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线索变化条件下 “性别/年龄”多重社会范畴的加工特性*

2016-11-18沛刘雍鹤孙鹏周静张凯莉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面孔范畴基线

王 沛刘雍鹤孙 鹏周 静张凯莉

(1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231)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上海 200062)

信息线索变化条件下 “性别/年龄”多重社会范畴的加工特性*

王沛1刘雍鹤1孙鹏2周静1张凯莉1

(1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231)(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上海200062)

选取40名老年人和38名年轻人做被试,以同时携带 “年龄-性别”信息、体现着社会多重范畴的面孔作为靶子刺激,探究年龄或性别范畴中某一范畴发生变化时,多重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特性以及各个子范畴的类别化加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年龄 (老年人-青年人)和性别 (男性-女性)的认知者在面对社会多重范畴时相应的类别化加工过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当年龄或者性别中的某个社会范畴发生变化时,另一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未能达到完全自动化加工水平。具体地,年龄类别化加工的自动化程度高于性别;老年人对于面孔中的社会范畴信息的加工速度慢于年轻人;对老年面孔中的社会范畴信息进行加工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相对于老年女性而言,认知者更加偏好年轻女性的面孔。

社会多重范畴,类别化加工,年龄,性别。

1 问题提出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面对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范畴信息 (如年龄-性别)的客体(如面孔)时,认知者通常会采用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策略来简化认知过程,即依据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社会范畴线索进行快速且不自觉地自动化加工 (Duncan et al.,2007;Freeman&Ambady,2011;Maner,Miller,Leo,&Plant,2012)。即便如此,当面对同时携带两种或以上社会范畴信息的多重社会范畴客体时,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非常有限,认知者到底会如何经济且有效地对携带社会多重范畴信息的客体 (如面孔)进行快速加工?是不是客体所携带的社会多重范畴中所有的社会范畴信息都会引发自动化的类别化加工?

对于社会多重范畴中各个子范畴各自引发的类别化加工是完全自动化的还是在一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甚至受到调节或抑制这样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并且形成了范畴加工自动化观与非自动化观的对峙。持社会范畴加工自动化观点的学者一致认为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是完全或无条件自动化的:即当向认知者呈现一个触发刺激时,关于刺激客体的社会范畴及相关的社会范畴内容都会得到自动激活与加工 (Devine,1989;Fiske,1989)。持社会范畴加工非自动化观点的学者则认为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Gilbert&Hixon,1991;Sinclair,2005;Casper,2010)。例如Gilbert和Hixon(1991)就发现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过程受到注意资源的限制;Barden(2004)等人也发现社会情境能够影响社会范畴加工过程:当所处的情境不同时,对相同目标群体的各个子社会范畴内容的激活程度不同。

现实生活中,面孔自然而然地体现着多重社会范畴信息,例如: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乃至宗教信仰与政治派别等等,因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且非常重要的研究社会多重范畴加工机制的活靶子。以往的一些研究发现,认知者很有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选择面孔中的一种社会范畴信息,或者至多从大量的备择社会范畴当中选择少数相关的社会范畴信息予以自动的类别化加工。Macrae等人 (1995)就曾发现:当一个中国女性在镜子前化妆时,女性这个社会范畴更容易得到类别化加工,种族这个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则会受到抑制;当中国女性用筷子吃饭时,认知者却容易激活种族的类别化加工而抑制了女性的类别化加工。Sinclair和Kunda(1999)通过探讨竞争范畴的潜在抑制效应发现:当面对黑人面孔时,如果指导语是 “该黑人医生给予了积极反馈”,被试就容易进行职业 (医生)的类别化加工、抑制种族 (黑人)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相反,如果指导语是 “该黑人医生给予了消极反馈”,则容易进行黑人的类别化加工、抑制医生的类别化加工。Rydell(2009)也发现,不同的社会范畴类别化加工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抑制的关系,并且不同的情境也会激活不同的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例如给大学女生呈现女性数学不好的信息,那么在面对女性面孔时,被试便会进行性别的类别化加工得到激活,而大学生的类别化加工则会受到抑制;如果给被试呈现大学生数学很好的信息,那么人们便会进行大学生的类别化加工,而性别的类别化加工则会受到抑制。

