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来自行为的证据*
2016-11-18王珍珍蒋文明
王珍珍 蒋文明
(1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杭州 310018) (2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 230039)
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来自行为的证据*
王珍珍1,2蒋文明2
(1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杭州310018)(2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230039)
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考察利益水平及社会距离对个体公平加工的影响,探讨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1)对分配提议的加工受到利益水平的调节,不利不公平条件下被试更加注重公平。(2)提议的不同水平影响被试的拒绝行为,提议越不公平,拒绝率越高。(3)虽然社会距离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在实际情境中,较近的社会距离下人们对公平的要求更严格,证实公平加工具有情境依赖性。
公平,不公平厌恶,最后通牒博弈游戏,利益水平,社会距离。
1 引言
公平 (fairness)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论是物质交换还是情感交流,只要是涉及多于一方的行为都涉及 “公平”的问题 (苏彦捷,穆岩,2004)。当不公平现象出现时,人们会感受到负性影响并通过情绪或行为表示不满,甚至会用拒绝的行为来阻止不公平的发生,使结果倾向于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Fehr& Schimdt,1999),这种对公平的偏好称之为不公平厌恶 (inequity aversion)。
以往研究中,人们通常将分配中的 “不公平”默认为在同等条件下自己分得的奖品少于别人分得的奖品,即 “不利不公平”。但是,在博弈游戏中,有时分配者为了使回应者接受分配,也可能做出对对方有利的分配,这种现象对于回应者来说就是一种 “有利不公平”。这个概念在1999年由Fehr和Schimdt提出,他们区分了不公平厌恶的两类形式:不利不公平厌恶 (disadvantageous inequality aversion,DI)和有利不公平厌恶(advantageous inequality aversion,AI)。Fehr和Schimdt对这两种不公平厌恶的形式进行了探讨 (Fehr&Schimdt,1999)。但是对有利不公平的考察在后来的研究中并不多见。除此以外,人们的不公平厌恶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博弈规则、博弈双方的个体特征、博弈背景信息、博弈对象等 (谭玲,夏天生,刘勇,2015;吴燕,周晓林,2012;周晓林,胡捷,彭璐,2015)。
不公平厌恶在不同的人际关系情境中也会变化。例如,当博弈双方为朋友关系时,个体将会更加关注公平 (Shapiro,1975)。已有研究发现社会距离能够影响人们的公平观念 (Lind&Tyler,1988;Mandel,2006;Parks et al.,1996;Singer,1998;Wu,Leliveld,&Zhou,2011),并且社会距离影响着人们的公平感和利他行为 (Bohnet& Frey,1999;Burnham,2003;Charness&Gneezy,2008;Yu,Hu,&Zhang,2015)。在典型的独裁者经济游戏 (DG)中,随着提议者与回应者之间在社会距离的减小,提议者给回应者的资产分配更慷慨。这一发现可以解释在公平规范的激活水平方面:对对方的信息了解越多,激活的规范更加公平(Charness&Gneezy,2008)。这些研究表明,社会距离 (例如,是朋友或陌生人)影响着人们的公平性考虑等有关的行为。
本研究采用最后通牒范式,考察公平加工如何受社会距离及利益水平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来自朋友的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多的内侧前额叶负波,而当提议者是陌生人时两种提议诱发的负波无差异 (Wu et al.,2011)。而行为研究的结果尚不清楚,研究预期被试的公平加工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社会距离越近,对不公平行为的拒绝率越高。我们预期利益水平也会影响被试对公平的加工,有利不公平和不利不公平条件下被试对提议的拒绝行为有显著差异。提议水平影响被试的拒绝行为,提议越不公平,拒绝率越高。
2 方法
实验采用2(社会距离:远/近)×2(利益水平:不利/有利)×4(提议水平:1/9、2/8、3/7、4/ 6)混合设计。因变量为回应者对每类分配提议的反应时,以及回应者对每类分配提议的拒绝率。
2.1被试
32名在校本科生,男生12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21.03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依据社会距离因素将被试分为熟悉情境组和陌生情境组两组,每组16个人。
2.2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 (Ultimatum Game,UG)(Güth,Schmittberger,&Schwarze,1982)。该博弈中有提议者 (proposer)和回应者(responder)两个角色。博弈规则是赋予博弈双方一笔钱,由提议者提出分配方案,而回应者的任务是决定是否接受这一分配方案:如果回应者接受,则双方按照分配方案来分配这笔钱;如果回应者拒绝,则双方都无所获。本研究考察有利不公平和不利不公平条件下人们对公平加工的结果。不利条件下的提议水平有1/9、2/8、3/7、4/6;有利条件下的提议水平有9/1、8/2、7/3、6/4,5/5为填充材料,共9种分配提议。斜线前数字表示分配给回应者的部分,斜线后数字表示分配者的部分。
本研究中被试均为回应者,完成多轮最后通牒博弈。每一轮分配提议由计算机随机呈现给被试。被试如果拒绝了分配提议,则双方都得0,如果接受了该轮提议,则双方按照提议方案来分配。
