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学与社会为主题对中职升本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的探索
2016-11-19黄溪肖潇玥
黄溪 肖潇玥
【摘 要】从“中职升本”学生学习现状、化学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教学探索等方面分析化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化学与社会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升本 化学与社会 人文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56-02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西教育厅从2013年起在部分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收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从2014年起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但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科学等问题。衔接好中职与本科教学,加强基础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为了“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中职升本”学生开设化学与社会课程,不仅能增长其基础科学知识,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中职升本”学生学习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汽车服务工程四个理工科专业。对2014年首批“中职升本”学生调查发现,由于在中职教育过程中,侧重的是学生技能培养,大多数学生没有系统化地学习高中数理化等相关基础课程,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未能很好地适应普通大学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方式与方法。为此,针对“中职升本”培养计划,需新增设基础英语、数学、物理、语文、化学等相关基础学科,促使“中职升本”学生顺利完成由中职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弥补高中相关文化基础课的缺失,更好地与大学课程内容衔接。
(二)学习动机不强
大多数“中职升本”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缺乏兴趣与信心,之后选择中职学校学习一门技能。虽然他们通过自身能力,经过中职“特别高考”,进入大学本科继续深造,但是和同年级普通本科学生相比仍有差距。在相同环境下,学生跟不上本科教学进度,学习动机不强。
(三)学习习惯不科学
由于中职学校重技能考查,轻理论教学,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比较散漫,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的习惯,导致学生对相关原理现象、概念理解模糊,没有形成系统认识。在大学基础科学学习过程中,对理论课程接收能力比较弱,大部分学生采取突击硬背的方式通过理论考试,对于所学专业原理并不理解。
二、开展化学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通过品德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的发展。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人对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认识,人文主要为科学导向,科学主要为人文奠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研究物质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是各个应用性学科的基础。它深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环境污染、化学武器、食品安全、药品质量、毒品等问题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运用好化学这把双刃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今后教育培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对于“中职升本”的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全面地介绍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的同时,开展人文科学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职升本”学生。其次,从人文教育角度构建基础知识,贴近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适应“中职升本”学生的需要。
三、化学人文科学教育开展路径与对策
化学与社会课程紧扣“化学与社会”主题,结合“中职升本”学生特点,对人文科学教育进行探索,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一)精选教程,构建人文科学教育
市面上关于大学化学基础学科的教程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基本化学知识为主线,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四大领域,基本涵盖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另一类是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为主线,围绕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建立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创造性地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如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共同推介的“Chemistry in Context:Applying Chemistry to Society”(化学与社会)一书。
针对“中职升本”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备等特点,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难度适中的教材,精编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本着“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笔者选择了化学与社会(蔡萍编)一书。该书共10章,从知识性和实用性阐述了化学的发展史以及在能源、环境、生命、材料、医药、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并在书中贯穿化学基本原理、思考题以及趣味阅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教学。
(二)衔接知识,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普通本科化学课程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的高深性和专业性,突出“系统化”和“逻辑化”。“中职升本”学生整体水平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降低理论深度,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基础化学课程应该与普通本科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考虑学生所处阶段与知识接受水平,侧重介绍化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衔接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将化学的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案例帮助理论的理解。对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升本”学生,基础化学课程培养目标在于扩大学生的人文科学视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选取和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基本的定量计算;道德与方法论介绍。
(三)提升素养,融入人文科学教育
1.从化学家走进人文科学精神。从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到炼丹术冶金时期,从近代化学理论构建探索物质结构到现代化学兴起和社会功能,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化学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家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激励学生。例如在授课过程中,从人文科学精神引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构建社会责任心与探索精神。在讲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章节时,介绍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收集已有数据情况下,花费20年的时间才把化学元素从无序变为分门别类的元素周期表,揭示元素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通过该事迹,倡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树立能吃苦、能攻关的科学精神,以及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再者,介绍居里夫人在发现元素“镭”之后,将这一专利无偿奉献给了人类,使“镭疗术”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通过此事迹,倡导学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树立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境界。此外,针对“中职升本”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视频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化学家发现自然规律、探寻实践的精神;并推荐相关参考书籍,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2.从化学应用走进社会责任。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教育过程中,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中职升本”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将基础知识融合到专业中去,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化学,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关注生活。“中职升本”学生虽然基础薄弱,但是动手和操作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用化学基本原理解释现象,学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例如在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时,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调查研究生活中不同品牌牙膏中的pH值,并思考、讨论其中的缘由。从化学实践中了解生活中的化学,既能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与人为善、协调共赢的团队精神。
关注发展。例如在讲授“化学与健康”章节时,介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事迹:她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使对恶性疟疾治疗成为可能,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并因此成为首位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以该事例,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维护、追求和关切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注责任。在教学中,运用辩证法的原理,让学生们了解化学发展具有两面性,需高度树立责任意识,避免灾难的发生。例如,正是由于塑料(主要成分聚乙烯)的出现,才使得食品、装饰、出行等包装变得多样,使人们生活变得方便和丰富多彩,但是也不能忘记塑料本身难以被环境降解,极易造成“白色”污染。正是由于核聚(裂)变的发现,才使我们能用核能提供万家灯火,又不会加重地球温室效应,但是也不能忘记切尔诺贝利与福岛核事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化学问题,学会关注社会问题,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影响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发展。从人文的角度对“中职升本”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科学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化学基础知识结构,有利于提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德育品质的再塑造,从而在此基础上实践、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容华.“中职升本”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16(3)
[2]张旭雯,鲍蔚萌,王秋.化学教学中渗透STS理念的思考[J].新课程(综合版),2014(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C452)
【作者简介】黄 溪(1986—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师,硕士;肖潇玥(1990— ),女,湖南湘潭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师,硕士。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