如上所述,研究者们对面孔所蕴含的多重社会范畴各个子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的自动化与否虽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并且大多数研究主张人们对面孔所裹带的多重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存在有选择性的优先加工效应或抑制效应。对此,我们认为也许是这些的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水平存在差异或者说自动化加工程度不一致所导致,即有的范畴的类别化加工自动化程度较高,已经达到了无条件自动化加工水平;而有的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的自动化程度更低,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之下才能够出现自动化加工。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面孔所裹带的多重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特性,我们选择了日常生活中面孔所裹带的最为常见的年龄和性别这两个社会范畴来尝试探讨上述问题。一方面,年龄和性别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范畴,而且也是面孔所裹带的必不可少的社会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有关年龄和性别的类别化加工过程的研究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作为原生性的社会范畴,年龄和性别不仅可以为认知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且在日常社会认知活动中不断得到运用,因而其加工过程必然自动化了 (Mason,Cloutier,&Macrae,2006)。但是,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却发现性别和年龄的社会类别化加工过程并不都是自动化的 (Quinn& Macrae,2005;Holger,2008)。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有关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研究都是以在校大学生或者年轻人为研究对象,很少探究老年人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特点。众所周知,年龄在社会认知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年龄可以影响个体的加工速度 (Tun&Lachman,08),可以影响认知者的记忆(Jost,Bryck, Vogel,&Mayr,2011)甚至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Kang&Dingwell,2008)等等。一些证据表明,在面孔认知过程中,年龄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Wiese,Schweinberger,&Hansen,2008;ills& Lewis,2011;ills,2012)。Ebner和Johnson(2009)研究显示发现不同年龄的被试在面部表情判断的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老年人判断面部表情的能力普遍比年轻人低。Voelkle等人 (2012)研究发现,对面孔进行年龄判断时,年轻人对面孔年龄判断的准确性要高于老年人对面孔年龄的判断。

除了年龄对面孔加工可能具有影响之外,性别对于面孔加工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显示面孔识别时存在明显的跨性别效应,即被试的性别和刺激材料面孔的性别之间有交互作用。Lewin和Herlitz发现在识别男性面孔时,男性和女性被试在正确率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女性被试在辨认女性面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Lewin& Herlitz,2002;Loven,Herlitz,&Rehnman,2011)。Megreya等人研究也显示女性在辨认女性面孔方面表现出了优势 (Megreya,Memon,&Havard,2011)。但另一些研究显示,男性被试同样在识别男性面孔方面也同样具有优势 (Ino et al.,2010)。Okazaki等人要求被试汇报在一系列刺激中男性面孔或女性面孔出现的次数,结果发现男性被试在判断女性面孔出现次数时成绩显著高于判断男性面孔出现次数的成绩,而女性被试对两者的判断成绩没有明显的差异。与此相对应地,当被试判断特定手势出现次数时,男女性被试都没有表现明显的差异 (Okazaki,Abrahamyan,Stevens,&Ioannides,2010)。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通过考察以面孔为媒介、由年龄和性别构成的自然人群面对的多重社会范畴刺激的加工过程,探索社会多重范畴所引发的可能的类别化加工过程及其特点。采用Garner选择注意范式,以面孔作为刺激材料,选取年龄和性别这两个社会范畴,判断面孔照片中的人脸上是否有痦子作为无关任务,以年轻人 (男性和女性)和老年人 (男性和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现实生活中年龄或性别范畴中某一个社会范畴发生变化条件下,另一个范畴的类别化加工是否达到自动化水平?以及当这两个范畴类别同时存在并变化的情况下其各自的类别化加工是否都会出现,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抑制?另外,本研究还致力于探究不同年龄的被试和不同性别的被试对社会多重范畴刺激的加工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年龄和性别之间是否具有跨群体效应。

