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短跨项目起跑反应时与运动成绩关联的研究
2016-11-19姜宏斌
姜宏斌
摘 要:反应时作为生理学、心理学及训练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受各自学科理论依据与实践实验条件的影响,导致概念界定歧义与数据测量迥异。借助过往经典文献的研究思路与理论架构,取样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短跨项目运动员的反应时及运动成绩数据,描述与推断不同性别、轮次、等级水平、项目距离等因素对反应时的影响、反应时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及反应时的稳定性。研究表明:1)男女100 m、100 m栏与110 m栏起跑反应时分别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与显著性差异,除去男女100 m与100 m栏、110 m栏外,其他不同运动项目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2)除去女子200 m预复决赛各轮次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项目未见差异;3)男女100 m、200 m起跑反应与运动成绩存在显著性相关;4)优秀运动员能够持有较低水平的反应时。科学认识反应时的运行原理及作用、改善运动技术、提高力量素质、积极心理干预等训练参数及手段是提高田径短跨项目运动成绩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田径短跨;反应时;运动成绩;实证;优秀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 G 808.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5046907 文献标志码: A
反应时是指从接受刺激到机体做出反应动作所需的时间,即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主要反映人体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目前,已在生理学、心理学及训练学等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碍于不同学科理论依据及概念内涵各有侧重,实验室检测与实践操作测量内容迥异,反应时干预因素呈现灰色及非线性态势。过往文献研究结论存在冲突,理论认知模糊,训练实践低效。鉴于此,梳理反应时领域的经典文献,借助2015年北京国际田径世锦赛的现场实验平台,针对影响短跨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的若干因素,例如性别、轮次、项目距离、等级水平等,推断其与运动成绩的关联特征,观察其比赛进程中稳定性,借以支持既定的研究结论或质疑普遍持有的观点,为后续追踪研究指明方向及践行路径。
1 问题提出
训练实践活动的需要及矛盾产生的问题引发理论的探索与创新,理论假设与实验求证的辨伪求真引发学术的争鸣。反应时基于生理学解剖结构与功能特征在各学科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目前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生理学、心理学对反应时的学科定义与训练学对起跑反应时的数值采样概念迥异,导致部分理论认知模糊及实践训练盲目。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开始到反应呈现之间的时距[1]。其属于个体神经系统受遗传特征影响的反射通路的传导时间,遗传力H=0.75,心理干预作用显著[2]。起跑反应时包括心理学定义的反应时+施力于起跑器达到特定压力值所需要的时间。实验室应用的反应时测试仪是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所用的时间,运动时则是从开始运动到运动完成所用的时间,反应时反映的是知觉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而运动时反映的则是运动过程所需的时间。2)人类反应时的生理极限与运动员教练员的主观期待存在落差,导致训练导向的偏差与心理状态失衡。人体反应时极限小于60 ms[3]、85 ms[4]、100 ms[5]。田径短跨项目1/100~1/1 000 s 差异决定胜败的致胜规则、现代田径赛事赛程安排的密集程度、人体生理疲劳兴奋的周期规律都是限制起跑反应时的因素,导致主观期望与客观潜质存在较大差距。3)反应时干扰因素较多,例如在认知记忆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干扰下导致研究结论的冲突或难以重复。
2 理论背景
2.1 “反应时”学术脉络
运动反应时的研究始于天文学。德国学者贝赛尔(Bessel)与阿革兰特(Angeloander)同时观察7颗星体时发现:2人反应时间差别为B-A=1.223 s[6]。该等式被称为“人差方程式”,即反映观察者之间的个别差异。由此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开展分离反应时实验,揭示了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等心理过程的时间曲线规律。唐德斯测算心理操作时间的方法是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新途径与工具。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株式道夫基于肌电图表象特征将反应时分为2部分予以测定与描述,即从刺激开始到肌肉同步放电的时间段,从同步放电开始到肌肉机械运动的时间段。1965年Alfred Weiss由此提出将反应时划分为前动作时(PMT)和动作时(MT)的观点,PMT为从刺激开始到肌肉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段,MT为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到收缩变化的时间段,两时间段合称电机械延迟(EMD)。1986年陈舒永等[7]研制出反应时运动时测试仪,将主要标志神经过程的反应时和肌肉运动过程的运动时区分开。1988年马力宏[8]利用双生分析法发现:EMD性状稳定性大于RT且遗传度高,停训对反应时的影响远大于EMD;EMD的长短与肌肉组织的机能有关,环境因素作用有限;前反应时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程度、中枢延搁、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2.2 “反应时”衍生概念及内涵
