循“诊断—治疗模式”,将病人看成疾病的载体,忽视了“人”这个本体的特殊性,逐步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成为现代新型医学模式的核心理念。社会对医护人员有了更高的期许,以护士角色为例,承担着照顾和安慰病人,为其进行诊断和护理的功能,同时还是在帮助病人争取利益时的代言者和维护者,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时的教育者和咨询者。职业角色功能的多样化表明只懂得“专业技能”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患者及家属更需要一个能够秉持爱心给予情感关怀的医生,不仅要精通医学技术,还要具有仁爱精神。

2. “立业”需要人文精神

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相应的职业规范和标准,也就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每一个职员必备的基本品质,也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将这些规范和标准内化为从业人员的基本态度和观念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从在校大学生入手。同时,医疗卫生专业的大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义务,高风险的工作和重大的责任压力使得医德建设尤为重要。

特鲁多医生“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名言常常被医务工作者当作道德行为标准。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但由于医学技术的局限,很难做到治愈每一个病人,医生只有用精神去关爱,用情感去温暖。冰冷的医疗器械、功利的卫生服务、机械化的看病流程、紧张的医患关系都在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是道德情操形成的前提,要求大学生树立医学人文精神,出色地完成工作要求,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3. “立身”需要人文精神

终身教育原则提倡要求大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人文素养,以便在其人生就业、择业、升职、创业的各个阶段都能自我调适、和谐生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职业教育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存在着高职大学生就业不难稳定难的事实。毕业生频繁跳槽成为常事,用人单位用工难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缺乏正确职业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多元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水平难以满足职业要求的提升。个人成长需要人文精神,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要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满足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多元需求,就业与立业、就业与立身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注,对生存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对价值理想的肯定和追求,重塑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根本,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孜孜以求,创造出了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互融互补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就是在医学人文方面也能找寻到传统文化的身影。

1. 儒家与医学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影响深远。儒家和医家都强调对人的关注和重视,尊重人格尊严,满足人的需求。孔子“仁说”的核心就是人,更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所谓“仁者人也”;从医者更是和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打交道,“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与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相吻合,只有拥有仁爱之心才能救助他人于苦难。儒家讲仁义道德,医家讲医德医风,身心修养有着良好品德的人才能存仁心、行仁术,视人如己,竭尽心智解除病人痛苦。所以,晋代杨泉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的从医先决条件。所谓治国施仁政、治病行仁术,医儒同道在历代医家大儒身上得以体现。宋代大儒范仲淹就曾经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历代医家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2. 佛家与医学人文精神

芸芸世间,生老病死,众生皆苦。佛教传说中就有药师佛以慈悲心发十二大愿渡众生的故事,每一愿都为了拔众生苦,医众生病。因其能祛除生死病痛而被国人称念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佛家“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慈悲观念,正与民众希望拔除一切病痛苦楚的愿望相契合。俗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家慈悲为怀,普救众生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世医者。《佛说医喻经》中提出世间良医通晓诊断、药物、治疗和防预四种医学技术的要求,“若具足者,得名医王”,激励从医者精研医技。而众生之苦有在身心,佛教医学治身疾更治人心。“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现代医院常常用“五心”服务作为行业标准,就是要求医卫工作者能够以人文精神去影响患者心理积极配合治疗。行医者怀慈悲恻隐、众生等同之心对患者身心苦痛感同身受,引发情感共鸣,有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后期诊疗的开展。

3. 道家与医学人文精神

道家思想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崇自然规律,则无为无不为,医道同源,道家在基础理念和重要法则如阴阳、养生、经络等方面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人文关怀在从医者寻找个体与世界相处的方法时,指导其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从医者面对个人立身处世的矛盾时,提供了一处自由逍遥的精神家园。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紧张的医患关系,从医者若没有心灵良药也许会逐渐丧失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老子说“复归于朴”,复归人的淳朴本性才能不为外物滋扰,清心寡欲,超越名利,获得心灵的平静,有助于医务工作者缓解工作压力,和谐医患关系。

三、医古文与卫生类高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依赖于长期的人文教育熏陶。职业学校站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角度,提升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积极开拓人文学科的教育领地,融汇中华传统文化,打造出专业特色与人文精神相呼应的职业教育途径。

1. 高职语文学科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拥有强大人文特质的基础学科,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文化精神,是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衔接中的重要一环,因而成为职业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对蕴含中国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进行品析,本身就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成熟心智,完善人格的过程。但文言文存在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对高职护理、药学等专业来说,选择医古文替代部分文言文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2. 医古文中的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华文明积淀下的遗产之一,文质兼美的医古文凝结了历代优秀文人医者的心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光辉,对后代从医者做出了表率。仅以《大医精诚》一文为例,节选自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被称之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为习医者所必读。文章表明成为苍生大医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诚”,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仁爱之心;对待患者要“普同一等”如同对待亲人;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这些是医者需要拥有的高尚的品德修养,是行医的基本原则。一是“精”,即医者需要有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这也是对当代医学生提高自身技能的要求。阅读医古文,沐浴在仁爱济世、治病救人的光辉思想下,受到名家感召,对榜样人物的崇敬能引发医卫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对他们人文精神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 对中医文明的传承

现代医学教育建立在西医体系基础之上,卫生类高职大学生明显缺乏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接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用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防治方法与西方医学共同推动着医学的前进,维护着人类的健康。在医古文阅读中,大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医学人文精神,还有对中医学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让在西医体系下成长的大学生接触中国传统医学,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及其人文底蕴,产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为高年级开设中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引发大学生的职业自豪感,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理性而全面地思考专业问题,也是对祖国医学文明和医学精神的一种传承。

4. 对医古文选文的定位

卫生类高职教育,特别是初中起点的五年制教育阶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和教学手段单一的实情,着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医古文的教学要超越文言文拘于语言文字的教学方法的限制,应定位于提高学生在中医文化和医学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质。

现有的高职语文教材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要求,对有条件的学校而言,教师可以对现有教材篇目进行筛选和拓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专业贴合的篇目编写校本教材。在医古文教学篇目的选择上,以医文交叉的外围篇目为主,如医家传记(《华佗传》《扁鹊传》)、医书的序、跋或者章节选段(《大医精诚》)等,配合语文教学大纲对高职大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设置适度的阅读学习的目标。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虚心向中医学教师学习,与医学专业教师共同教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医疗卫生职业的特殊性和角色的多样性,在校高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愈显重要。卫生类职业学校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人文关怀能力,才能使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医疗卫生人员的角色转变,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就业、立业、立身和谐统一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晓琴.从《大医精诚》谈医古文的传统文化思想[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06).

[2]王明强.从“医”“文”关系谈《医古文》课程建设[J].时珍国医国药,2013(08).

[3]段振东,张前德,等.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0(04).

[4]汪云龙,王飞.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5(09).

[5]段鸣鸣.试论《医古文》教学中的医德教育[J].江西中医药,2015(06).

[6]张雪晴.浅析医学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J].读书文摘,2014(16).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人文精神职业教育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