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发展战略机遇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2016-11-19黄昀胡英清孙杨
黄昀+胡英清+孙杨
【摘 要】阐述产业化发展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分析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化发展的职业能力要求存在的差距,探索产业化发展战略机遇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产业化 运动康复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63-04
近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中西并重、特色鲜明的康复医学学科体系,但目前我国康复医学较其他学科而言,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仍有诸多方面需要发展完善。其中,学科人才匮乏是其发展的瓶颈之一。以运动疗法为核心技术的运动康复专业已成为康复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康复在竞技体育运动以及群众体育运动方面,重点研究运动损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建立有效的损伤预防和康复方法与策略;在大众健康方面,重点研究各种疾病、衰老、身心功能障碍的运动预防和运动康复治疗方法与策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体育人口逐年增加,参加各类健身活动的人群急需得到专业规范的运动康复保障,这大大增加了社会和市场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需求。
康复医疗本身即是服务业。服务业产业化,产业的服务化,两大领域的融合是引领康复医疗发展的新方向。作为健康产业和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康复的产业化发展成了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产业化发展战略机遇下,解决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无疑是破除其发展瓶颈的关键。
一、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的状况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产业化的结果是必须提供有形的商品或无形的商品(劳务、服务),必须形成有组织的实体。因此,在产业化系统中,市场、效益、服务、组织等关键词尤为重要,而这些重要环节都离不开产业化人才的介入。
(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健康产业和体育产业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环境正在形成。作为改善国民健康、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健康产业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在健康产业六大基本产业群体中,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非(跨)医疗产业,以及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这两大分类明确提及康复、体育休闲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市场作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与创造力,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该意见还提及,在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群众对运动康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但产业化专业人才培养落后于市场需求。我国从2011年7月4日起,将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等 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国人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管理的实施等,都是发展运动康复产业的机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退行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社会对运动康复医疗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运动康复的产业化发展要求运动康复事业的各个环节对其发展的组织模式、运作模式、决策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构,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
关于健康产业人才需求的研究发现,健康产业对产业型的人才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上游人才(技术和项目研发人才)、中游人才(项目规划和运营人才)、下游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而目前中国能够独立规划、策划、运作大型健康产业项目的上游高端人才堪称稀缺。
研究显示,在美国,健康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超过了10%。2010年,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除了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制约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懂研究、能开发、会市场操作和管理的创业者群体。体育产业化要使体育转化成能向社会服务的产品和技术,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才资源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推进体育产业所需要的相关人才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推动目前体育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熟悉金融、财会、税制、营销、策划、中介等方面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才能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游庆冀研究发现,在康复医疗的产业链中,康复治疗理论和技术突飞猛进,但产业发展未跟上。可见,产业化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新经济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首先是将运动康复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获得市场的认可,市场的需求是运动康复产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其发展的机遇。然而,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如果仅仅是熟练掌握康复技术的技术型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大趋势的要求,无法避免将出现相对于学科发展,产业结构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
二、产业化发展背景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特点
(一)运动康复市场已呈现多元化结构,对专业人才的复合型能力要求日益突出。相关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运动康复经营机构大部分为非营利性机构,但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商业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营利性机构开始出现,成为运动康复市场主体,运动康复产业的多元化市场逐渐形成。例如,不少中小型企业投资休闲康复场所、运动康复场所等具有消费市场的项目,希望通过公共投资可以获得利润。如北京英智康复,在以国家三级康复体系,预防、治疗、康复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的原则基础上,深入打造康复医院、社区康复、居家康复一体的三级康复护理体系。集团涉及康复医院、康复养老、专业康复中心、教育、康复辅助设施等,以康复医疗为核心,沿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延伸,构建产业链协同优势,向客户提供完整的“大康复”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康复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协同作用。又如北京弘道运动医学诊所也是一所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服务的私企医疗机构,为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的患者和寻求恢复到竞技状态的专业运动人士提供国际骨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学方面的信息咨询、手术转诊服务,并提供保守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服务。此外,还有北京舒坦运动康复中心、AT运动物理治疗中心、福特纳斯物理治疗&运动表现中心等,这些康复企业的运作,成为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和平台。在产业化发展环境下,这些产业链需要大量的具备精通康复技术、产品研发、企业运作模式、项目策划与实施等职业能力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