运用E-Prime 2.0软件编制实验程序,实验刺激由电脑呈现,为黑色背景下的白色汉字或数字。数字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字号32。分配提议和最终结果显示的字体为宋体,字号32,分三行呈现在屏幕中央。
2.3实验程序
实验分两组:一组为陌生情境组,实验者假扮参与者,与组内每一位被试见面,然后被试进行实验。另一组为熟悉情境组,被试两两一对,为同学或好友,一起进行实验。
本实验为单盲实验,每一组的实验开始前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向被试强调是和他的同伴进行一个在线分配小游戏,双方互为对家。研究范式是最后通牒博弈范式,即在每一轮游戏中需要分配10个游戏点,在分配提议出现后,回应者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该提议。如果回应者拒绝了方案,双方都得0个游戏点;如果接受了该轮方案,双方按既定方案分配游戏点数。该游戏点数最终可以用来兑换礼物,点数累积越多,礼物也就越丰厚。
每一轮分配提议在实验前已编好,由计算机随机呈现给被试。由于每一轮是跟不同的对家进行博弈,所以被试每一轮的选择不影响接下来的分配提议,也不影响下一轮的分配。但是被试的选择决定了他自己最后的收入,也决定了对家同学最后的收益。这种操作是重复的单轮博弈 (repeated oneshot game),在实现与同一个对家单轮博弈的同时,还能够使每种分配提议重复多次。被试正确理解博弈规则后开始实验。正式实验前进行15轮练习,以帮助熟悉博弈规则和按键操作。
每一轮博弈开始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 “+”,持续1000ms。然后呈现该轮的分配提议3000ms,这段时间内被试要尽快做出按键反应 (反应对应按键在实验间平衡)。随后呈现该轮博弈的结果1000 ms,若被试选择接受,则结果与分配提议一样,若被试选择拒绝,双方都得0。随后再呈现一个结果反馈800 ms。若被试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按键反应,视为反应错误,则该轮博弈被试将得0个游戏点,对家的游戏点不受影响。注视点出现表示下一轮博弈开始。
图1 实验单轮博弈流程图
共进行420轮博弈,分为2个区组,每个区组有210个试次,被试按键在前后两个区组间平衡。8种分配提议各呈现50次,总共400次,另外公平分配5/5作为填充材料,呈现20次。分配提议以随机方式呈现。为避免顺序效应,同一种分配提议连续不超过3次。
2.4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中使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
3.1不同条件下被试对分配提议的反应时结果
对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被试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 (M±SD)
对反应时进行2(社会距离:远/近)×2(利益水平:不利/有利)×4(提议水平:1/9、2/8、3/7、4/ 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利益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1,31)=63.16,p<0.01,不利条件下的反应时 (850.97ms)高于有利条件(688.82ms);提议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F(3,31)=2.46,p>0.05;社会距离的主效应不显著,F(1,31)=0.19,p>0.05;利益水平与提议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 (见图2),F(3,31)=3.86,p<0.05,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提议水平在不利条件下F(1,31)=3.51,p<0.05,表明在不利条件下,被试对较公平提议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不公平提议;社会距离与利益水平和提议水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见表2)。
图2 利益水平与提议水平的交互作用
表2 被试的反应时与社会距离、利益水平及提议水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2不同条件下被试对分配提议的拒绝率结果
对被试的拒绝率进行统计,从图3可以看出,不利不公平条件下,随着提议水平趋于公平,被试的拒绝率逐渐下降,被试表现出较强的不公平厌恶;而有利不公平条件下,随着提议不公平程度的增加,被试的拒绝率也表现出缓慢上升趋势。人们有普遍的公平偏好,并不因为对自己有利就全部接受,当提议对被试有利但不符合公平规则,被试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拒绝。
对拒绝率进行2(社会距离:远/近)×2(利益水平:不利/有利)×4(提议水平:1/9、2/8、3/7、4/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利益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1,31)=73.59,p<0.05,不利条件下的拒绝率(47.25%)显著高于有利条件 (5.75%);提议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3,31)=37.40,p<0.05;利益水平与提议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F(3,31)=41.84,p<0.05;社会距离的主效应不显著,F(1,31)= 0.49,p>0.05,且与利益水平和提议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对利益水平与提议水平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提议水平在不利条件下F(3,31)=53.43,p<0.05,这表明在不利条件下,被试对不同水平提议的拒绝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提议越不公平,被试的拒绝率越高 (见表3)。
