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吴字,藏了多少谜

2016-11-18整理程子

现代苏州 2016年31期
关键词:太湖流域吴王吴国

整理|程子

一个吴字,藏了多少谜

整理|程子

在不少人眼里,小桥流水的苏州就像一个温婉的姑娘,拥有清秀的气质,没有隐藏太多秘密。但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怎么会没有留下什么吸引人的谜团呢?其实,单单一个“吴”字,就蕴藏着许多故事。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发生过许多你所不知道的传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吧。

“吴”字真的跟鱼有关吗?

虽然我们这座城市叫做苏州市,但它历来被叫做吴。吴国、东吴、吴地……这简直是咱们最熟悉亲切的一个字。但是这个吴字又是怎么来的呢?那就要请出史学家司马迁里《史记·吴世家》中的一句话了:“太伯自号句吴。”

句吴?为何不是单字一个吴?太伯是吴地第一位君主,在太伯之前,人们并不能查到这个词,但它又不是太伯原创的。原来,上古太湖流域的土著本称就叫句吴!句吴又是怎么来的呢?从出土的众多两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可以正名,上古长江三角洲、浙闽沿海居民叫做百越族,其中太湖流域的一支土著叫做工。这是个只存在于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文字,读作ng,就是苏州话里的鱼!为什么这个字就消失了呢?史书上都写成了“吴”字。或许,问题就出在写书的北方人念不出苏州话里这个字。鱼,北方人只能读作yu,于是,工就被句吴取代了。然而有趣的是,吴字在苏州话里还是和鱼字发音相同,吴(ng)县、吴(ng)江。如此说来,吴字是由太湖流域部落的称谓而来的,虽然和鱼没有直接关系,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吴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古吴族,苏州人的先民。对于他们,我们可以说是知之甚少。那么古吴族是怎样形成的,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呢。

说到“良渚文化”,研究苏州历史的都不陌生。作为太湖流域的居民,他们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在当时都相当之高。只可惜上古一场洪水把一切化为乌有。而到了后来,距今四千到三千年之际,太湖一带居住的是“马桥文化”人,可惜他们要比良渚文化人落后一些,不过,工族和干将的祖先防风氏族就是其中的两支。前者是渔耕民族,后来吴王只称工王。古吴民族乃是太湖流域的土著民族,吴文化乃是太湖流域的以水、鱼、稻作为核心的土著文化。

有人认为,太湖流域的吴业是由吴国第一代君主太伯带来的,其实不然,他来自黄土高原,怎么会熟悉捕鱼和水稻种植?其实,太湖地区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就把水稻种植作为主要农耕方式了。

一个吴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谜团和传奇

那么古吴族又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完全超出你的想象——远古时代太湖流域的居民是黑色人种,尤其是工是浅黑色人种,体格矮小。这个族内的男女都裸身而饰。《左传》中,记录在太伯、仲雍时,古吴族都是“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断发的样子和古代日本武士相似,头前面头发割断,后面扎起。阖闾的祖父吴王寿梦说的“孤以椎髻为俗”,指的就是当时古吴族的断发发式。

而文身,则会在额角刻字,并且头领、巫师、上阵的勇士和婚嫁的妇女则会戴由鲇鱼皮做成的冠饰。另外,因为族内有吃槟榔的习俗,所以牙齿都是黑色的。

最后,古吴人还有“男女同川而浴”的习惯,会让人想起日本的旧习俗。《晋书·东夷传》说倭人自谓太伯之后,也就是说有一些古吴人迁徙到了日本,倒也说得通了,当然,这是后话。

苏州人也修过长城吗?

说到长城,几乎没有国人不知道它的。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讲到它,总是自豪满满的。但修长城并不是秦始皇的专利,传说咱们的吴王也修过长城?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当年,吴国为了防范“候王用兵,及于荆蛮”,除了建造宫城外,还有三百余里的外郭,这种外郭或许就是吴国最早的长城。写了《吴国有没有“长城”》一文的张志新在从事文物工作的那几年里,寻找过长城的踪迹。在太湖东部沿岸的山顶山梁上的“土包”内部可以见到以块石垒起的试试,室内还有陶器。这些在《吴县志》上有记载:“山之岭九,九岭各有墩,中空,为藏军处。”《图经续记》云:“此山镇郡西南,临湖控越,实吴时要地。”《吴兴掌故集·山墟类》载:“吴憾山,相传吴王夫差憾勾践之伤其父,举兵伐越,筑垒于此。”《太湖备考》载:“碧螺峰西之墩为演武墩。”

