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实的提纯与新闻的微观结构
2016-11-18刘建明
【摘要】任何新闻事实都可分解为事象,呈现出事态、事因和事理三个元素,对其提纯能大幅度提高新闻的质量。自然界和社会发生的事实有不同类型,陈旧事实和新鲜事实、短促事实和延续性事实、硬事实和软事实、一般事实和趋势性事实,都是由事象及其元素构成的,经过记者的选择与提纯构成新闻事实。事实的类型不同,在新闻建构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由此展示出新闻的特定状态和寓意。事实提纯和新闻事实类型的理论,不仅适用于短新闻的写作和分析,对三四千字以上的长新闻的建构也有指导价值。长篇新闻集结几十个事象建立起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穿插细节描写、事实阐释或触景生情,在容量较大的文本中再现重要事件或社会的显著变动。
【关键词】新闻的事象;事实提纯;事实的类型;新闻的微观结构
如果对新闻文本的构造做一番剖析,立即会看到一个异彩纷呈、类似原子结构的思维世界,除非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经过事实提纯的新闻。记者们总是把整个事件作为摹写的对象,自手抄新闻到今天的网络新闻,他们都是这样报道事件、反映世界的。我们透过新闻文本的微观结构,会发现优秀新闻都是通过事实的提纯①显露出卓异的效果,使新闻呈现出清晰或简洁的动态。
一、新闻的事象与新闻组构
结构主义学派认为,凡是按照秩序排列的物质都能产生分解效应,新闻事实也是如此。不论是业界的具体操作,还是新闻研究,一旦把新闻事实看成由若干事象构成的机体,就可在分解事实中提纯事实,大幅度提高新闻的质量。正像物质的“原子”一样,各种形式的新闻都包含若干事象及其元素——事态、事因与事理,它们有序、互射(互相牵动)而衔接有致地潜伏在新闻的微观结构里。例如:
暴雨致湖南岳阳县百米大桥部分桥面下沉断裂
中新网长沙6月4日电(记者 傅煜)4日凌晨,湖南岳阳县境内一座百米大桥因暴雨袭击造成部分桥面下沉断裂,目前暂未发生任何人车事故。
记者从当地宣传部门获悉,4日凌晨4时20分,由于连遭暴雨袭击,洪水冲刷桥墩,这座位于湖南306省道上、岳阳县筻口镇的筻口大桥桥梁桩基承载力急剧下降,6、7、8、9号桥墩连同桥面整体下沉。
险情出现后,岳阳县委县政府、筻口镇政府与公路部门火速赶赴现场,进行交通管制,目前未发生任何人车事故。
据悉,该桥修建于1958年,桥长130米,宽8米,由于当时设计技术等级低,承载力差,加之曾于2011年遭遇山洪,致使上游挖沙船失控冲撞桥体,成了危桥,后被维修加固。
这条新闻写得似乎简洁、清晰,由6个事象构成,共277个字(不算标题)。但读后仍有重复、累赘之感。如果记者运用新闻事实提纯的理论,把新闻事实分解为事象及元素,提炼出更准确、精粹的事实,仅用195个字、4个事象就能写出更为纯净的一篇消息:
中新网长沙6月4日电(记者 傅煜)4日凌晨4时,湖南306省道岳阳县筻口镇的筻口大桥连遭暴雨袭击,桥基与桥墩承载力急剧下降,6、7、8、9号桥墩连同桥面下沉。
记者从当地宣传部门获悉,险情出现后,县委县政府、筻口镇政府与公路部门火速赶赴现场,进行交通管制,未发生任何人车事故。
该桥修建于1958年,长130米,宽8米,当时设计技术等级低,承载力差,2011年上游挖沙船在山洪中失控撞上桥体,使其成为危桥,后被维修加固。
一切新闻都是事象的集合体,由一个个最简洁的事象呈现事实的演变及真相。作为新闻事实的细小成分,事象以事态、事因或事理显露出新闻事实的某个侧面或细节,具有时空性、运动性和可感性。用这种理论对前面引用的消息进行分解,可以看到原消息中包含的6个事象分别是:(1)暴雨袭击,部分桥面下沉断裂;(2)目前暂未发生任何人车事故;(3)暴雨袭击,桥基承载力下降,桥墩桥面整体下沉;(4)管理部门火速赶赴现场,进行交通管制;(5)目前未发生任何人车事故;(6)该桥早已成为危桥。在这6个事象中很容易辨别出事态和事因,以及由事态和事因的因果关系说明的事理,还会发现新闻中两个重复出现的事态,因而对其有提纯的必要。