人体反应过程分为预备期、中心期、结束期3个阶段,反应时(潜伏期)属于反应过程的第2阶段。反应时包括从执行信号到应答动作开始的时间段,期间大脑进行着强烈的神经活动过程,时刻准备完成起动动作。心理学将其定义为“引起表露于外的反应开始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的时距”,刺激引发的心理活动在人体内部潜伏,直至到达肌肉表现及环境效应为止。过程包括:1)人对外界信息的辨认;2)人对反应行为的选择;3)人对具体反应动作的程序化。反应时不是反应延续的时间且区别于反应过程,它是引起表露于外的反应开始动作所需时间,即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信号通过神经传导所需时间,即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导,效应器开始兴奋的反射弧5个环节中,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中枢延搁、效应器的兴奋性。短跨的起跑反应时是从预备信号(口令:预备)到执行信号(口令:枪响)之间的时间段,包括等待信号和准备应答动作2个内容,专项训练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相对保守的反应时数值。反应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选择)反应时。Fitts等[9]研究证实简单反应时和运动反应时呈显著性低的正相关,其预测运动反应时的有效性低,训练实践中也持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无关的论断。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如声、光、触等)的快速应答能力。反应速度依据刺激源的复杂程度及采取的动作行为分为简单与复杂反应速度。
2.3 “反应时”应用及实践
Mero等[10]将反应时分为动作前时间(从鸣枪信号时间直到骨骼肌活动开始)和动作时间(从肌电活动开始到肌肉力量产生之间的延迟时间)。西德的弗·奥贝斯尔捷和姆·布拉特格为使测量运动员起跑时的动作反应数值便于比较,提出了“起跑动作反应”概念。设计了测量起跑反应速度的独特方法,即记录从发出信号瞬间(由自动计时的起跑发令枪发出)到运动员在起跑装置上的蹬力达到300 Pa之前的时间。鉴于此,国际田联制订的《田径竞赛规则》[11]规定:“在C类以上短跑比赛中必须使用起跑犯规监测仪,以减少人工判罚造成的误判或漏判,其中成年男子400 Pa,成年女子300~350 Pa,起跑反应时<0.1 s,将被认定为抢跑犯规。”
罗江南等[12]通过对第16届亚运会56名100 m男、女运动员起跑后蹬时间压力曲线研究发现蹬力达到阈值的反应动作时间是导致男、女运动起跑反应时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力量与爆发力是影响蹬力达到阈值时间的制约因素,如图1所示。俞华等[13]通过对浙江省第13届大学生运动会男甲组100 m运动员起跑反应时与压力曲线的研究发现:快速力量指数、反应时、最大力量及最大力量时间与运动成绩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大学生运动员压力曲线与高水平运动员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成单峰型。鉴于起跑反应时的生物力学原理、神经肌肉运动技能控制及学习规律,在训练实践中通过规范动作技术,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发展下肢爆发力及全身协调能力能够提高起跑反应时。
综上所述,生理学、心理学、训练学及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基于反应时的结构与功能特征,从各自研究的视角对其概念内涵与应用前景予以规范。反应时受限于遗传因素的影响,运动训练可以最大限度挖掘人体潜在的反应时能力;心理测试仪器与场地起跑测试仪收集的时域不尽相同,起跑反应时=实际反应时+反应动作时间(蹬力达到阈值时间);男女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的差异主要归结于下肢爆发力、起跑动作规范程度及熟练性。
3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田径短跨项目起跑反应时及运动成绩。选取2015年8月22日—8月30日在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的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短跨项目运动员创造的起跑反应时及运动成绩(男女100 m与200 m、男子110 m栏、女子100 m栏预复决赛)作为测试对象(表1),鉴于相关研究表明起跑反应时在400 m及400 m栏成绩时值贡献率较低,予以舍弃上述测试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实验法
采用国际田径联合会在2015年第15届北京田径世锦赛上官方使用的Fairplay电子起跑监测系统对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监测、记录的实时数据。其中规定抢跑时间为100 ms,男女运动员压力阈值分别为400 Pa和350 Pa[1416]。
4.2 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
基于“反应时”“短跑”“起跑反应时”等主题及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采用内容分析与逻辑推理的定性方法对涉及反应时运动成绩关联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与演绎。
4.3 统计学方法
实证研究主要采用SPSS 17.0(Chicago,II,USA,2008)与Excell2003的数据描述与推断功能展开定量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具体方法如下:1)利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勾勒出的整群箱形图、整群误差条形图及折线图形象直观表达起跑反应时数据的离散与集中趋势,如反应时稳定性特征。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起跑反应时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5 研究思路
