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怀故国?英都“明糖”

2016-11-18良支

饮食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糖块干粮战乱

良支

南安英都有一种糖,叫“明糖”,它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甜食小食品。相传,它始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是乡人为躲避战乱,逃荒山林而准备的干粮。

据说,当年洪承畴降清之后,引清军南下,一开始还算顺利。后来,得势的清王朝不顾汉人礼节,以征服者的姿态强行推行剃发制,引起南方百姓的强烈不满,大家奋起抗争。

当时,深知汉人习俗的洪承畴,不得不向清政府献策,要求暂缓推行剃发制。而此时,民间的反清斗争,已在南方各地迅速形成,大有燎原之势。乡民们三五成群地跑到山上,或躲避战乱,或数十人一队揭竿而起。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逃灾避祸,人们在外流亡时,总得带上一些干粮。于是,英都的“明糖”就诞生了。

那么,为什么叫“明糖”呢?除了这糖块的黑灰中带有些许透明之外,还一层意思是反清复明。乡人不但把它作为干粮来充饥,同时还寄托着对故国的怀思。

“明糖”的主要原料有地瓜、糯米、麦芽糖、花生、芝麻。乍一看,这都是土生土长的土特产,原生态绿色的五谷杂粮。这种东西,家家户户都有;这种糖,家家户户都会做。

制作“明糖”时,人们先将地瓜去皮,煮熟后捣烂。再加入调制好的麦芽糖和糯米糖,然后继续加热搅拌,将糖熬煮成适度的硬块之后,加入炒熟去皮的花生和炒芝麻,一起搅拌均匀。之后,搓成圆条,再压成一寸半宽的长条,卷起;或切成一寸半长,半寸宽的糖片,撒上一层面粉或米粉,以防糖块粘连在一起。将“明糖”放入干燥的食品袋中保存,装在身边,食用方便,可以抗饥防饿。

英都的“明糖”,因为主料是地瓜,所以看起来颜色有点暗灰透明,米白色的熟花生镶入其中,看起来很是显眼。为了防止粘连在一起,需要外加一层白面粉,故整体看来,犹如秋末冬初的大山岩石上,撒上一层薄薄的早霜,别有一番清瘦之美。

“明糖”入嘴之后,先是有花生和芝麻的香味,而后慢慢咀嚼,虽黏却不粘牙,虽甜却不腻口。含化在口中,不留遗渣。“明糖”高热量,嚼上一口,可以顶上半碗米汤。它耐饥饿,增体能,确实是古时农村家中常备的美食,是出门行路、游走他乡的充饥干粮。

老人们常说,这英都的“明糖”,在他们读书的时候,还到处都有卖呢。后来几十年过去了,似乎不再见到了。

那时候,一条条“明糖”卷得像鞭炮似的,放在竹篓之上,篓子上都是白白的面粉。有一老人常站在学校的门口,专等孩子过来买糖。孩子来时,手捏着一两分钱站在那里,惦起脚尖看着。卖糖的老人拿出一把黑乎乎的大剪刀,根据孩子给的钱数,“咔嚓、咔嚓”地将那长条,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糖块,数过后,递给孩子。

而饿坏肚子的孩子们,则背着小书包,一边咀嚼,一边往家里走去了。孩子们有吃就好,哪里懂得英都“明糖”,竟然有这么一段传奇的故事呢!

猜你喜欢

糖块干粮战乱
一袋干粮
Searching for lost daughter 战乱分离母女终团聚
幸福的质感
临时改变
“糖块”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例谈
糖块
干粮
6年战乱
逃离家乡
挑剔的牙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