事象作为事实的某个片段,由一两句关键话语或图像展示出某一景象或动向,富有动感。它的演变机制和归宿往往显露出一定的事理,“县委县政府、镇政府与公路部门火速赶赴现场,进行交通管制”这个事态,是另一个事态——“未发生任何人车事故”的事因,同时又说明政府的及时管制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条件,构成这条消息的主要事理。事理一般寓于事态和事因的关联中,与事态和事因具有重叠性。按照事实这些微观成分组构新闻,不仅析精剖微、举要删芜,而且事象各元素间建立起的因果关系,能凸显新闻事实的精华。
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多个事象的组合,由多个事态、事因和事理构成新闻事实的总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1]多个事态在新闻中互联、互通和互补,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形式和链条。记者获得新闻事实后,将提纯出的事态、事因和事理纳入一个有机系统,一篇价值极高、去粗存精的新闻将一挥而就。
二、新闻建构中的事实类型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任何事实都由两三个事象构成,并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这样的事实如果有报道价值,经过记者的提纯则构成新闻事实。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在新闻建构中发挥不同作用,记者发稿的采用率也不同,由此展示出新闻的特定状态和寓意。这些事实的类型包括陈旧事实和新鲜事实、短促事实和延续性事实、硬事实和软事实、一般事实与趋势性事实。
(一)陈旧事实对新鲜事实的增益
陈旧事实是受众熟悉的一些事情,许多人知道它们发生的时空和具体情形。比如冬天一到,人们都知道北方要下雪,下雪就是循环往复、被人们所熟知的陈旧事实。陈旧事实由于没有任何新意,本身无法构成新闻。但有些陈旧事实却成为新鲜事实的前提和铺垫;某些陈旧事实构成新鲜事实的原因或背景;有的陈旧事实奇异、惊人,和新鲜事实对比,能增强新鲜事实的寓意;还有的陈旧事实成为发现和解释新鲜事实的线索。以上四种陈旧事实同新鲜事实不可分离,不仅在新闻中被染附上新闻性,而且对新鲜事实有增益效用,也就成为新闻的原料而被记者采用。
新闻主要是由新鲜事实构成的。新鲜事实是指广大公众从未见过、听说过的事情,具有“未知性”。同陈旧事实相比,新鲜事实稀少、罕见,记者到处寻觅并经过辨别才能发现。越是变化较多的地方、有冲突的地方、人们议论纷纷的地方,越可能存在新鲜事实。重要新鲜事实都有新闻价值,能吸引广大受众的关注,是媒体报道的主要对象。
新鲜事实是社会发展的新景象、新变化,受众之所以关注它们,不仅是想了解生活中的新事态和可能出现的社会异常变化,还想知道事态出现的事因和事理,满足其认识世界的需要。新鲜事实的繁盛及接连被报道,不仅成为公众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而且能不断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二)短促事实与延续性事实的交互与逆转
新闻事实有长短不同的寿命。一次简短的事件仅发生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内,时间很短,被称为短促事实,大量新闻都是对短促事件的报道。短促事实是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和不再发展的事件,线索单一,有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特点。这类事实尽管延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就结束了生命,如果它新鲜、重要或令人惊诧,就有报道价值,构成新闻事实。