以反应时学术理论研究结论的分歧,运动实践领域的困惑及需求作为问题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反应时现有理论基础(反应时概念、反应时与起跑反应时区别、心理干预及制约因素),利用对田径世锦赛短跨项目起跑反应时及运动成绩数值的数据描述与推断,验证或质疑部分研究结论,表述个人观点。
6 研究目的
力求通过文献路径梳理一个清晰与完整的“反应时”研究概貌,即问题起源、运行机制、分歧与共识、前沿与瓶颈;尝试利用实证的手段验证“反应时”部分研究观点,质疑常识的认知观念;启发教练员及运动员对“起跑反应时”训练环节理性认知的思考,科学合理地安排起跑反应时的训练计划。
7 结果与分析
7.1 性别对田径短跨项目运动员反应时的影响
Babic等[17]的研究表明,2004年奥运会100 m男子运动员反应时短于女子运动员,且呈显著性差异。Martin等[18]在1993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与1994年欧洲田径锦标赛100 m比赛的研究报告指出,与女子运动员相比,男子运动员具有反应时更短的趋势,该趋势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Moravec等[19]在1987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100 m比赛的统计分析中发现,女子运动员具有反应时更长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另有研究发现在1988年奥运会中,男女运动员的反应时无差异,决赛阶段女子运动员反应时具有更短的数值[20]。Giorgos[21]通过对世界室内外田径锦标赛及奥运会田径比赛的统计分析发现:除去个别场次存在显著性差异外,男女运动员在60 m比赛中反应时无显著性差异;其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反应时的同等和近似性难以解释;100 m比赛中男子运动员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女子运动员。李岳兵等[22]研究发现:男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比女子运动员快,但是反应时差距少且无显著性差异;男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起跑反应时和成绩呈显著性相关,小年龄组呈低相关性;各年龄组女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与成绩都呈非显著性低相关;起跑快的运动员运动成绩并不一定好,尤其是200 m与400 m跑的女运动员。董胜利[23]研究发现我国男、女短跑运动员起跑反应速度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从事不同专项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对参加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短跨类项目比赛的男女运动员起跑反应时数据进行方差齐性与正态分布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研究表明:1)KS检验,P<0.05,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P>0.05,方差齐性。2)100 m起跑反应时男女运动员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100 m栏与110 m栏男女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本研究验证了人们普遍所持的男子比女子运动员反应时短的观点[24]。大样本人群考察研究发现人体对听觉刺激反应时存在性别差异,即支持反应时差异有利于男子的倾向[2526]。相反,小样本人群的研究未发现反应时的性别差异[2728]。反应时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原因尚未可知,其与神经学[1]、力学因素相关的研究相继展开[12]。Winter等[29]发现电机延迟(electromechanical delay)现象,即肌电变化和动作之间的时间间歇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7.2 比赛距离及项目类型对田径短跨项目运动员反应时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库瑞等对撑杆跳、跨栏、跳高、铅球、跳水、游泳等项目运动员进行全身反应时测定,发现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30]。1984年墙壮[31]对不同项目(乒乓、足球、击剑、田径、羽毛球、排球、体操、篮球)少年运动员的反应时进行研究,发现各项目运动员对不同信号刺激的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同项目或相同项目不同技术类型的运动员间,其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张力为等[32]发现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持续时间长短与反应时快慢呈负相关,非周期性项目对反应时要求较高。李今亮等[33]通过对第10届奥运会短跑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研究发现:跑距的减少引发反应时的缩短;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其起跑反应时数值较小。