研究假设为:(1)在年龄或性别中的某一个社会范畴发生变化条件下,另一个社会范畴的类别化加工能够达到自动化水平,但是两者的自动化加工程度不同。(2)两个范畴同时发生变化,会抑制相互之间的类别化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即两个范畴同时变化情况下的反应时要高于一个范畴变化情况下的反应时。(3)老年人和年轻人在社会多重范畴的类别化加工过程中存在年龄差异,年轻人的自动化加工水平可能高于老年人的自动化加工水平。 (4)在社会多重范畴的类别化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的类别化加工速度高于男性,并且可能存在着性别内群体优势效应。

2 方法

2.1被试

78人参与本次实验,其中老年被试40人 (男性21人,女性19人),年龄58-88,平均年龄64.75。年轻被试38人 (男性18人,女性20人),年龄19-26,平均年龄22。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获得一定的报酬。

2.2实验设计

采用2(被试年龄:老年-年轻)×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2(面孔性别:男性-女性)×2(面孔年龄:年轻-老年)×3(任务条件:性别基线条件-年龄基线条件-混合交叉条件)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年龄和被试性别为组间变量,面孔性别、面孔年龄和任务条件为组内变量。

2.3实验材料

实验中所用的面孔照片筛选自中国面孔图片库,采用Photoshop 8.0软件对所获得的面孔照片进行统一化处理,去除了头发等信息对于面孔加工的干扰,得到的面孔照片大小为350像素×590像素,统一为灰度色调;接下来对这些经过统一化处理的照片进行吸引力五点量表评价,最后得到了120张吸引力无显著差异的面孔照片,其中有60张面孔上有痦子,60张面孔没有痦子,这些痦子随机出现在面孔的额头,脸颊,下巴,鼻子等区域;痦子大小一致,色调为黑色。最后得到的面孔照片为年轻男性面孔照片30张 (15张有痦子,15张没有痦子),年轻女性面孔照片30张 (15张有痦子,15张没有痦子),老年男性面孔照片30张(15张有痦子,15张没有痦子),老年女性面孔照片30张 (15张有痦子,15张没有痦子)。

2.4实验程序

实验中被试将会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若干短暂呈现的面孔照片,在这些面孔中有些人面部有痦子,被试的任务就是判断每一张面孔是否有痦子,并准确而快速的做出按键反应。如果有痦子请按 “F”键,如果没有痦子请按 “J”键 (按键设置进行被试间平衡)。实验条件为组内变量,首先呈现的是年龄基线条件下的面孔照片,分为两个block。在block1中向被试呈现20张年轻面孔照片,其中面孔的性别随机变化;在block2中向被试呈现20张老年面孔照片,其中面孔的性别也是随机变化。接下来向被试呈现性别基线条件下的面孔照片,也分为两个block。在block1中向被试呈现20张男性面孔照片,其中面孔照片的年龄随机变化,在block2中向被试呈现20张女性面孔照片,并且面孔照片的年龄随机变化。最后向被试呈现混合交叉条件的面孔照片40张,其中年轻男性、年轻女性、老年男性、老年女性各10张,这些照片不区分性别和年龄随机呈现。

采用E-Prime 2.0编程。刺激在屏幕中央呈现,被试坐在屏幕前70cm处,计算机的分辨率为800×600。在实验中的每个trial,首先呈现注视点“+”500ms,然后呈现面孔照片,直到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后才开始呈现下一个注视点 (时间限制为1500ms以内)。记录被试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3 结果

实验程序记录被试任务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作为本实验的因变量。采用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剔除被试错误反应的试次,只统计被试正确反应试次的反应时并采用三标准差法删除反应时指标中的极端数值。实验结果与分析如下:

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完成任务判断所需要的平均反应时及标准差见表1。以反应时为因变量,以被试年龄 (老年-年轻)、被试性别 (男性-女性)、面孔性别 (男性-女性)、面孔年龄 (年轻-老年)、实验条件 (年龄基线条件-性别基线条件-混合交叉条件)为自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被试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1,74)=19.19,p<0.001,η2=0.21,老年被试对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56.32ms)显著高于年轻被试对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670.17ms),年轻人的反应速度要快于老年人对面孔的反应速度;面孔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1,74)=7.06,p=0.01,η2=0.09,认知者对老年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19.98ms)显著高于对年轻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06.50ms)。实验条件与面孔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2,73)=4.8,p=0.01,η2=0.06,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性别基线水平上,面孔年龄的简单主效应达到显著,F(1,77)=27.47,p<0.001,即性别基线条件下对老年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33.82ms)显著高于性别基线条件下对年轻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05.40ms);在老年面孔水平上,实验条件的简单主效应达到显著,F(1,77)=5.14,p=0.007,性别基线条件下的老年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33.82ms)显著高于混合交叉条件下的老年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06.58ms),年龄基线条件下老年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21.77ms)也显著高于混合交叉条件下的反应时 (706.58ms),并且,性别基线条件下对老年面孔的平均反应时(733.82ms)也显著高于年龄基线下对老年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21.77ms)。

表1 不同组合条件下被试任务判断的反应时M (SD)

实验条件与面孔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73)=4.32,p=0.015,η2=0.06,在性别基线条件下,面孔性别的简单主效应达到显著,F(1,77)= 5.68,p=0.02,即性别基线条件下对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28.04ms)显著高于性别基线条件下对男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11.18ms);在女性面孔水平,实验条件的简单主效应达到显著水平,F(1,77)=3.58,p=0.03,性别基线条件下对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28.04ms)高于混合交叉条件下对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06.07ms),也高于年龄基线条件下对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11.90ms)。面孔性别和面孔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1,74)= 10.84,p=0.002,η2=0.13,在女性面孔水平,面孔年龄的简单主效应也达到显著,F(1,77)=23.54,p<0.001,对老年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28.42ms)显著高于对年轻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702.22ms)。在老年面孔水平上,面孔性别的简单主效应显著,F(1,77)=9.04,p=0.004,对老年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28.42ms)显著高于对老年男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 (713.42ms)。

4 讨论

本实验模拟了现实生活中年龄范畴类别和性别范畴类别同时存在即多维范畴划分的情境,以此来探究现实生活中年龄或性别范畴中某一个社会范畴发生变化条件下,另一个范畴的类别化加工是否达到自动化水平。结果发现年龄范畴的类别化加工程度高于性别范畴的类别化加工。因为在性别基线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要高于年龄基线条件的平均反应时;此外,实验条件和面孔年龄以及实验条件与面孔性别的交互作用也能证明这一点,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老年面孔和女性面孔条件下,性别基线条件下的反应时都显著高于年龄基线下的反应时,即人们对于年龄范畴变化给予了更多的无意识关注。我们认为这种有选择的优先加工其实与多重社会范畴的类别加工是相符合的,认知者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社会范畴进行同时性的类别加工,因为人类的认知资源有限,如果同时进行加工可能会消除这种类别化加工的优势,因此,人们会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境条件下从多重社会范畴体中选择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社会范畴进行优先性的类别化加工。