与短促事实相反,有些事件一旦发生能延续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称作延续性事实。对这类事实多用大容量、中长篇新闻或连续报道去呈现,让受众知晓事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延续性事实具有多空间的转换,众多事象发生在不同地方,当事件消失在矛盾的终结之处,新闻的持续过程才算了结。这类事件的发展如果出现曲折,每个拐点都会产生新闻。
在许多记者眼里,新闻仅限于当天或最近发生的短促事件,但实际上,多数当天发生的事实只是个萌芽,要判断它是否会发展,除了要认识它有没有延续的动力,还要研究事件的全面动向,揣摩它可能向哪个方向发展。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空军在叙利亚边界击落俄罗斯战机,这个突发的短促事实引爆了各国媒体,俄土都亮出撒手锏,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新闻战和舆论战。到2016年7月,这一事件却发生了“土方道歉”的逆转,多国媒体再一次争抢新闻热点。媒体上短促事实和延续性事实的报道常常是交互、逆转的,长新闻和短新闻、要闻和简明新闻有机地构成每天的新闻议程,展现出事件的发展进程。
(三)硬事实与软事实的不同功用
在许多新闻中,还有硬事实和软事实把新闻的“主干”和“枝叶”完美地组合起来,使新闻的脉络既丰满又清晰。这两种事实表现为具体与含蓄、真切与模糊、事实与情感的不同色彩,使新闻不仅具有实在性,而且有深刻的意义或感染力。
硬事实是时空界限明晰、不能任意改变的事实,也称固态事实,包括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事件发生的时空和事件经过,构成新闻框架的基本材料。作为新闻中的刚性事态,硬事实没有任何弹性,必须精确无误。社会事件都通过硬事实体现出物理性,让受众对社会环境、事件的纠结和结局一目了然,产生置身于某个事件的现场感。不同媒体的记者都用完全或大体相同的词句表达硬事实,对它的再现容易取得一致。例如“11月25日,为期4天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对这一硬事实多家媒体的记者都是这样报道的,没有任何词句的改变。硬事实具有可视可闻的场域和声息,呈现事件的具体形式,用硬事实才能忠实地记录历史。
与此相反,软事实则难以确定具体的时空,是表达情态或意态的事实。情态事实描绘人的形声神韵,带有现场气氛和情感色彩。情态事实仍然是客观事实,不允许记者主观杜撰,但可用不同词句描写或表达。这是因为软事实较为模糊、含蓄,可以多写,也可少写,可以这样写也可那样写,在记者的笔下呈现出多面性。在新华社记者梁希之的一篇通讯中出现的“当历时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在雷雨的音效伴奏声中落下帷幕时,现场观众对演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雷声和掌声交相辉映,响彻全场,观众久久不愿离去”[2]这一软事实,还可这样写:“雷雨音效的伴奏刚一停止,立即在观众席中爆发出热烈、激越的掌声,在整个音乐厅回荡,观众注视台上的演员,迟迟不肯离去。”这两种说法都是真实的,但又不完全相同,二者都对情态事实做了多姿多彩、生动感人的描写。
富有意态的软事实显露出事物的某种性质、影响或功用,不仅有含蓄性,也有弹性。记者梁希之在新闻中说:“本次歌剧《雷雨》伦敦首演的成功振奋人心,为中国歌剧在海外的演出推广起到了绝佳的宣传效果,也向世界展示了具有中国标记的文化艺术名片,提升了中国原创艺术的世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3]这一意态事实对这次演出做出中肯的评价,说明这次演出的效果不同凡响。假如由另一位记者来报道这次伦敦演出,他可能会发出另一种议论。大量意态事实的内涵宽泛,寓意广阔,可用不同的陈述表达它们的某种意义或价值。
一篇新闻可以没有软事实,但不可缺少硬事实。只有软事实或以软事实为主的“新闻”,只能是散文,而不是新闻。把软事实娴熟地嵌入硬事实中的新闻,才是一篇栩栩如生的报道,是运用文学手法或理性阐释的新闻。
(四)属性不同的一般事实与趋势性事实