(二)运动康复服务产品化特性的完善,使新媒体成为重要的市场运营模式,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2015年在中国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引起热议,其原因是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们的吃、住、行、购等都离不开网络的平台,“互联网+康复”的理念也在逐渐深入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中。如远程智慧康复系统,便是乌镇互联网医院的一个康复训练平台,医生通过这一平台,可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还可对其在家的康复训练状况进行评估,及时修改电子处方给予患者指导。另外,如国内某知名康复企业,将移动医疗与康复医疗结合,旗下产品的医生端可通过筛选标准康复治疗视频库为患者定制个性化康复处方。公司在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让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居家康复方面取得了可贵经验。
南京一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也开发了网络运动吧应用与服务平台,实现了各种异构终端的跨设备使用。通过这一平台,有需求的人群可便捷地享受到专业的运动康复服务。
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日新月异,使得加快现代IT信息技术在康复诊疗过程及康复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成为趋势。
三、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化发展的职业能力要求存在的差距
(一)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环境下,要求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以康复治疗技术、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并具备运动康复服务项目市场化运作能力。乌丹星研究认为,健康服务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与医学专业相比,应该更宽泛、更通识化、更社会化和大众化。运动康复产业发展需要的更是一种跨越单一学科、综合素质高、集专业技能与社会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其要求更高,培养难度更大。高校培养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更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技术精。运动康复专业作为技术应用型专业,掌握牢固的运动康复治疗技术是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立足职业岗位、顺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基础。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只有熟练掌握退行性骨关节病、神经肌肉疾病、运动损伤等疾患的康复评定、训练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开展有效实用的运动康复处方的设计与研发,满足市场对运动康复服务的需求。精湛的专业技术也是运动康复行业人员具备康复治疗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前提。
2.视野宽。在产业化发展环境下,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对于专业人才来说,仅仅具备先进精湛的专业技术,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必须具备对政策深入的领会和解读的能力,在康复服务项目研发策划时,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合作发展的有利契机下,运动康复人才需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领域,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技能广。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层次的快速提升,以手机、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等为主的新媒体在不断地融入大众生活,运动康复知识、技能传播,甚至是服务供给都出现了新趋势。未来的发展中,会逐渐成为运动康复产业链的巨大经济载体。另外,在诸多发达国家,已较早地将成熟的康复理论体系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引导式训练,成熟运用到日常生活防护和康复环节之中,多媒体康复成为康复行业中的新兴领域。在当今中国,大众已深刻体会到新媒体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多媒体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4.实战强。在产业化发展的大市场中,专业人才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统合为运动康复服务项目策划、营销、实施与管理的“实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产业链健康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现代化的企业竞争从本质上也是种人才竞争。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也具有组织、参与、经营等多重属性,参与“实战”是培养具备市场拓展、经营管理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以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能力为核心,但缺乏产业化相关的职业能力构成。运动康复学是体育学、康复医学相互交融形成的新兴学科。它是以运动科学和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以运动为特色手段,强调康体结合,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类损伤和退行性病变,促进功能恢复的一门应用型学科。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能,并具备一定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005年,教育部批准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成为目录外专业。2012 年教育部将专业定位为特色专业,并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截至2013年,已有包括体育院校、医学院校、师范类院校及其他综合院校在内的33 所学校开设此专业。高校是培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目前运动康复专业的学历层次培养已涵盖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本文选取了不同教育层次、在运动康复专业办学较为成熟的院校,如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大专)、武汉体育学院(本科)、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比较它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其提及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表1结果显示,在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各院校都把专业的技术能力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在熟练掌握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不同培养层次在知识宣教、疾病防护指导、社会服务、科研能力培养各有侧重。成都体育学院还将行政管理能力作为运动康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各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为行业运动康复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从事康复治疗、运动伤害防护、健康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同时表1结果也提示,在各个培养层次的培养目标中,未具体体现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人才所要求具备的项目研发、项目策划与实施、市场调研与分析、企业运作等能力。