此外,根据以上的结果,如果在性别基线和年龄基线的条件下,认知者会对年龄和性别的变化给予无意识的关注,那么,按此推测,如果两个范畴类别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认知者是否也会对两个范畴类别变化给予无意识关注,并且时间会比单独一个范畴类别变化的情况下时间会更长。但是,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两个社会范畴同时变化情况下的反应时要高于一个范畴变化情况下的反应时,反而是性别基线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 (719.76ms)和年龄基线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 (714.36ms)要高于混合交叉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 (705.60ms)。对此我们认为有可能在基线条件下的同一个block中只有单一范畴类别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引起了被试的无意识关注因此对无关任务造成干扰,导致反应时的延长;而混合交叉条件下的同一个block中性别和年龄两个范畴类别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理应同样受到被试的无意识关注进而干扰实验任务的完成,导致反应时更长。而结果却是被试对痦子的反应更快,我们认为有可能是年龄范畴与性别范畴的同时变化削弱了彼此的类别自动化加工水平,即被试对面孔的性别和年龄不进行加工,直接关注任务而忽视外界的干扰;也有可能是因为两者同时变化会使得认知者对另一个范畴的认知时间变快,而导致时间缩短。而进一步的原因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在社会多重范畴的类别化加工过程中存在年龄差异,具体表现为老年人对面孔的平均反应时要显著高于年轻人,这个结果证实了以往关于年龄差异方面的研究。根据以往文献发现几乎所有的领域特别是认知加工方面都出现了显著的年龄差异。例如: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加工速度变慢,工作记忆能力下降 (Finkel,Reynolds,McArdle,&Pedersen,2007);对无关刺激的抑制能力减弱 (Gottlob,Fillmore,&Abroms,2007);以及对情境的依赖增强 (Bischoff-Ferrari et al.,2009)等等。此外,我们还认为老年人和年轻人在面孔识别方面存在着加工机制方面的差异,老年人对面孔的整体性加工较年轻人更差,他们对面孔的加工只是处在最基本的水平 (Daniel&Bentin 2012)。而面孔的痣并不是固定在面孔的某个方位而是随机呈现,痣的随机出现需要我们对面孔进行整体性的加工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另外,本研究还发现面孔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即被试判断老年面孔有没有痦子所耗费的时间要显著长于判断年轻面孔有没有痦子所用时间;并且实验条件和面孔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性别基线条件下对老年面孔的平均反应时显著高于性别基线条件下对年轻面孔的平均反应时。对此,我们认为相较于年轻面孔,对老年面孔进行面部特征加工时需要个体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面部线索例如皮肤的弹性和质感等都有所下降,面部也出现了皱纹,甚至会出现一些老年斑,色素沉着等,这些特征的出现也许会消耗认知者更多的认知资源,因此对一些特征的判断例如有没有痦子变的有些困难了 (Berry &McArthur,1986),所耗费的时间也就更长了。

根据以往相关的研究我们认为有可能在社会多重范畴的类别化加工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的类别化加工速度高于男性,并且可能存在着性别内群体优势效应。但是本次研究并没有发现女性的范畴类别加工速度快于男性,也没有发现女性对女性面孔加工速度更快,也没有发现男性对男性面孔加工速度更快。尽管没有发现研究假设当中的性别差异,但是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认知者对年轻女性的面孔反应时最短,而对老年女性面孔进行无关任务的反应则需耗费最多的时间。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解释,首先相对于男性或者年轻人来讲,人们普遍对老年女性持有更多的消极态度。Foos和Clark(2011)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面孔做了一个吸引力水平评估,他们让老年男性和女性,年轻男性和女性以及中年男性和女性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面孔进行的吸引力水平的评估,也发现人们普遍认为老年女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面孔最没有吸引力 (Foos&Clark,2011)。因此,对于本研究出现的人们对老年女性的面孔判断反应时要高于其他面孔类型这点是可以理解的;其次,我们认为这种对女性年龄的过分关注也许与中国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思想分不开,中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并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步改善,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目前中国仍旧是一个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而言,社会赋予女性的功能就是繁衍后代,而年龄的背后往往隐含着女性的健康水平和生育能力。年轻女性代表着她具有良好的生育能力以及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养育下一代;而一旦女性进入老年期,就代表着这些能力的丧失;因此人们相对来讲对年轻女性面孔会更加偏好。