基于运动员起跑反应时数据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的基础之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距离及技术差异的各类短跨项目起跑反应时予以检验。研究表明:1)KS检验,P<0.05,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P>0.5,方差齐性。2)男女100 m与200 m、男子200 m与110 m栏、女子200 m与100 m栏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3)男女200 m与100 m、女子200 m与100 m、男子200 m与110 m栏在起跑反应时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3,比赛距离、项目技术动作特征是影响运动成绩对起跑反应时依赖性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有力支持了其他研究报道中关于反应时短距离速度项目优于长距离速度项目,球类运动员优于田径、游泳运动员,比赛分工或训练适应导致反应时差异性等观点。
7.3 竞技等级水平对田径短跨项目运动员反应时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运动训练与反应时相关,随训练时间增加及水平提高,反应时增幅减小且逼近极限,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或爆发力对起跑反应时的影响作用较大。生理学研究发现一般人与运动员神经传导时间无差异;训练能够提高高位中枢中各种信息情报的传导速度,即在大脑皮层经过神经冲动所形成的大量神经回路传导系统,汇总及加速其判断能力;训练缩短的反应时与受信号刺激后肌肉的兴奋性,高级中枢的判断分析能力显著相关。1991年李志林[34]用RSB型反应时、动作时测定仪对各年龄段及等级的乒乓球运动员进行简单反应时、简单动作反应时、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动作时、简单应答时、选择应答时等6项指标进行测试,发现随年龄增长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反应时指标数值逐渐减小,以上指标遗传度较高可作为运动员选材依据。1994年毛志雄等[35]利用美国制造的“视觉动作测试训练系统”,对不同等级运动水平运动员(剔除年龄干扰)的运动反应时予以测试,发现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的反应时指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任未多等[36]发现学者对运动水平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所持观点各持己见,以选择反应时作为因变量时,需平衡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周石[37]研究发现EMD在疲劳性工作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电机械延迟随疲劳加深而逐渐延长,波动范围小于前反应时。颜军[38]研究发现运动性疲劳引发大脑神经活动灵活性的下降及电机械延迟的延长,适宜的运动负荷会对反应时产生良好的影响。谭汉桥[39]研究发现运动员比赛轮次与运动成绩相关,起跑反应时逐渐减小直至决赛达到最快。
鉴于参赛选手创造的运动成绩属大样本且符合正态分布,利用运动成绩均数及标准差划分运动员等级水平,即
7.4 参赛轮次及负荷强度对田径短跨项目运动员反应时的影响
鉴于项目轮次参赛运动员数量迥异且数据分布状态不明,故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克鲁斯沃里斯H检验)对不同运动项目跑反应时(预赛半决赛决赛起)予以显著性检验,如图4、5所示,研究表明:1)女子200 m预复决赛各轮次跑反应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项目各轮次间未见显著性差异。2)男女短跨类项目起跑反应时都呈现预复决赛依次加快的趋势,各轮次运动员的注意力专注度、起跑动作质量愈发激烈。以上研究验证了金庆红[40]所持“从预复决赛世界优秀短跨运动员的起跑RT呈现缩短的态势的观点。董胜利[23]研究发现男运动员各赛次间反应时无显著性差异,女运动员在部分项目赛次间反应速度有显著性差异,男女运动员反应时都呈现前后赛次加快的趋势等一系列研究观点。
7.5 运动反应时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
Giorgos研究发现,反应时与运动成绩呈显著性相关,反应时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精英运动员水平上表现明显,60 m女子运动员相关系数大于男子运动员(r男=0.550、r女=0.601、P<0.05),100 m的起跑反应时普遍与运动成绩相关性小(r男=0.349、r女=0.351、P<0.05)[21]。莫拉维克等分析了1987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100 m决赛运动员的反应时(男子175±45 ms、女子196±35 ms),反应时和运动成绩间无显著性相关性[25]。Bruggemann等[20]对1988年奥运会100 m比赛运动员的反应时(男子153±21 ms、女子152±16 ms)分析结论支持前者的报告观点。马丁和布昂克里斯迪亚尼分析206名男子运动员和191名女子运动员的反应时(1993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和1994年欧洲田径锦标赛)的报告发现反应时与运动成绩间存在着显著性的相关性(P<0.01)[20]。邱宜均[41]通过对64名优秀短跑运动员和75名普通大学生的简单反应时测定,发现反应时与运动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2。1991年丁忠元等[42]认为反应时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国内外100 m优秀运动员的反应时是0.220 s与0.160 s左右,反应时0.160 s的差距对于运动成绩0.5 s距离影响显著。朱旭红[43]研究发现男子100 m成绩与反应时中度相关,水平接近的高水平运动员间反应时对成绩差异无显著性影响,反应时是100 m成绩10 s以内比赛胜负的主要因素,反应时对成绩差距较大选手之间的影响甚微。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法对起跑反应时与运动成绩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男女200 m、女子100 m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且相关系数高;男子100 m呈现显著性差异,且相关系数低,见表4。以上研究为学者所持观点及结论提供了支持或反驳的实验案例,作为以毫秒决定优胜与否的短跨类径赛项目,起跑反应时与运动成绩属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是非线性关系,很难通过一场系列赛或个别运动员案列得出普遍的规律,目前关于60 m项目反应时和运动成绩的研究鲜见报端。