图3 不同提议水平下被试的拒绝率
表3 被试的拒绝率与社会距离、利益水平及提议水平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4 讨论
公平,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权衡以及分配和决策的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面临的问题。以往研究发现人们的公平偏好和原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轮最后通牒游戏来研究社会距离和不同利益水平对人们公平加工的影响。
4.1人们具有不公平厌恶,资源分配中偏好公平
不利条件下被试对不公平提议的反应时比有利条件下更慢,不利条件下提议越公平,反应时越快,在中等提议水平下反应时最慢。这表明人们在资源分配时会对提议的公平性进行权衡。提议越公平,反应时越快,说明人们对公平的提议反应更积极,进行决策时的时间更短,表现出直接的公平偏好。提议在中等公平水平下,被试的反应时最长,表明人们在进行资源分配时,面对一定程度的公平,决策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及对利益得失的权衡,因此进行决策的时间比较长,反应时较慢。
本研究中的被试作为回应者,面对不公平的提议,无论利益水平是对自己有利或者不利,均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拒绝行为。例如在面对不利不公平时,1/9、2/8、3/7、4/6四种提议的拒绝率分别为78.5%、64.19%、33.13%、13.19%;在面对有利不公平时,6/4、7/3、8/2、9/1四种提议的拒绝率分别为1.94%、3.56%、6.25%、11.25%,并且不论有利与否,拒绝率都随着提议公平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这说明人们在决策时,不仅考虑自身利益,还会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若出现不公平的提议,人们会拒绝该类提议,以此惩罚分配者不公平的分配,这些都表明人们并不是完全的自私自利,而是厌恶不公平,追求资源分配中的公平性。这在已有的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研究发现提议方案大多是5-5分,平均分给对方的部分在总额30%~40%之间;少于20%的提议方案通常会被拒绝;当总额提高,不公平的提议也有较高收入时,同样会遭到拒 绝(Camerer,2003;Kahneman,Knetsch,& Thaler,1986;Thaler,1988;Weg&Smith,1993)。
4.2人们对公平偏好的追求以自身利益为核心
本研究中人们的公平偏好随着收益程度的改变而变化,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Fehr&Schmidt,1999;Kahneman et al.,1986;Thaler,1988;Weg &Smith,1993;吴燕,周晓林,2012)。被试的拒绝率在利益水平上的主效应显著,不利不公平和有利不公平的拒绝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被试对不利不公平提议的拒绝率显著高于有利不公平提议,这与研究假设相符合。
在不利条件下,被试对不同水平提议的拒绝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提议越不公平,被试的拒绝率越高。1/9、2/8、3/7、4/6四种提议的拒绝率分别为78.50%、64.19%、33.13%、13.19%,被试自己收益越小,拒绝率越高。随着分配给回应者的数额增加,当达到有利不公平条件时,被试的拒绝率与不利不公平条件下相比明显降低,6/4、7/3、8/2、9/ 1四种提议的拒绝率分别为 1.94%、3.56%、6.25%、11.25%。在有利不公平时,被试虽然仍有拒绝行为,但拒绝率远远低于不利不公平条件。
4.3实际情境中,公平加工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
本研究中社会距离的主效应不显著,说明本研究中陌生情境组和熟悉情境组在公平加工时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从反应时结果来看,相比陌生情境,面对熟悉的人,在不利条件下,被试不公平提议的反应时更慢,表明较近的社会距离影响了被试对提议的拒绝行为,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Lind&Tyler,1988;Mandel,2006;Parks et al.,1996;Singer,1998)。
本研究结果中社会距离对公平加工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熟悉情境组中的被试面对不利不公平条件下的各种提议,其反应时却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有:(1)总体而言,被试可能采取比较简单稳定的博弈策略,比如接受比较公平和对自己有利的提议,拒绝不公平和收益少的提议。如果被试在实验一开始就形成了这种策略并一直使用下去,那么整体上社会距离可能不会影响被试的公平加工。(2)模拟情境下熟悉组的被试对其同伴存在一个公平感的心理预定范围和情感需求满意度,较近的社会距离使他们对公平的要求比对陌生人更严格。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不同水平的提议公平程度不同,超出心理预定范围的程度和由此带来的情感需求的满意度也不相同,所以面对不同水平的提议,被试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提议越不公平,超出被试心理预定范围越多,提议带来的情感需求越低,被试的拒绝率越高。
5 结论
公平加工具有情境依赖性:被试对提议的拒绝行为受利益水平的影响,不利不公平时被试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性。提议的不同水平也会影响被试的拒绝行为,提议越公平,被试的拒绝率越低。尽管社会距离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在实际情境中却影响了被试面对不同提议时的反应时情况。
苏彦捷,穆岩.(2004).公平——精神道德观念还是互利合作机制?心理学探新,23(3),26-29.