综上所述,在年龄或者性别范畴类别中某一个发生变化条件下,并没有出现另一个范畴的类别化加工达到自动化水平,对于这种结果,我们认为并不能武断的判定它们都没有达到自动化的加工水平,因为年龄和性别范畴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的研究文献已证实这些社会范畴已经达到了类别自动化的加工水平 (Mason,Cloutier,&Macrae,2006;Quinn&Macrae,2005;Holger,2008),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检验。

5 结论

年龄范畴类别化加工自动化程度高于性别范畴类别自动化加工水平;老年人的反应速度比年轻人更慢;对老年面孔的面部特征进行加工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相对于老年女性而言,认知者更加偏好年轻女性的面孔。

Bischoff-Ferrari,H.A.,Willett,W.C.,Wong,J.B.,Stuck,A.E.,Staehelin,H.B.,Orav,E.J.,...,Henschkowski,J.(2009). Prevention of nonvertebral fractures with oral vitamin D and dose dependency: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69(6),551-561.

Daniel,S.,&Bentin,S.(2012).Age-related changes in processing faces from detection to identification:ERP evidence.Neurobiology of Aging,33(1),206-206.

Duncan,L.A.,Park,J.H.,Faulkner,J.,Schaller,M.,Neuberg,S. L.,&Kenrick,D.T.(2007).Adaptive allocation of attention:Effects of sex and sociosexuality on visual attention to attractive opposite-sex faces.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8(5),359-364.

Ebner,N.C.,&Johnson,M.K.(2009).Young and older emotional faces:Are there age-group differences in expression identification and memory?Emotion(Washington,DC),9(3),329-339.

Freeman,J.B.,&Ambady,N.(2011).When two become one: Temporally dynamic integration of the face and voi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7(1),259-263.

Foos,P.W.,&Clark,M.C.(2011).Adult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older beholder.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72(2),162-175.

Fornell,C.,&Larcker,D.F.(1981).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variablesandmeasurementerror:Algebraand statistic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8(3),382-388.

Finkel,D.,Reynolds,C.A.,McArdle,J.J.,&Pedersen,N.L.(2007).Age changes in processing speed as a leading indicator of cognitive aging.Psychology and Aging,22(3),558-568.

Gottlob,L.R.,Fillmore,M.T.,&Abroms,B.D.(2007).Agegroup differences in inhibiting an oculomotor response.Aging,Neuropsychology,and Cognition,14(6),586-593.

Hills,P.J.(2012).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the own-age face recognition bias in 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8(2),499-508.

Hills,P.J.,&Lewis,M.B.(2011).The own-age face recognition bias in children and adul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64(1),17-23.

Holger,W.,&Neumann,M.F.(2008).Perceiving age and gender in unfamiliar faces:Brain potential evidence for implicit and explicit person categorization.Psychophysiology,45(6),957-969.

Hofmann,S.G.,Suvak,M.,&Litz,B.T.(2006).Sex differences in face recognition and influence of facial affect.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0(8),1683-1690.

Ino,T.,Nakai,R.,Azuma,T.,Kimura,T.,&Fukuyama,H.(2010).Gender differences in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encoding and recognition of male and female faces.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4(1),55-67.

Jost,K.,Bryck,R.L.,Vogel,E.K.,&Mayr,U.(2011).Are old adults just like low working memory young adults?Filtering efficiency and age differences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Cerebral Cortex,21(5),1147-1154.

Kang,H.G.,&Dingwell,J.B.(2008).Separating the effects of age and walking speed on gait variability.Gait&posture,27(4),572-577.

Lewin,C.,&Herlitz,A.(2002).Sex differences in face recognition:Women′s faces make the difference.Brain and Cognition,50(1),121-128.

Loven,J.,Herlitz,A.,&Rehnman,J.(2011).Women′s own-gender bias in face recognition memory:The role of attention at encoding.Experimental Psychology,58(4),333-340.

