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了解伊朗社会变迁的窗口——《伊朗大众传媒研究:社会变迁与政治沿革》序言
2016-11-18华黎明
文/华黎明
大众传媒:了解伊朗社会变迁的窗口——《伊朗大众传媒研究:社会变迁与政治沿革》序言
文/华黎明
伊朗剧变引人注目,无数的学者在探索这场发生在38年前的、颠覆了中东地缘政治的革命背后的原因和审视伊朗革命者创立的独一无二的、政教合一的政权模式。
我40年的外交生涯几乎都与伊朗有关,在伊朗工作和生活了10年,亲历了伊斯兰革命的全过程和两伊战争结束后拉夫·桑贾尼领导伊朗的重建时期。作为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外交官,我的主要工作是观察和分析当地的形势。伊朗的形势千变万化,对从事调查研究的工作者极富挑战性。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没有今天的网络和新媒体,使馆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传统媒体,我每天要浏览和阅读当地七八份报纸,跟踪电视和广播的新闻。我对伊朗的大众传媒和社会变迁感受很深。
伊朗人的国家认同感很强,人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波斯强国梦”。这历来是伊朗各派政治势力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905年伊朗立宪革命一百多年以来国家没有分裂的根基。但是,当他们为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设计蓝图时又分裂成纷繁复杂的政治派别,甚至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伊朗百年来,尤其是近40年来的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也好似千变万化的万花筒。1925年恺加王朝被推翻后,新君主礼萨·汗以土耳其的凯末尔为榜样,力图通过全盘西化推动伊朗的现代化,无奈二战战火蔓延至伊朗,伊朗的现代化戛然而止,强国梦被击得粉碎。战后伊朗又被美国拖入了冷战的漩涡,曾几何时,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也梦想借助丰厚的石油收入买一个现代化。但是,他的现代化未能逃脱美国化的窠臼,最终被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新政权历经美国和西方38年的高压得以生存,并最终在2013年获得了与世界六强平起平坐谈判核问题的地位,证明了这个政权顽强的生命力。然而,伊朗国内依然暗流涌动,至今还在“面包和大炮”之间徘徊,等待历史的抉择。
伊朗的大众传媒自1905年立宪革命以来始终发达,在伊朗社会百年大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在伊朗亲身经历的几个历史事件都与大众传媒有关。1978年初《消息报》刊登的一篇批评霍梅尼的文章,引发了滚雪球似的反巴列维国王的抗议浪潮,成为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导火线。1978年反国王运动高潮期间,在政府的高压下伊朗大众传媒集体失声,我目睹许多伊朗人争相收听BBC波斯语广播,从中获取有关自己国家的信息。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压力下离开伊朗后一小时,伊朗所有报纸刊出号外,头版只有一句话“国王滚蛋了”,当时德黑兰万人空巷,民众上街载歌载舞庆祝,许多人手中都高举一张印有“国王滚蛋了”大字标题的报纸。
在中国关于伊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是,伊朗大众传媒领域始终是空白。任孟山和张建中两位可敬的学者都是新闻传播研究的专家,凭借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他们对伊朗的大众传媒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伊朗社会变迁的研究也十分到位。我衷心祝贺《伊朗大众传媒研究:社会变迁与政治沿革》一书的成功出版,相信它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书名:伊朗大众传媒研究:社会变迁与政治沿革作者:任孟山 张建中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8月1日定价:55.00元
作者系前任中国驻伊朗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