7.6 运动反应时的稳定性
1991年丁忠元等[39]发现低水平运动员的反应时波动性较大,与神经过程不稳定、灵敏性差有关。赫葆源等发现,优良实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的变异系数为10%~13%,因此,反应时稳定性的表现应以±10%的波动范围为宜。张毓芬等通过对11支男女青少年篮球队,湖南省6个地区业余体校篮球队的384名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的反应时测试,发现头脑清晰,情绪稳定,控制能力强的队员反应时标准差较小[31]。
变异系数是反映不同量纲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重要参数,研究发现:1)男女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集中程度及稳定性明显优于起跑反应时,运动成绩更多是一种竞技实力的客观体现,起跑反应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及波动性强。2)男女运动员反应时波动性及稳定性具有显著性差异,男女运动员运动成绩趋于稳态。3)除去女子200 m与100 m栏预复决赛各轮次反应时及运动成绩的变异系数较为稳定以外,其他各项目及组别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较大起伏;预复决赛各轮次变异系数依次降低,如图6所示。以上研究作为对过往研究的补充及深入探讨,揭示出起跑反应时与运动成绩的优劣应体现在绝对数值、稳定性2个方面,伴随着赛程组次的递进、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优秀及近似,反映其数据离散度的变异系数愈发递减,稳定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素质的特质客观指标。
8 结论
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性别因素对田径短跨项目运动员反应时影响,男女100 m、100 m栏与110 m栏起跑反应时分别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Sig男100 m-女100 m=0.00<0.01)与显著性差异(Sig男110 m栏-女100 m栏=0.046<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比赛距离及技术差异的短跨项目反应时予以检测,除去男女100 m与100 m栏、110 m栏外其他不同运动项目间均存在不同程度显著性差异,即Sig男100 m-200 m=0.001<0.01,Sig男110 m栏-200 m=0.001<0.01,Sig女100 m-200 m=0.000<0.01,Sig女100 m栏-200 m=0.000<0.01。
2)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对田径短跨类不同项目预复决轮次反应时予以检验,除去女子200 m预复决赛各轮次反应时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未见差异,即Sig女200 m预复决=0.045<0.05。采用皮尔逊极差相关分析法对田径短跨类项目反应时与运动成绩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男女100 m、200 m起跑反应与运动成绩存在显著性相关,即Sig男100 m=0.016<0.05,Sig男200 m=0.000<0.001,Sig女100 m=0.000<0.001,Sig女200 m=0.000<0.001。
3)不同等级水平的短跨类运动员起跑反应时未见显著性差异;除去女子200 m与100 m栏预复决赛各轮次反应时的变异系数较为稳定以外,其他各项目及组别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较大起伏;预复决赛各轮次变异系数依次降低。
4)心理学定义的反应时区别于训练学领域起跑反应时的界定,即起跑反应时=实际反应时+反应动作时间(蹬力达到阈值时间);人体反应时遗传度高及数值保守,训练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及发挥人体反应时潜能;下肢力量、起跑技术的规范程度、动作协调性是导致反应动作时间及起跑反应时的关键因素。
9 建议
1)起跑反应时与运动成绩都是田径项目主观设置、场地器材及运动技术制约下人类挑战机体潜能的素质机能指标类数值反映,具备动态性及不可预测性的特征,需要针对历届世锦赛及奥运会田径短跨项目运动员起跑反应时进行时间序列的研究,揭示起跑反应时递进、跃层、滞后发展的时间表,与运动成绩的拟合与相关。
2)田径短跨项目起跑反应时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研究结论存在分歧,碍于反应时固有心理干预因素运行机制的影响,运动项目距离、轮次及技术特征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短期内该问题仍将处于灰色及模糊状态,期待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开展机理性实证性研究,揭示个案现象的匪夷所思与真实数据的说谎。
3)教练员及运动员应该对起跑反应时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有一个学术认知及理性看待,回归到提高训练质量及水平的路径上,以调整训练环节的参数及变量作为提高训练质量的根本途径,而不是纠结于反应时。
参考文献:
[1]BRUGGEMANN G P,GLAD B.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t the Games of the 24th OlympiadSeoul 1988:Time analysis o fthe sprint event[M].Monaco:IAAF,1990:1190
[2]FERRO A,RIVERA A,PAGOLA I,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7th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Seville 1999[J].New Studies in Atheletics,2001,16(1):28.