50年代初,江苏省文管会的朱江曾在吴县五峰山挖掘过三座这样的“土墩”,并判断这种墩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设施。一个个墩里的士兵,可以瞭望观察敌情,还能发出信号,就功能上来说,这些临战时的信号指挥系统,作为平原水网的阵地设施,发挥着和长城一样类似的功能。

所以咱也可以自豪地说,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也是有自己特定形式的“长城”。

吴军到底是怎样一支超级军队?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向来有着极强的军事实力。不过或许是由于地理原因,人们常说,吴军善水战,不善陆战。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太湖上的吴军有多厉害?陆地上作战就真的不行吗?

首先肯定的是,吴国军队的主力是水军,不过是兼备陆战队性质的水军。在《左传哀公十年》里记载,夫差派大将率水军从海上远征讨伐齐国,可见水上实力之强大。而夫差替父报仇而大败勾践的夫椒之战,是在太湖西山进行的。伍子胥的《水战兵法内径》里说,吴国水军的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和桥船等。大翼者,当陵军只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只冲车……大翼每艘长十丈宽一丈五尺余,各战斗人员合九十一人。可见规模之大。

题外话,当年的吴国可是很会造船的,除了战争用的船只,还出现了以风为动力的“帆船”。市区的锦帆路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就来自“锦帆泾”。这种船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吴越之地已经普遍使用了。

其实陆军也不差,尽管吴地水多陆少,车行不便,不习惯乘车,且缺乏娴熟的车战技术,但并不表示吴国没有战车。《吕氏春秋》上说武王阖闾“尝以六马逐王子忌于江上。”其中的六马就是六匹马牵引的战车。不过,吴国称霸,主要靠的还是水军和步兵。步兵的实力也不小,史书记载,辎重部队还用象呢。

湖光山色净收眼底的姑苏台旧址成为了后人不断寻找的神秘之地

从左至右:伍子胥、孙武、泰伯

典籍中的姑苏台在哪里?

吴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迷,其中一个就是姑苏台。

你知道姑苏台吗?它在古代可是非常有名的。不少文人墨客都为它留诗,比如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其实,在李白那个时代,姑苏台就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了。根据记载,姑苏台是自吴王阖闾十年开始建的奢华工程。经过三年聚材,五年才完工。登高望远,三百里内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别馆里有宫妓千人,台上有春宵宫,吴王可以长夜饮酒作乐。姑苏台的梁、柱都是有珠宝装饰。然而荒淫无度的生活为亡国种下了祸根,越国攻入后,一把火焚烧了姑苏台。

于是乎,姑苏台当年建在哪里,成为了两千多年后一批又一批人探究的历史之谜。它所在的山,也被定位在了好几个不同的地方。

有人说,古书云“焚其姑苏,徙其大舟”,那就应该在太湖边,七子山临近太湖,西北支峰有姑苏庙,还能看到太湖。唐朝崔鷃在《姑苏台赋》中说“与客游于横山之下,有台巍然,出于群山。”又说“其东吴城,射台巍巍,其西胥山,九曲之逵。”《吴地记》说“射台在吴县横山安平里。”或许姑苏台就在横山(七子山)相连之姑苏山上。

但另有一说,便是姑苏台在胥口的胥山上。《吴郡图经续记》载:“姑苏台在县西三十五里。”而胥山正好三十五里左右,姑苏山却不满二十里。而且姑苏山体积过小,容不下“横亘五里”“高三百丈,广八十四丈”的巨型建筑。顾龙光《皋峰纪略》云:“峰之尾直抵胥口。吴王游姑苏之台,正此山也。尧峰麓小紫石山亦名姑苏台,然云:高见三百里,则必以皋峰为正。按,胥山连皋峰,筑台亦必相属。《洞冥记》所云横亘五里也,紫石山无此广袤”。皋峰即胥山。支持此论点的张志新在皐峰山发现不少石筑基址,当地盛传为吴王宫殿基址,周围还有诸多春秋遗迹,如二妃墓、伍子胥墓灯,应该不会有错。

(参考自苏报文丛六十年《吴地谜踪》)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吴王吴国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吴国良花鸟画选
吴国平
孙武为何敢于斩杀吴王宠妃?
基于NDVI的太湖流域片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以《螳螂捕蝉》为例,谈劝说的技巧
太湖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实践与思考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