四、产业化发展战略下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理实一体,学练结合,研发并重”,建立系统实用的运动康复治疗技术及科研能力培养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十余年探索,已积累不少经验。大多数院校在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如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使用、够用;实践教学学时比例逐渐提高;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实习实训机会大大增加等,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产业化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和掌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将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科学研究、项目开发等环节整合成实用、系统的培养流程。
在课程体系中,重点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以项目任务为主导,学练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具体案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层次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在学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到科学研究的切入点。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就问题而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能将研究成果开发成运动康复服务的“产品”,推向市场。
(二)“通识并行,学科互通,学分互认”,结合产业行业需求的跨学科教育。产业化人才是能力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学科知识体系上,也应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跨学科方法可以产生一种综合性的理解力,是解决许多复杂问题的重要前提。随着产业发展,因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化的问题,不能仅用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来解决,而是要通过多学科、多元化观点形成新的视野。跨学科人才因具备广博的知识,在应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能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跨学科教育是产业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下,可设置与运动康复专业职业岗位需求、职业素养形成、职业生涯发展相契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相近学科的课程优势,设置更多的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开放课程,供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修。无论是在校内其他专业或是校外相近专业,学生按要求在校内外完成学习获得学分,均能给予认可。
(三)“产业主导,市场融通,任务驱动”,着力于新知识、新方法、新能力转换的创新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运动康复产业竞争能力的最大差距就是缺乏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运动康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迫在眉睫。
创新教育问题实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即是使学生能利用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转换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在课程课程设置时,以核心课程等模式保证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并通过选修制度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学习能力,同时强调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融合。
从技术型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向产业型人才知识、能力、方法转化,对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元的培养过程。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依托体育产业、健康产业平台,准确把握服务市场需求,以任务为驱动,考虑设置具体项目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校企合作,点面结合,师生协同”,辅以多形式、多渠道合作的创业教育。2015年6月,国务院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到要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凭借企业、高校和科研院三大主体,通过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市场开发、咨询服务等活动, 实现了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经济进步等效益。高校创业教育可为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培育“实战”经验丰富的后备人才队伍。校企合作模式给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战”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创业学习。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高校应把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将校企合作模式向更为深入的多元化合作途径推进,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习实训基地。另外,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共同创建运动康复研发中心、康复服务连锁企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等,以学校为点,以行业企业为面,点面结合打造创业平台。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还提及要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大学生创业,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各项保障。高校教师由于其丰富的创新成果、一定的社会阅历及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备有利条件。师生协同创业模式将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综上,高校是培养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对运动康复产业化人才人才职业能力的准确分析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在这一方面,国内并没有过多的经验可借鉴。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面,课程体系的创新、产业化课程与项目的设置、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产业型师资团队的培养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社,2001
[2]胡沈健.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6
[3]全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EB/OL].(2011-10-10)[2015-12-11].http://www.nmg.xinhuanet.com/xwzx/2011-10/10/content_23859711.htm
[4]许阁.大众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5)
[5]乌丹星.中国健康产业的人才发展战略[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2)
[6]刘青松.我国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2(4)
[7]张胜.体育产业途径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黎健民.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2015(5)
[9]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 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11)
[10]苍海,王安利,张恩铭.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
【基金项目】广西首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项目(2013-2016)
【作者简介】黄 昀(1974— ),女,广西桂林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产业与传媒系系主任,教授,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