谭玲,夏天生,刘勇.(2015).不同博弈情境下社会排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作用.心理科学,38(4),946-953.
吴燕,周晓林.(2012).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来自ERP的证据.心理学报,44(6),797-806.
周晓林,胡捷,彭璐.(2015).社会情境影响公平感知及相关行为的神经机制.心理与行为研究,13(5),591-598.
Bohnet,I.,&Frey,B.S.(1999).Social distance and otherregarding behavior in dictator games:Com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1),335-339.
Burnham,T.C.(2003).Engineering altruism:A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nonymity and gift giving.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50(1),133-144.
Camerer,C.F.(2003).Behavioral game theory:Experiments in strategic interac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rness,G.,&Gneezy,U.(2008).What′s in a name?Anonymity and social distance in dictator and ultimatum game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68(1),29-35.
Fehr,E.,&Schmidt,K.(1999).A theory of fairness,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4(3),817-868.
Güth,W.,Schmittberger,R.,&Schwarze,B.(1982).An experimentalanalysisofultimatumbargaining.Journal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3(4),367-388.
Kahneman,D.,Knetsch,J.L.,&Thaler,R.(1986).Fairness as a constraintonprofitseeking:Entitlementsinthe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6(4),728-741.
Lind,E.A.,&Tyler,T.R.(1988).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New York:Plenum Press.
Mandel,D.R.(2006).Economictransactionsamongfriends:Asymmetric generosity but not agreement in buyer′s and seller′s offer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50(4),584-606.
Parks,J.M.,Boles,T.L.,Conlon,D.E.,DeSouza,E.,Gatewood,W.,Gibson,K.,Halpern,J.J.,Locke,D.C.,Nekich,J.C.,Straub,P.,Wilson,G.,&Murnighan,J.M.(1996). Distributingadventitiousoutcomes:Socialnorms,egocentric martyrs,and the effect of future relationship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67(2),181-200.
Shapiro,E.G.(1975).Effect of expectations of future interactions on reward allocations in dyads:equality or equ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5),873-880.
Singer,M.S.(1998).Theroleofsubjectiveconcernsand characteristicsofthemoralissueinmoralconsider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89(4),663-679.
Thaler,R.H.(1988).Anomalies:The ultimatum game.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4),195-206.
Weg,E.,&Smith,V.(1993).On the failure to induce meager offers in ultimatum game.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4(1),17-32.
Wu,Y.,Leliveld,M.C.,&Zhou,X.(2011).Social distance modulatesrecipient′sfairnessconsiderationinthedictator game:An ERP study.Biological Psychology,88(2),253-262.
Yu,R.,Hu,P.,&Zhang,P.(2015).Socialdistanceand anonymitymodulatefairnessconsideration:AnERPstudy. Scientific Reports,5,1-12.
In order to testify the hypothesis thatfairnessprocessingwascontext-dependent,thepresent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dition and social distance.We adopted the Ultimatum Game(UG)to probe the processes related to fairness consideration in either advantageous or 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 with different social distance.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dition-related differences on the fairness processing were significant,participants′reactiontimewasdifferentbetweenunfairandfairoffersinthe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but this situation only happened in the familiar context group.Also,the rejection rate of unfair offers was higher in the disadvantageous than in the advantageous condition,which consisted with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Although the main effect of social distance was not significant,there in the actual context,related to strange context group,participants′reaction time of unfair offers was slower in the familiar context group.The present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fairness processing was context-dependent.
The Context-Dependency of Fairness Processing:Evidence from Behavior Study
Wang Zhenzhen1,2,Jiang Wenming2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2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9)
fairness,inequity aversion,Ultimatum Game,advantageous-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social distance.
B849
2015-5-3
安徽大学211青年基金项目 (E12333040059)。
蒋文明,E-mail:jwm2004psybnu@126.com。