一般事实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存在、每时每刻发生的现象,它们的发生不能说明事物的规律,大多具有雷同性、重复性和平庸性。一般事实以类似的形式不断衍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它们大都被记者所扬弃。每天企业的生产活动,学校早8时开始上课,每年多次出现的工伤事故,某个城市不断发生的交通肇事,等等,这些一般事实不是陈旧事实,而是都有新的时空、情节和结果的新鲜事实。但它们都很平淡,大都没有新闻价值,被大量排除在媒介的报道之外。一般事实只有包含令人关注的因素才会被报道,比如一家企业在某日生产中试验了一种新方法创造出从未有过的效率,一次交通事故伤亡严重、有人奋不顾身抢救遇难者或有让人匪夷所思之处,就成为新闻事实,无疑会被媒体报道。
社会和自然界还有许多显露某种必然性、表明事物发展方向的现象,称作趋势性事实。趋势性事实有集合性,在一次趋势性事件发生后,迟早要产生一连串的这类事件,展示社会演变的方向和结果。趋势性事实由许多相关的环节和阶段组成,最终可能在某个环节发生显赫的变动,构成重大新闻。因此它们往往被报道,说明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或社会走向。中国改革是个跨世纪的趋势性事件,在30多年媒体的无数次报道中,都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前途。
新闻由上述不同类型的事实构成,而每个选定的新闻事实都经过事象及其元素的撷取,使受众认识社会的事态、事因和事理,从而把握丰富、复杂的世界。探究前面引述的“筻口大桥下沉断裂”的消息,就可发现,它的“(1)桥面下沉断裂,出现险情(新鲜事实);(2)管理部门赶赴现场实施交通管制,没发生任何事故(新鲜事实);(3)这座大桥由于1958年建桥时技术标准低,早已成为危桥(陈旧事实&趋势性事实)”三个新闻事实,让受众深刻认识到预防和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事理。
对新闻事实的划分和组合,为新闻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划分的每一步都伴随事实的提纯,不仅包括对新闻事象、事象元素的选择和删除,而且要确定和拟写(拍摄)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把它们有机地纳入新闻文本中。千万家媒体的每天报道,都以纯化的事象和各种类型的事实,在润物无声、人事沧桑和民众的喜怒哀乐中,有声有色地再现社会的变动。
三、长篇新闻的文本结构
新闻事实的微观结构理论,不仅适用于短新闻的分析和写作,对三四千字的长篇新闻的建构也有指导价值。实际上,一切新闻文本都是各类事象和事实类型的有机构成,不管新闻篇幅的容量有多大,从微观上着手建构新闻,才有助于提高新闻的准确度与效用度。
只有一个新闻事实(由两三个事象构成),叫一句话新闻;有2-3个新闻事实,叫简明新闻;4-7个新闻事实构成短新闻;含有10个左右的新闻事实则称为中篇新闻;15个以上新闻事实构成长篇新闻,包括容量很大的通讯、新闻分析、深度报道和谈话新闻。把长篇新闻建立在几个关键事象的基础上,经过事实提纯,集结几十个事象,使各种类型的新闻事实穿插在一起,即可形成一篇阐释性新闻文本。长新闻“主要运用各种背景材料和相关事实,阐释新闻事件的原因、结果、意义,重心在于解释。新闻主题、记者的传播倾向,主要体现在解释中”[4]。叙事伴随对新闻事件的事因和事理分析,以成就思想深度为目的。长新闻大都具有下述三种文本结构。
第一种是“中心事实的分层展现结构”。许多长新闻都有一个中心事实,与之密切相关的几十个辅助事实对中心事实加以延伸、补充或铺垫,整篇新闻内容才会既丰满又有厚度。中心事实以代表事件关键因素的几个事象为基础,反映事件的主干和核心信息,揭示事件的意义所在。在中心事实后分列出多个次中心事实,围绕每个次中心事实再分层铺排多个辅助事实,逐一延伸新闻的全部内容。所有辅助事实都是对中心和次中心事实的扩充,展示事件的背景、事态、事因或事理。在各个辅助事实中,适当保持各个事象的长度,经过归纳提炼事态、事因或事理,浓缩出一个个简明扼要的事象。每个辅助事实分别安插在中心事实产生意义的环节,以有说服力的事象展示这种意义的所在。
