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文化自信:一部中国媒介批评学体系的原创之作——评郝雨著《中国媒介批评学》

2016-11-18任占文周纪鸿

传媒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媒介建构

文/任占文 周纪鸿

彰显文化自信:一部中国媒介批评学体系的原创之作——评郝雨著《中国媒介批评学》

文/任占文周纪鸿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加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且明确要求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在具体内容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加强调原创性和时代性。这就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这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在21世纪真正走向世界,在世界学术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来说,的确是当务之急。而这样的学术和理论追求,当然必须由每个人将其落到实处,必须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创造具体成果。只有树立这样的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战略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郝雨教授的《中国媒介批评学》一书,就应该说是践行了这种文化自信。尤其在《绪论》中,作者一再表达了“建设中国媒介批评学的原创体系”的愿望,其强烈的原创意识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

从传播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媒介批评与人类传播活动相伴而生、源远流长,但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它才随着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崛起逐渐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就我国而言,媒介批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等杂志刊发的相关文章,经过二十余年探索我国媒介批评学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但在历史梳理、批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仍存留着浓厚的西方媒介批评色彩,缺乏中国特色。新世纪以来,刘建明、陈龙等学者从学术史的角度展开中国媒介批评学研究,其《中国媒介批评史》等著作为建构中国媒介批评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郝雨《中国媒介批评学》一书在积极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建构独立学科体系所需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三个方面出发,力求在有限篇幅内勾勒出中国媒介批评学的大致轮廓,为学生了解中国媒介批评学、学者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媒介批评学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参考与经验,全书呈现出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浓郁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该书最大亮点在于渗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这种贯穿始终的文化自觉不仅呼应了时代的要求,而且遵循了学术创新的内在规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深处,来自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充分挖掘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增强国人自信、提高学术原创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媒介批评学而言,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五千年媒介批评史,其中蕴藏着大量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这些文化积累为建构我国媒介批评学体系提供了丰富养料。虽然对西方媒介批评学的借鉴非常重要,但只有将中西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不落西方媒介批评学的窠臼,做出中国学人独具特色的原创性贡献。

郝雨《中国媒介批评学》一书在界定媒介批评范畴、高举人文精神大旗、移植媒介批评方法等方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养料。以往媒介批评学著作从批评理论到批评方法基本都源自欧美媒介批评学体系,本书紧扣我国媒介发展历史与文化传统,不仅大大拓展了媒介批评学的研究维度,而且体现出新世纪中国学人在学术探索中的理论自信。作者这种极力开发中国学术原创体系的抱负,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术“探险”。

书名:中国媒介批评学作者:郝雨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3月定价:36.00元

较之以往的媒介批评著作,该书另一大亮点在于研究范畴大胆拓展。无媒介,不传播。传播在哪里,媒介就在哪里,媒介批评就在哪里,这是该书考察媒介批评历史时的一大突破。现有国内媒介批评著作在考察我国媒介批评历史时多从近代报刊入手,刘建明教授《中国媒介批评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溯到宋代邸报,但仍停留在报刊范畴之内。我国新闻传播在报刊出现之前有漫长的口语传播、实物传播历史,从坚硬的龟甲兽骨、青铜石鼓,到相对柔韧的竹简木牍、丝帛纸张,“前报刊”时代古人的传播实践非常丰富,相关媒介批评散见于各类古籍文献中。《中国媒介批评》一书上追远古金石,并通过扎实的文献考证、详细的内容分析,将中国媒介批评学形成定位在2000多年前《淮南子》时期。全书洋洋洒洒三十六万余言,将承载三千余年中华文明的各类媒介尽纳其中,这无疑是我国媒介批评在研究范畴方面的一次重要突破。

除了研究范畴延伸拓展之外,该书在中国化媒介批评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与努力。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就理论建设而言,主要表现在高举人文精神旗帜、提炼富有生气的中国智慧两个维度;就方法工具而言,主要表现在将传统文学批评移植到媒介批评中,提炼出若干适用于当前媒介批评的方法与工具。

人文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人文思想,到了近代,鲁迅更是连续撰写《人之历史》等多文章从理性角度对个体“人”给予了高度肯定。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最高贵、最重要的核心内涵之一。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和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劳动“异化”、人类“物化”态势愈演愈烈,媒介化社会更进一步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纽带,手机、网络等人造物反过来成为了新的“商品拜物教”,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甚至在《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一书中提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脑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扬人文主义旗帜,从人的角度去观察各类媒介、审视媒介影响,对于建构我国媒介批评学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国媒介批评学》一书则用一章篇幅详细地讨论了传统文化中“人最贵”、以人为本、崇尚自由平等人文理念,并将之作为媒介批评的根本理论立场与准则,进行了深入论证分析;将人文精神作为媒介批评体系的根本立足点,高举人文旗帜是作者在中国媒介批评体系中的一大探索,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优良基因、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构中国特色媒介批评体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以往媒介批评著作中则很少谈及人文精神。

在理论建设方面除了高扬人文精神旗帜,该书提炼的“中国智慧”对于解读媒介化社会许多现象都具有很强适用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智慧包罗万象,该书从建构媒介批评体系的目标出发,从中提炼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直觉体悟的“象”思维、面向现实的“形而中学”思维、和而不同的批判思维等五种思维模式或者说五种理论范式。这些理论不仅迥异于当前流传甚广的各类新闻传播理论,与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学理论也有着很大差异。上世纪末,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天人合一”等中国智慧,尝试用其作为解构现代文化、抵抗消费社会物质侵蚀的重要理论工具。随着社会媒介化程度不断深入,这些“中国智慧”不仅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黯然失色,反而在新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出新光彩,为建构中国特色媒介批评体系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石。

一个学科的成熟不仅需要系统的历史梳理、丰厚的理论积淀,还需要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法与工具。《中国媒介批评学》一书对于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移植,大大丰富了媒介批评的方法与工具。先秦时代,诗乐舞一体,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与此相关的大量批评观念散见于各类文史哲典籍中。汉代以后,随着《文心雕龙》和《诗品》等文学批评著作的诞生,以及诗话、词话等文学批评体裁的成熟,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方法与工具。该书将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一些方法与理论工具“移植”到媒介批评之中,并具体归纳为“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考据式批评”“评点式批评”等几种类型。通过这些具体批评方法与工具使得中国文化传统被很好地延续,现代媒体批评与传统媒介相关批评通过方法与工具的对接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而在这之前媒介批评的方法与工具基本都源自于西方媒介批评体系,这些方法与工具的提出对我国批评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诚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言,作为第一本尝试从理论、历史与方法三个层面齐头并进建构中国媒介批评体系的著作,该书在写作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挑战,书中的一些体例、观点等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但作为一本敢于“吃螃蟹”的探索之作,诚如董天策教授所言:“其中国化、本土化的鲜明特色,自有其学术价值”,该书对建构中国媒介批评学体系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任占文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

周纪鸿系海关协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媒介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建构游戏玩不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