Megreya,A.M.,Bindemann,M.,&Havard,C.(2011).Sex differ-ences in unfamiliar face identification:Evidence from matching tasks.Acta Psychologica,137(1),83-89.

Macrae,C.N.,Bodenhausen,G.V.,&Milne,A.B.(1995).The dissection of selection in person perception:Inhibitory processes in social stereotyp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9(3),397-407.

Mason,M.F.,Cloutier,J.,&Macrae,C.N.(2006).On construing others:Category and stereotype activation from facial cues.Social Cognition,24(5),540-562.

Maner,J.K.,Miller,S.L.,Moss,J.H.,Leo,J.L.,&Plant,E.A.(2012).Motivated social categorization:Fundamental motives enhance people′s sensitivity to basic social categor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3(1),70-83.

Macrae,C.N.,Quinn,K.A.,Mason,M.F.,&Quadflieg,S.(2005).Understanding others:The face and person constru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9(5),686-695.

Okazaki,Y.,Abrahamyan,A.,Stevens,C.J.,&Ioannides,A.A.(2010).Wired for her face?Male attentional bias for female faces.Brain Topography,23(1),14-26.

Quinn,K.A.,&Macrae,C.N.(2005).Categorizing others:The dynamics of person construa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8(3),467-479.

Rydell,R.J.,McConnell,A.R.,&Beilock,S.L.(2009).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and stereotype threat:Imbalance,accessibility,and working memor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6(5),949-966.

Sun,Y.,Gao,X.,&Han,S.(2010).Sex differences in face gender recognition: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Brain Res,1327(2010),69-76.

Sinclair,L.,&Kunda,Z.(1999).Reactions to a black professional:Motivatedinhibitionandactivationofconflictingstereotyp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7(5),885-904.

Tun,P.A.,&Lachman,M.E.(2008).Age differences in reaction time and attention in a national telephone sample of adults:E-ducation,sex,and task complexity matter.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4(5),1421-1429.

Voelkle,M.C.,Ebner,N.C.,Lindenberger,U.,&Riediger,M.(2012).Let me guess how old you are:effects of age,gender,and facial expression on perceptions of age.Psychology and aging,27(2),265-277.

Weaver,M.D.,Aronsen,D.,&Lauwereyns,J.(2012).A shortlived face alert during inhibition of return.Attention Perception &Psychophysics,74(3),510-520.

Wiese,H.,Schweinberger,S.R.,&Hansen,K.(2008).The age of the beholder:ERP evidence of an own-age bias in face memory.Neuropsychologia,46(12),2973-2985.

The present research focused on exploring mechanism of social categorization,in order to know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clues in face recognition,which kind of social category was first extracted and up to the automatic level.Garner′s selective attention paradigm was selected,a total of 78 people participate in this research.Thirty-eight young adults were recruited through th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 undergraduate participant pool and 40 older adults from the retirement communities or senior citizen cente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Individuals did not automatically process object′s age and sex category simultaneously;Age and gender category changed at the same time which will weaken each other′s degree of automation processing,and the degree of automation in the processing of age category class may be higher than the degree of automation in the processing of gender category class;the respond time of old people to recognize the category of faces was slower than young people;the processing of the old people′s facial feature costs more cognitive resources;age features of female faces are more obvious than male fa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ategorization:Under the change of multi-dimensional clues

Wang Pei1,Liu Yonghe1,Sun Peng2,Zhou Jing1,Zhang Kaili1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1;2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social multiple categories,category processing,age,gender.

B844

2014-4-1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 (NCET-11-1053)。

王沛,E-mail:wangpei1970@163.com。

猜你喜欢

面孔范畴基线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本期面孔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多变的面孔
一种SINS/超短基线组合定位系统安装误差标定算法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自然面孔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
技术状态管理——对基线更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