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016-11-18赵玉新程建华李思佳
赵玉新 程建华 李思佳
摘要:为迎合现阶段知识经济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工科高等院校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准大学生人才为教学根本目标,转变传统教育的模式,构建完整系统的创新教育体系。本文将结合在落实创新教育中本校自动化学院教师队伍的改革建设工作,从立足转变教学思路和改革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就高等工科教师队伍在落实创新教育中如何肩负起自身使命进行阐述,以期对其他工科高校教师推进开展创新教育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科;教师;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39-03
一、工科高校创新教育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决定社会发展导向的今天,国家间综合实力的激烈竞争在本质上就是知识、技术及人才的较量。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探索,但传统教育未能形成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人才需求。知识经济亟需创新人才,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只有从教育这个基本点入手,结合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把握住发展机遇,切实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基于对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关系的深刻理解,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框架局限,转变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确立以创新为核心思想,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高水准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基础上,全面建设迎合当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教育体系,推动落实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点的国家创新工程。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推进落实创新教育,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反映了知识经济在教育领域中的需求。作为在工程领域中培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军,高水平的工科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为中华民族复兴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工科大学生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创新水平,创新型大学生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我国在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开展教育创新活动,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于高等工科院校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不可错过的契机,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根据国家军用及民用导航领域的高精尖的人才养需求,经过对创新教育建设的不断摸索,依托高素质人才和自身学科优势,打造创新型一流高水平教学团队,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输送学风好、水平高、素质硬、能力强的优秀创新人才。
二、工科人才创新培养的要求
在国务院颁发的《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1]。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依靠高等工科院校的教育。高等工科院校是以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2]。高等工科院校,结合知识经济体系下的市场需求,坚决贯彻以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方针,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现代工程具有科学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性,对工科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一名学生应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坚韧的奋斗志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人生信念、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科学性角度出发,现代工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深厚的工程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以及掌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性和综合性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素养,可以灵活地进行跨学科知识技能应用,并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合作、竞争等综合能力提出要求。
应用于工业经济平台的工科教育,依赖于现阶段工程实践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水平,需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但处于校园学习阶段的工科大学生还停留在学习阶段,尚未走入实际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工程实践变革脚步加快,引发的需求也日新月异,这对工科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不仅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还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及实践经验,依托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开展新型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运行维护,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改造与创新。
三、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工作
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实现的。在创新教育改革中,作为实施者和组织者的教师是肩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如何深化进一步教育改革,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造就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工科教师在创新教育体系下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实施创新教育时教师群体的工作重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要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加强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形成以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观念。
全面建设创新教育体系,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在对传统教育观念扬弃基础上发展的创新教育观念是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能、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师需客观认识教育的创新性,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把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的关键点,自觉地将创新教育理念落实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形象地说,不仅仅要向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向学生授之以“渔”——即学习方式的培养、科学思维的树立、创新能力的锻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迎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建设一流教学团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没有教育教学的推进,也就没有人才的培养。因此,师资力量在一所大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队伍水平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及人文素养,清晰把握学科前沿和发展脉络,开展具有前瞻性的优质教育教学活动,带动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首先,提高道德情操修养,树立教师良好师德。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人师表,需以身作则。其次,要提高科研能力,高水平科研推动教学。科研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作为专业性较强、人才培养要求高的专业,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就无法获得最新前沿的研究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无法开展。导航定位系统课程团队一直秉承“科研带动教学,通过教学推广科研”的理念,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最新前沿科研研究,直接带动学院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教育方向,确保做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两手抓;而且,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参与高质量的国际、国家学术研讨会议、高水平专著编写工作以及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等,及时跟踪、吸收、存储当前最新前沿学科知识与研究成果,将其及时转化并引入到课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完成科研任务及教育教学目标。如在2015年12月,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调研团来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院调研,研讨会议上,双方就自身在各研究领域的先进技术及成果情况进行了学术交流,建立学术伙伴关系,知悉自身与其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开拓了教师对学科研究的新视野。目前学院导航定位系统课程教学团队的10人中,有6人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有长期工作学历经历,5人有校外博士后合作研究经历,大部分教师均有在研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三)探索创新教育方法、落实创新教育改革
教育观念更新之后,需切实跟进完整系统的改革措施保障创新教育顺利开展。教师需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保障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并就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等多方位进行探索革新。
1.结合创新人才需求,注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授课教学是在校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工科人才培养进一步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建设兼顾基础性、实践性及创新性的多层次创新课程体系。本校自动化学院的教学团队经过不断探索,结合学科优势和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课程转型,形成了由“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惯性技术基础”、“运动参数检测技术”、“组合导航系统”、“导航系统工程”、“惯性导航系统仿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现代船舶导航系统理论”和“船舶导航与控制专题”等组成的导航定位系统课程群[3]。针对原有专业方向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二次开发,对其内容整合优化,切实提升创新基础课程水平。把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对课程群优势资源的挖掘,形成全方位带动课程群发展的建设局面。
2.注重多元个体差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统一性、标准性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社会生产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标准转变为更加多元化。培育模式与创新人才之间的匹配问题亟待解决,高校教师团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导师,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统一计划、硬性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和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把握基本原则不变情况下,灵活科学处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与个体差异的个性发展的关系,注重学生个性与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培养和发展,因材施教,切实教学方法灵活化、培养模式个性化、培养方案多样化,在管理方面由统一硬性管理转变为灵活弹性管理,推进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以后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研究项目,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开展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3.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机制,创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核心,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创新环境,与研发创新实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校科创平台建设和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工作融科研、课题、实验、开发、设计于一体,将一线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研发创新,让学生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并将创新的科研成果投入市场,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这样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多种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其他工科高校的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技术创新项目和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理论研究项目,将教学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宽厚的专业学科知识上进行开展创新实践教学,训练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口径宽泛、能力卓越、素质过硬,特别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切实推动工科教育创新实践改革。
四、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改革,教师团队作为创新教育的推动者,需紧贴专业特色培养需求,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为目标。导航定位课程教学团队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建设了高水平的一流教学团队,不单一教学,重视多元化教育,合理规划课程群,实现产研学一体化,注重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不仅有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同时对船舶导航领域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振鲁.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69-71.
[2]汪涛,冯沈萍.工科教育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教师教育学报,2012,10(4):182-184.
[3]赵琳,程建华,陈子谦.质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