第二种是“长篇新闻叙事的线性结构”。事件性强的长篇新闻,通常从事件发生的瞬间写起,沿着“起始性事实—延续性事实—结局性事实”三个阶段,逐一推进对新闻事件的披露。在每个阶段集结若干事象,揭示事态和事因、事理的关系,追踪新闻事件发展的根由,并用多种事象说明事件的社会影响。正如事件通讯要“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5]一样,力求把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与动因报道得全面、透彻。
长篇事件新闻中的事象,分别被安插在事件的线性过程中,如同能工巧匠按照预定结构用一块块建筑材料精细地砌成富丽堂皇的大厦那样,把提纯的一个个新闻事象,紧凑而严谨地编排在一起,珠联璧合,精彩动人。记者常常把一两个事象单独作为一段,形成新闻的小段落,既能避免编辑的删减引起整篇的改动,又使消息眉清目秀、层次醒目。
第三种是“多个新闻事实的互补或对比结构”。有些长新闻为反映社会全局或某一领域的动向,揭示社会的整体走向而不是某一事件的趋势,不得不把对众多事实的阐释纳入几千字的新闻中。新闻中一个接一个的事实不过是表现某种意义的手段,那么只选择某个或某一类事实很难说明这种意义,记者只好集结多种事实发挥互补或对比作用。这种长新闻又称“新闻大特写”或“新闻透视”。②
记者游笔于不同事实之间,从事实走向思辨,又依据思辨开掘事实,证明某个精辟的论断是不能推翻的。为此,这种结构通常“引述几个或多个事实,又不能冗长地再现每个完整的事实,只好采取‘事实短缺组合的方法”[6]。就是说,记者提纯的多个事实不必全面、完整,总是短缺些什么。只要这些事实有价值,能够说明某种意义,事实的短缺没有大碍,也无伤大雅。如果要做到每个事实的完整,新闻占有几个版也难以写完,以多个事实再现整体动向就要落空。事实短缺组合既不能相互抵消它们的差异和作用,又不会相互排除它们的合理性,恰恰能产生互补或比较作用,印证社会动向的某种必然性。这样,一段事实、一组数字,或插入一段人物素描,以点点滴滴的事态把某个思想凸显出来,在总体上反而令人感到新闻的完美和深刻。
注释:
①提纯是指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出来去掉,以提高其纯度。新闻报道在细分新闻事实的成分时,把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细节排除,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事实、事象及其元素组成文本,使新闻内容的纯度极大提高,这一过程被称为新闻事实的提纯。
②“新闻特写”(featurestory)是指抓取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新闻事件的片断加以报道,“新闻大特写”则是指对社会局部或全局性动向的报道,内容范围要比特写大,并穿插对事实的剖析,提出令人醒目的见解。用多个事实对社会某种现象进行新闻分析称为新闻透视,它同新闻大特写都属深度报道的长篇新闻。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
[2]梁希之.雷雨之声在英伦响起——记中国原创歌剧《雷雨》在伦敦首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8-12.
[3]梁希之.雷雨之声在英伦响起——记中国原创歌剧《雷雨》在伦敦首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8-12.
[4]刘建明,张明根.《应用写作大百科》“解释性新闻的写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555.
[5]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事件通讯”辞条[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228.
[6]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57.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