[3]CHU D,KORCHEMNY R.Sprinting stride actions:analysis and evaluation[J].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Journal,1989,11(6):83.
[4]THOMPSON P D,COLEHATCH J G,BROWN P,et al.Voluntary stimulussensitive jerks and jumps mimicking myoclonus pathological startle syndromes[J].Movement Disord,1992,7(3):260.
[5]PAIN M T,HIBBS A.Sprint starts and the minimum auditory reaction time[J].Sports Sci,2007,25(1):85.
[6]王斌.反应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4):112.
[7]陈舒永,杨博民,韩昭.不同肢体的反应时和运动时间[J].心理学报,1986,18(1):6.
[8]马力宏.反应时、电机械延迟之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8,3(4):28.
[9]FITTS P M,PETERSON J R.Information capacity of discrete motor respons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4,67(3):115.
[10]MERO A,KOMI P.Reaction and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during asprint start[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0,61(8):75.
[11]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 (IAAF).Competition rules 2012—2013,in force as from 1st November 2011.CentenaryEdition[EB/OL].[20151016].http://www.iaaf.org.
[12]罗江南,谢洪昌.第16届亚运会100 m跑男、女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的差异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4):16.
[13]俞华,钱萍萍.浙江省第十三届大运会100 m跑起跑反应时及压力曲线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3,30(5):73.
[14]国际田径联合会.国际田径联合会官方网站[EB/OL].[20151110].http://www.iaaf.org/.
[15]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组委会.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官方网站[EB/OL].[20151110].http://www.iaafbeijing2015.com/.
[16]中国田径协会.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EB/OL].[20151110].http://www.athletics.org.cn/.
[17]BABIC V,DELALIJA A.Reaction time trends in the womens sprint andhurdle events at the 2004 Olympic Games[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2009,24(1):62.
[18]MARTIN D,BUONCRISTIANI J.Influence of reaction time on athletic performance[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5,10(1):73.
[19]MORAVEC P,RUZICKA J,SUSANKA P,et al.The 1987 International Athletic Foundation/IAAF Scientific Project Report:Time analysis of the 100 metres events at the 2nd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88,3(3):70.
[20]BRUGGEMANN G P,GLAD B.Time analysis of the sprint events.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t the Games of the XXIVth OlympiadSeoul 1988:final report[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0,11(1):89.
[21]GIORGOS P.短跑的反应时与运动成绩[J].国际田联田径运动新研究,2013,28(3):100.
[22]李岳兵,陈红华.不同年龄组别短跑运动员起跑反应时的对比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32.
[23]董胜利.对我国短跨运动员起跑反应速度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90.
[24]FOZARD J L,VERCRYSSEN M, REYNOLDS S L,et al.Age Differencesand Changes in Reaction Time:The Baltimor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J].Journal of Gerontology,1994,49(4):182
[25]DER G,DEARY I J.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Reaction Time inAdulthood:Result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Health and Lifestyle Survey[J].Psychology and Aging,2006,21(1):73.
[26]PROCTOR R W,WAND H.Set and ElementLevel StimulusResponse Compatibility Effects for Different Manual Response Sets[J].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1997,29(4):360.
[27]PRIVETTE G, LANDSMAN T.Factors analysis of peak performance:The full use of potentia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44(1):197.
[28]PROCTOR R W,WANG H.Compatibility effects for different manual response sets[J].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1997,29(4):355.
[29]WINTER E M,BROOKES F B C.Electromechanical response times andmuscle elasticity in men and women[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occupational Physiology,1991,63(2):126.
[30]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7390.
[31]墙壮.不同项目少年运动员的反应时[J].江苏体育科技,1984(4):39.
[32]张力为,毛志雄.竞技运动与反应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3,10(4):58.
[33]李今亮,张力为.对运动员反应时问题的探讨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